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巨无霸”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第五院区(西院区)已经完成挂牌。
据“老蔡导医”微信公众号消息,目前,郑大一附院西院区从外观来看,大楼已基本完工,玻璃、空调等均已安装到位。院内地面基本硬化完毕、绿化等基本到位,似乎开诊指日可待。
今年2月份,郑大一附院党委书记王成增在接受顶端新闻访谈时表示:“我们现在是‘一院四区’(河医院区、东院区、北院区、南院区)的发展格局,每个院区都有不同的定位。而为缓解河医院区的诊疗压力,我们还正在加快建设西院区,计划今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因此,按照计划推行的话,郑大一附院“一院五区”的时代即将开启。
聚焦新院区,总投资5.83亿
早在2022年,郑大一附院就释放出西院区改扩建的信号。
2022年6月13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网曾发布《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院区改扩建项目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2022年6月23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网曾发布《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于征集西院区改扩建项目设计服务市场调研公告》。
到了2023年2月1日,郑大一附院官网发布《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院区改扩建项目设计招标公告》,公开西院区改扩建项目设计招标。公告显示,“(新院区)已由相关文件批准建设,建设资金来自自筹,项目出资比例为 100%。新院区总改扩建面积8.53万平方米,设计床位600张,项目总投资约5.83亿元。”
此次西院区并非新建新楼,而是改扩建自原本的朗辉医院。朗辉医院原规划为民营医院,但因各种问题一直未建设完成。
对于西院区的功能定位,郑大一附院规划将其打造成
以康复为主的大专科院区
,600张床位中康复床位不小于300张。
据河北省统计局数据,2023年年末河南省常住人口达9815万人,居全国第三,其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1966万人,占比20%。由此可见,在人口基数大且老龄人口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康复医学确实存在市场需求与前景。
而且我国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也是在进一步加强康复医疗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康复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因此,西院区从定位上看是顺应时代需求的。
另外西院区与河医院区距离相对最近,西院区的投用将有助于缓解河医院区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
东西南北中,一院五区包围郑州
待西院区投用,郑大一附院将成首个完成“东西南北中”战略布局的省级医院。
郑大一附院的“扩张史”要从2008年开始说起——
当时上任院长才半年的阚全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加床位、买设备、扩规模……在2008年,郑大一附院由原来1860张床位扩展到了3155张,住院病人数增加了46%。
2011年,郑大一附院床位数已达5000张,实现了300多万的门诊量和20余万人次的住院病人数。
从2014年开始,郑大一附院不再强调扩大规模,只谈“做强做精”,这家超级医院还是以不可遏制之势,以每年营收增长10亿元的速度上涨。2017年,郑大一附院营收破百亿元。
在刷新创收期间,郑大一附院开始布置“一院多区”:
2016年7月,原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作为北院区并入郑大一附院,成为其第二个院区(惠济院区又称北院区)。河南省口腔医院、河南省眼科医院两个院中院招牌也归于郑大一附院。
2016年9月,与国际接轨的郑大一附院郑东院区正式开诊,整个院区规划用地345亩,总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设置床位3000张。
2021年10月,郑大一附院接下原河南省省立医院,将其更名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院区,自此,郑大一附院收编 43个病区,床位规模破万。
2022年12月,郑大一附院惠济院区改扩建项目启动,新建床位710张。
若再加上西院区的600张床位,郑大一附院可谓是规模空前,稳坐“宇宙第一大医院”的位置。
而这个超级医院,也确实发挥了它的作用。
据郑大一附院官网消息,2023年门急诊总量达到938万余人次,出院人数82万余人次,手术41万余台次,综合诊疗能力稳居国内前列。在今年开年首周,截至2月19日下午17时,郑大一附院“一院四区”门诊接诊总人数44714人,同比去年增长63.40%。
在如此大的接诊量面前,收益也是惊人的。
据界面新闻,2021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官网公布了其年度单位决算数据。报表显示,郑大一附院2021年收入合计218.78亿元,合计支出为208.34亿元,年初结转和结余为9.27亿元,年末结转和结余10.56亿元。媒体分析,郑大一附院在2021年平均每天的营业收入接近6000万元。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全国各级政府部门发布了省属医院的 2023年预算,其中预算最高的医院为郑大一附院 219.8亿,成为收入排行榜上的断层第一。
而且随着郑大一附院从“做大做强”“做精做细”发展到现在的“做优做高”,医院在医疗水平、科研能力、综合实力均位于国内前列。
在《2022中国医院排行榜(复旦榜)》中,郑大一附院排名19名,与2021年持平。郑大一附院于2011年成为河南首家跻身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的医院,排名第100名。此后,郑大一附院稳步上升,2019年冲进全国医院20强,位列第18位,之后连续三年稳居19位。11年时间,位次上升81名。
在《2022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与2018-2022五年总科技量值榜单》中,郑大一附院居全国第22位,回溯到2014年,它的排名是第53位。
医院扩张的背后…
…
其实早在2009年,国家层面就已经关注到公立医院无限制扩张的现象。2009年3月,中国新一轮医改的标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下发,其中就曾明确要求“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
2023年12月,为推动公立医院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财政部等四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要求,强化资产管理,严格按规定程序配置各类设备资产,严禁举债购置大型医用设备,规范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处置行为,落实定期清查盘点制度。严格控制对外投资,明确对外投资的可行性评估与投资效益分析等相关内容。
《指导意见》强调,加强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严禁公立医院举债建设和超标准装修,规范基本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加强多院区建设管理,严禁未批先办、未批先建,坚决杜绝无序扩张。
可以看出,严控公立医院规模一直是个重要内容。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公立医院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想着法子扩展。
对于这个现象,医改专家徐毓才说:“医院规模扩大关乎医院的面子和底子。大规模的医院将受到政府的亲睐,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医疗资源。”他还表示,医院扩张的原因是“有需求”,这种需求一方面来自于病人,病人都需要更好的医疗服务,理论上讲就是供给诱导,所以大家能够看到的就是城市医院越来越大,病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来自于政府和医院管理者,他们也有这个需求,政府看重政绩,院长看重面子。基于此,不知从何时开始,政策不再讲“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而悄悄变为“控制单体规模”,于是多院区就开始了。
安徽省医院协会医保专委会高级顾问褚任之曾针对“医院规模扩张”这个话题接受“中国医院院长”访谈时表示:“首先,人们的就医支付能力提高,刺激了就医需求。其次,国家医改不断突出医疗机构的公益性,但还有一个过程,大医院从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加强自身人才吸引力、完善学科建设、提升职工待遇等方面,均有新建高楼大厦的动机。另外一个不好明说的原因,现在大医院现金流太充沛,结余过多,又属于公益事业单位不能分配,大量的现金积累,也需要找到出口。综上,在人民群众和医院自身的’原动力’推动之下,大规模扩张床位则成为许多公立医院发展不得不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
而多院区规模确实可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集中大量医疗资源在短期内形成集聚效果,从而快速提升院区影响力与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因此,从当前来看,大型公立医院一院多区、规模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不过,一个超级医院的运行,需要人才、技术等方方面面的支持。2022年5月,郑大一附院的挖人事件引起业内高度关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和阜外华中医院心血管病医院的近40名专家,集体跳槽到郑大一附院,引发被挖医院院长强烈不满。
而且不可忽视的是,一个超级医院的出现,不仅仅是对人才,对当地的病人、医保均会出现虹吸现象,这无疑使其它医院的发展更加艰难。另外,在一院多区的包围下,似乎与分级诊疗的理念相悖。
不过,在既定的事实面前,我们还是且行且看吧,说不准有预想不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