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商界
商界传媒官方新媒体,旗下拥有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商业财经杂志之一《商界》,以及《商界评论》、《商界时尚》等多本知名财经期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公司官微  ·  突发!万科郁亮、祝九胜辞职! ·  昨天  
经济参考报  ·  冷冷冷冷冷!暴雪+寒潮+大风来了 ·  2 天前  
央视财经  ·  多个巨头官宣了!降费! ·  3 天前  
凤凰网财经  ·  仿制药是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商界

“股神”巴菲特:如何在26岁之前实现财务自由?

商界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5-11 20:05

正文

版权声明
  • 来源:核聚(ID:hejupai)

  •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来源标注有误请告知,我们及时予以更正/删除



北京时间5月6日晚22:30(美东时间早10:30),沃伦·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52周年股东大会正式召开。据说大会上,来自中国的投资者有5000多人。

深受中国人喜爱的“股神”其实在26岁就实现财务自由了。今天推荐一篇长文,来看看巴菲特如何在26岁就实现了“为自己工作的自由”的理想?


巴菲特白手起家,在26岁已经实现财务自由。无论是否对股票和投资感兴趣,巴菲特的这段经历对所有人都有启发。

 

1956年,26岁的时候,巴菲特同学已经准备退休了。

 

“我大约有174000美元,准备退休了。我在奥马哈安德伍德大街5202号租了一间房子,每个月付175美元。我们每年的生活费是12000美元,而我的资产还在增长。”

 

1956年的100万美元相当于2007年的800万美元。如果按照2007年的社会经济标准,26岁的巴菲特同学已经是百万富翁了。如果按照2007年的汇率,以及中国的经济水平,26岁的巴菲特同学已经是千万富翁。可以在北京买三套房,自己住一套,外面租两套,在加上他的理财投资技能,他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了,当然不违法的前提下。

 

26岁,许多人在读博士,许多人遇到择业的问题,许多人在研究自己的职场生涯,许多人在犹豫是不是要创业,还有许多人甚至在啃老,尚未实现经济独立。而巴菲特同学已经实现了个人的财务自由。他是如何做到的?


十岁之前已经干了五份工作


巴菲特1930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当时的社会状况很糟糕,1929年经济大萧条,不久之后二战爆发。

 

巴菲特的爷爷是开杂货店的,爸爸霍华德是知识分子,在银行工作。巴菲特出生没多久,银行倒闭,霍华德失业。巴菲特的爷爷跟霍华德说,我也雇不起新的员工,但是吃饭没问题,日常生活的开销,我买单。

 

霍华德不愿当啃老族,和朋友开了个证券公司,开启了创业之路。他让巴菲特的妈妈回娘家,这样就可以保证一日三餐有饭吃。巴菲特的妈妈不肯,她认为她的责任在家庭。她在生活上节衣缩食,为了保证霍华德有饭吃,常常自己不吃饭。

 

巴菲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

 

不过,霍华德的公司很快有了起色,经济情况大为改观。

 


巴菲特的童年从家庭里面不断得到的一个信息就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6岁时,巴菲特就开始挨家挨户兜售口香糖。每包口香糖赚2美分。

 

不久之后,他开始逐门逐户叫卖可口可乐。汽水比口香糖赚得多:每卖6瓶汽水,他能挣5美分。

 

后来他发现卖报纸更赚钱,于是开始一家家售卖《星期六晚邮报》和《自由》杂志,顺便卖口香糖。

 

9岁的时候,他和小伙伴开始在高尔夫球场卖二手高尔夫球。这个成本低,因为二手高尔夫球是捡来的。但好景不长,警察接到举报把他们赶出了球场。

 

10岁的时候,巴菲特找到在橄榄球比赛场馆售卖花生和爆米花的工作。当时正值美国总统大选。因为佩戴罗斯福竞争者的徽章,他赚的钱和徽章都被主管经理没收了。这是他“经商的第一课,难过极了”。

 

当然,卖报纸是他6岁以来的最稳定的兼职工作,他的财富在积累。

 

同样在10岁那年,巴菲特的外公去世。全家人都沉浸在哀悼中。即便是这个经历,也没有阻挡巴菲特的工作激情。他要挣钱。而且,他已经明白为什么要挣钱。他说:

 

“钱可以让我独立。然后,我就可以用我的一生去做我想做的事情。而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为自己工作,我不想让别人主导我。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这个想法,在他此后的一生中都没有变过。

 

十岁这年懂得的赚钱原理和方法


巴菲特10岁的时候懂得了赚钱的原理。是原理,而不是道理!

