专栏名称: 橘子汽水铺
橘子汽水铺 by orange.ai。 AI创始人, AI投资人,AI产品经理都在关注的AI科技自媒体。 聚焦最有商业价值的AI资讯,分享一线的AI产品经理经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交通918  ·  太意外!44岁女演员官宣分手 ·  2 天前  
钱江晚报  ·  大S去世后,小S首度更新动态 ·  2 天前  
杭州日报  ·  终于!他官宣喜讯!网友沸了:期待今年3月 ·  2 天前  
FM93交通之声  ·  晚高峰突发!杭州一新能源车起火!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橘子汽水铺

Orange AI 的 7 月小结

橘子汽水铺  · 公众号  ·  · 2024-08-03 22:45

正文

这是 Orange AI/橘子汽水铺的每月总结。

聊聊最近一个月的见闻,

回顾一下自己做了什么,

轻松随意一些。

7月,进入了下半年,行业似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像一杯啤酒放了很久,泡沫减少,回归本质。

年中是个神奇的反思节点,很多人上半年说要做的事情,经过这个节点之后,就消失了。甚至有的部门整个都快消失了,让我在想行业发展是不是过快了。

行业见闻:

回顾上半年,最让人激动的产品是 Sora 、GPT4o、可灵,但前2个都是期货,只有可灵真正解决了行业问题,也直接改变了行业的竞争格局。技术仍然是当下最大的变量。

到了7月,有这么几个事情,关联起来有一点神奇的趋势:

GPT4o mini 发布,不到 10B 的模型,效果超过了 GPT3.5,价格也降低到可以闭眼使用的程度,拉动了新一轮的降价。

Llama 3.1 发布,405B 的效果很好,开源模型直接赶上了闭源的水平,意义重大。另外 8B 版本的性能提升巨大,已经接近上一代的70B模型。两者的性价比都极其高,也促进了新一轮的降价。

C.AI 被 Google 收购,收购方式很特别,预训练的30多人都去 Google,剩下的人好好做应用。基于 llama3.1 来做应用。

ChatGPT 的 ARR 大约 40 亿美金,推理成本也是 40 亿美金,营收仅能和推理成本打平。预训练成本一年要30亿美金。排除掉预训练的这部分,对应用来更容易完成商业逻辑。加上 llama 3.1 这么强,国内越来越多的公司也放弃了预训练。

C.AI [1] 面临的问题则更严峻得多,700万的日活,只有不到10万的订阅,一个月收入不到100万,而成本是收入的5-10倍。推理成本再下降10倍,或者订阅人数再提升10倍才能成为好生意。但是10倍何其容易。总体而言需要商业化奇才拯救一下才可以。

7月所为:

做插件

7 月想做点事情,但还没有很好的契机,于是动手做了 AI Home Tab 的插件。

它的初衷很简单,现在国内外每个产品都各有所长,并没有一个绝对好的,那就放到一起用。到这个节点其实各家产品做的都还不错了,浏览器的右下角也已经被插件占满,各家模型效果依然有这么大的差异还是比较意外的。

这个插件比较简单,总共花费的时间也就一两天,基本靠自己吆喝,喊来了1000个装机用户。对于独立开发者来说,这样的冷启动不能算很成功,用户天然的兴趣不算太大。但好的地方是留存还不错。所以让它再自然生长一下。如果能比较自然地涨到一万用户的话,就会有一些好玩的事情了。

写文章

《AI 不是助理,而是你的 Wingman》

实时观看、在你旁边、帮你行动。这是接下来 AI 工具产品技术发展的方向。

实际到行动一层,更具体一些,AI 是实时的、主动的、亲切的、有用的一个伙伴。

在4o这个技术前提下,是比较现实,也就是半年到一年内可以做出来的。

《AI 的变与不变,AI 搜索不是搜索,AI 电话也不是电话》

AI 工具不要总是想着发明新场景,而是在用户熟悉的场景里发现新机会,其实还有很多。

也不要总是想着用新的交互方式解决问题,而是在用户熟悉的交互方式里完成任务。

同时还有数据的重要性,llama3.1已经告诉我们,数据就是模型能力提升的关键。scaling 模型也是为了容纳更多的数据。

人们需要的一直是高质量的数据,这个需求非常强烈,并未被满足。

自媒体

个人 ip, 在开始时,吸引的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网络空间中只是一个非常狭窄的一段频谱。声音比较一致,支持鼓励你往前多走几步。

如果后面做大了,就会吸引到广大群众,也就是社会认知结构会在你这边完整呈现。

正态分布的两个极端人群的点评声音会非常刺耳。阴谋论、造谣生非者等都会冒出来。

—— 李继刚

这是我最近非常强烈的感受。一个人能有一万个人关注,其实是蛮好的状态。

关注的人越多,不同的声音就越多,何况大部分还没掌握「好好说话」的基本技能。

同时,如果自媒体没有构建商业闭环,那粉丝越多,注意力成本就越高,性价比就越低。

但是如何合理构建自媒体的商业化,不坑不骗不抢,站着把钱挣了,这真是个很大的难题。

所以7月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构建这个闭环。

自媒体这件事,就和任何其他事情一样,都遵循基本的商业逻辑:你帮别人解决了问题,才能获得了回报。

而自媒体虽然可以通过信息的分享,帮助一些人获得灵感,但是他们不会认为是你在帮他们解决问题。

真正有问题需要解决的是开发者、企业。一般小开发者虽然有需求,但是没钱。于是,排除法做完,自媒体这件事商业化的本质,就呼之欲出了。

李想说过,要想卖得贵又卖得好,就要解决行业问题。

自媒体的商业化本事是要真的能帮有钱的企业解决他们产品的传播问题。

所以做着做着,自媒体居然成了个 2B 的生意。

你以为约稿就是写文章,其实是要深入到业务里找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你以为文章的点子都是brief里的,其实最好的方案是自媒体想出来的。

所以,自媒体虽然不用上班,但它真的是份工作,需要很深的投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