 

你为什么听了那么多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原因之一是,你有问题;原因之二是,你听的是道理而不是原理。

 

大道理是空的,而原理则是事物的本质。

 

10岁时候,父亲霍华德带着巴菲特到纽约交易所游玩。当时1940年,经济情况还没有从大萧条中恢复过来。

  

在交易所的午餐上巴菲特想明白了赚钱的道理。

 

有个交易员在饭后从兜售香烟的人那里买了一支卷烟。这事儿看似平常。巴菲特却想明白了一件事。即便经济再不景气,还是有人在大笔赚钱,比如雇佣这个卷烟工的老板。交易所里的现金流,像大江、大河、小溪和瀑布,但这跟许多人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要你能够提供人们所需,你就可能赚钱,就像这个卷烟工和他的老板。

 

仍然在十岁。他在当地的图书馆借了一本书《赚1000美元的1000招》。这本书让巴菲特如获至宝。在他眼里,这本书在教他赚1百万美元的办法,这1000招他全都打算用。巴菲特还从这本书里看到一个概念:复利


“复利”的想法深深触动了巴菲特。


这本书告诉他,如果可以挣到1000美元。然后以1000美元起家,每年增长10%;5年内,1000美元会变成1600多美元;10年内,会变成将近2600美元;25年内,将超过10800美元。尤其是当固定增长率逐年变大的时候(例如从10%变成20%),数字会发生爆炸性增长,这就是一笔小钱如何变成一大笔财富的途径。


巴菲特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时间,复利把“现在”嫁给了“未来”,如果若干年后,1美元成了10美元,那在他的脑子里,这两个数字之间没有任何区别。

 

于是他坐在朋友家门廊的台阶上宣称:我在35岁之前要成为百万富翁。

 

一个孩子在大萧条的1941年说出这种话,让人听上近乎是在犯傻。但是他的计算和那本书告诉他,这是有可能的。他不仅相信自己能够做到,而且他已经判断出:如果一开始挣到的钱越多,资金复利增长的时间越长,他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年之后,他创造出实现梦想的关键因素。巴菲特通过卖报纸和口香糖已经赚了120美元了。在当时,120美元相当于当时一个高级白领的月工资。


十六岁之前的商业历险


复利法则在巴菲特看来就像滚雪球。

 

“你要找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他的财富目标非常明确,接下来的实情就是找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11岁的巴菲特第一次买股票。把姐姐拉入伙,买了114美元的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随后,股票下跌,姐姐着急,巴菲特更着急,当股票刚刚升值,赶紧抛售。他赚了5美元。但是没过多久,股票价格翻了几番。巴菲特懊悔不已。

 

12岁,巴菲特在爷爷的杂货店干零活。10美分/小时。


 

13岁时,巴菲特已经把卖报纸的生意翻了好几倍。他每天早晨要送将近500份报《华盛顿邮报》。(当然,很多年后,他把《华盛顿邮报》买了下来。)凌晨4点半到达报业公司取报纸,送完报纸上学。下午放学之后,骑上自行车去送《明星晚报》。同时他还通过推销杂志来提高收入。

 

这个业余兼职的初中生每个月可以挣到175美元,比他在学校的老师挣的还多。

 

14岁的时候,巴菲特已经开始填报个人所得税。

 

1945年,巴菲特15岁的时候,通过送报纸赚的钱,已经累计超过了2000美元。他花了1200美元买了一块40英亩的农场,当上了农场主。一位农户租下了这个农场,利润共享。一上高中,他的自我介绍是这样的:我是来自内布拉斯加的沃伦巴菲特,我有一个农场。

 

高中时巴菲特开始了几项新买卖。这几项新买卖,他称为公司。

 

“巴菲特高尔夫球公司”卖二手高尔夫球,6美元12个。他从芝加哥进货。进价是12个3.5美元。每卖12个高尔夫球,可以赚2.5美元。

 


“巴菲特邮票公司”向内布拉斯加以外的地区出售值得收藏的成套邮票。

 

“巴菲特光亮公司”则从事汽车护理上光业务。巴菲特和他的小伙伴在同学父亲家的二手车停放地经营这项业务。后来,他们放弃了这个生意,因为这事儿都是体力劳动,而且工作量大的惊人。

 

巴菲特一直在寻找更快的赚钱办法,《赚1000美元的1000招》他当然不会忘记。他更不会忘记的是——复利法则: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16岁时,巴菲特迷上了赌马。

 


他和小伙伴在赛马场上捡拾别人丢下的票根,偶尔能捡个漏。但是,因为年龄不到,没有资格下注。他和小伙伴照着别人的书,在自家地下室攒了一本《马经》— —告诉大人如何赌马,以非常便宜的价格,在赛马场上四处兜售。结果被管理人员赶走。因为这些管理人员能够从更贵的《马经》上面获得分成。

 

为了研究赌马,他鼓动父亲把图书管理几百本有关赛马的书全借回来。他研究出了赌马的规律,包括赛马的细节规律,尤其是赌马人的规律:第一,输了之后继续赌;第二,直到输光为止。等到他可以下注的时候,他一连输掉了175美元。他发现的规律在自己的身上应验了。这是他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教训。

 

十七岁感受到复利的力量


有一天他想到一个主意,花25美元买二手的弹子机,放到理发店,跟理发店老板分成。他说服了小伙伴丹利入伙,他负责推销,丹利负责维修。第一个星期,他们就赚了25美元足以再买一台二手弹子机了。随后,他在镇上七、八家理发店上都放上了二手弹子机。

 

除了卖报纸、卖邮票之外,弹子机是他的又一项稳定收入。而且这个生意是财源滚滚,他第一次体会到了钱生钱的滋味儿。

 

但他想赚的更快。他鼓动丹利,在丹利家的地下造假币——硬币。还好没有成功。此后,又鼓动另外一个同学入伙,到湖里面捞二手高尔夫球来贩卖。这事儿也没成。

 

当然,干了这么多事情巴菲特在学校的成绩肯定很糟糕。

 

“数学C,英文C,D,D,自立、勤奋、礼貌的评分都是X。我和老师的接触越少,成绩就越好。实际上,有一段时间,他们让我一个人待在一个房间里。在那里,他们有些强制性地给我上课。”

 

事实上,巴菲特已经接近问题少年了。跟同学一起偷高尔夫球、高尔夫球杆,等等。一听说哪个老师买了一只股票,他专门当面说那只股票如何如何不好,自己已经全抛了。

 

老爸霍华德跟巴菲特说,你如果再这样下去,我就停了你的生意。霍华德的失望,触动了巴菲特。

 

瞎胡闹的事儿不干就不干了。但是同学关系很糟糕,这让巴菲特同学很头疼。

 

正巧他看到爷爷的书架上有本书叫做《人性的弱点》,戴尔·卡耐基写的。这本书讲述了与人相处的基本法则,包括“不当面批评人”等等。巴菲特如获至宝。马上拿同学做实验,列表检验,如果按照这些原则做会是什么效果。他发现方法很灵,没过多久,他的人缘扭转了。

 

17岁,他以350名学生中的第16名从高中毕业。在毕业年鉴中,他将自己描述为“未来的证券经纪人”。

 

高中毕业的巴菲特认为,自己完全有资格和能力在35岁的事后实现百万富翁的目标,而无须接受进一步的教育。但是,上大学还是主流意见。


大学:利用时间的行家


巴菲特读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

 

大学对于他来说轻松而且丰富多彩。

 

巴菲特业余爱好是打乒乓球。他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学生活动中心,找一个路过的人,然后在乒乓球台上将他“屠杀”。除了乒乓球之外,巴菲特同学喜欢划船,他加入新生划船俱乐部。经常满手血泡回到宿舍。他还喜欢举重、篮球、高尔夫球。总之,他喜欢各种重复的、有规律的、有节奏的运动。

 


除了运动还有音乐,巴菲特练习唱歌、打鼓。把同宿舍的另一个哥们查克烦的不行。巴菲特劝说查克跟他做高尔夫球生意。但查克拒绝了他,这个查克整天忙着学习和社交。

 

巴菲特只买了少量的课本,开学前就已经读完了,就跟别人看《生活》杂志一样。之后,把书本扔到一边,再也不翻。但是,上课时,他总能记住教授的话,根本不需要看课本。还在老师引用课文的时候纠正老师的错误。他曾对一个老师说过,“你忘了逗号。”

 

在会计课上,老师还没有把200个学生的考卷发完,巴菲特同学已经站起来交卷了。查克坐在教室另外一边,分外受挫。沃顿是一个竞争激烈、学业负担很重的地方,但巴菲特不需要付出很多就可以学得很好。查克非常喜欢巴菲特,但最后还是受不了了。有一天早上巴菲特醒来,发现查克已经搬出去了。

 

你会以为巴菲特同学是神童?但你忘了,他为了研究赌马,会把图书馆里几百本有关赌马的书都借回来研究。而且,他经常这么干。

 

巴菲特是一个有效利用自己资源的行家,尤其是利用自己的时间。除了上课、玩耍之外,他的主要目标是赚钱。

 

当他发现商学院的课程很枯燥,而且学费很贵的时候,他找了个借口,回到了内布拉斯加读大学。

 

一回到故乡,他就马不停蹄的赚钱。

 

他开着一辆二手福特车在美国西南部奔波,为《林肯周报》监督6个县50个报童每天的送报工作,工资是每小时75美分。这时巴菲特已经成为报业公司的小主管,虽然很小而且还是兼职。凌晨4点45分,巴菲特已经完成了第一轮报纸的投递。

 

1949年,“巴菲特高尔夫球公司”重新开张,专门卖二手货。到1950年7月,他一共销售了220打高尔夫球,从中赚了1200美元。此时的巴菲特既是老板,又是经理人。

 

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巴菲特还偶尔干二手车出租的买卖。

 

当然,他这些年对股票的研究又精进了。到大学毕业为止,无论什么时候他开口谈股票,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听他说话。他的亲戚、老师、父母的朋友,以及同学们,都是如此。

 

多年以来,他经常去市区的图书馆,查看每一本可能与股票和投资有关的书。“我把这方面的所有书读了又读。”重要的书他读了3遍,有些被他认为是技术圣经的书,他会一口气读完。

 

当他发现有一本书,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写的《聪明的投资者》,他反复咀嚼。他的舍友说“他就好像找到了上帝”。巴菲特仔细研究和思考之后,有了新的创新和拓展,并进行了自己的“价值投资”——继续买股票。


研究生:掌握投资的技术


大学毕业之后,巴菲特申请去哈佛读研究生,他认为这会带来两大收获:声望威信和人际关系网。

 

他被哈佛拒了。

 

随后他想起了格雷厄姆。格雷厄姆在哥伦比大学讲授金融学。金融系主任多德和格雷厄姆合著了投资学的基础教程《证券分析》。另外,多德是著名的格雷厄姆的初级合伙人。那本被巴菲特奉为“上帝”的《聪明的投资者》正是这本书的科普版。于是巴菲特去哥伦比亚金融系读研究生了。

 

作为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主任,多德的课《证券管理和证券分析》以《证券分析》为基础。这本书,多德是起草和架构组织者,当然对书的内容非常熟悉。还有比书的作者还要熟悉书的内容的人吗?有。那就是,巴菲特。

 

“事实就是,我比多德更了解教材。我可以引述书里的任何一段内容。这本书差不多有五百页,我知道里面的每一个例子,我已经把内容全都吸收了。有如此喜爱他的人,你可以想象一下这对多德有怎样的影响。”

 

多德请巴菲特到他家里,带他去吃晚餐。巴菲特得到了多德如父亲一般的关注。

 

第二年,当巴菲特有机会上格雷厄姆的课时。同样的情景又复现了,课程变成了他和格雷格姆的“二重奏”。其他的人负责旁听。

 

但是,格雷厄姆的讲座不是基于课本的。格雷厄姆是个艺术家,从不照本宣科。

 

巴菲特的反应就如同一个在山洞里度过了一生的人,从山洞中冲出来第一次感知到现实世界,在阳光下眨着眼睛。他原来仅仅看着股票价格波动,凭着直觉购买股票。现在,他知道股票背后的公司的价值。格雷厄姆有一整套办法分析公司的价值。他把公司价值远高于股票价格的股票称之为“烟蒂”,被人扔到地上的烟头,可以捡起来再吸上一大口的那种烟蒂。一个好的投资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发现这些“烟蒂”,然后买回来等着升值。

 

巴菲特把格雷厄姆的一整套分析办法全都学了过来。

 

不但如此,他胜过了他的老师。格雷厄姆是学者、艺术家,从来都是从公开的数据中对公司的价值进行分析。如果用其他途径得来的数据,格雷厄姆认为对于别的投资者来说不公平。巴菲特不是这种风格。他直接跑到公司进行调研,调查。一切能够得来的数据,他都要。

 

研究生临近毕业,巴菲特希望到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工作。巴菲特的目标很清晰。如果格雷厄姆雇用了他,他会胜过其他人。巴菲特在很多事情上都缺乏自信,但在股票这个专业领域,他总是很有底气。为了抓住这个机会,他提出可以无薪工作。

 

但格雷厄姆拒绝了他。

 

格雷厄姆说:大型投资银行公司不要犹太人,我的公司专门招收犹太员工,这里的员工都是犹太人。你不是犹太人,所以不能进入公司。

 

格雷厄姆难道不能为他的得意门生破一次例雇用一个不花他一分钱的人吗?不能。格雷厄姆认定了这个规矩,因此他不会破例,即便巴菲特是他的学生中最优秀的一位。

 

巴菲特很受打击,但是也找不到任何表示不满的话。巴菲特这次的灰心失望直到毕业时才再一次振作起来,踏上了返回奥马哈的火车。


最重要的知识——卡耐基教他的社交技能


21岁时,巴菲特已经对自己的投资能力超级自信。到1951年底,他已经将他的资产从9804美元增值到19738美元,也就是说,他在一年之内挣了75%的投资利润。

 

10多年的业余经商经历和在格雷厄姆那里学到的投资技能,足以让巴菲特的资产不断滚下去。

 

但是,在巴菲特的身上还有一个巨大的弱点。别人难以察觉的弱点。

 

早在大学期间,巴菲特已经发现了自己的社交困难

 

“我觉得自己形单影只,是个社交低能儿。一片混乱。”

 

他常常战战兢兢地处于神经崩溃的边缘。

 

巴菲特谈论股票时的自信、天才的光环,以及能弹奏夏威夷四弦琴,所有这一切都包藏着脆弱:在心底里,他整日笼罩在忧伤之下,踌躇困惑,不知所措。

 

时光一年年过去,他对社交能力的提高越发感到绝望。他很努力的追求一个叫苏珊的女孩,但效果不明显。

 


他看到一则戴尔·卡耐基的公开演讲课程的广告。于是他揣上100美元,去纽约参加课程。

 

“我去听戴尔•卡耐基的课,因为我的社交适应能力让我痛苦万分。我到那儿,付了钱,但后来没有继续下去,因为我失去了勇气。”

 

这个问题直到,他从研究生毕业都没有得到解决。

 

“我很害怕发表公开演讲。如果我必须这么做,你无法想象我的表现和样子。我非常恐惧,以至于我就是做不好。我想放弃。实际上,我安排自己的生活,好让自己无须被迫在任何人面前起身说话。当我毕业后回到奥马哈,我看到了另一则广告。我知道有时候我得在人前发言。我极度苦恼,结果又报名参加了一门课程,就是为了摆脱这种痛苦。”

 

在公开场合说话并不是他唯一的目标,要赢得苏珊的芳心,他总得能和苏珊交谈。

 

巴菲特报名参加的课程,还是戴尔.卡耐基的演讲课。

 

“我带了100美元的现金,把这笔钱交给讲师,我对他说‘在我改变主意前,把它拿走’。”

 

这门课程对巴菲特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他给了我们一本关于演讲的书——主题演讲、选举演讲、副州长演讲等,要我们每周都进行这些演说。这本书的作用是让你学会战胜自己。我是想说,为什么在5分钟前你能够单独和某人谈话,然后在一群人面前就僵硬无语呢?因此,他们会教你一些心理方法来战胜这一困难。其中有一些方法就是练习,我们真的是相互帮助、共同克服。方法生效了,这是我所获得的最重要的知识。”


虽然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巴菲特通过写信,以及种种的努力,还有家人之间的友谊,逐渐拉近了与苏珊的距离。

 

巴菲特开始得意洋洋,定期去参加他的戴尔卡耐基课程班。

 

“那一周我赢得了铅笔。如果你完成了很有难度的事,以及做了最多的训练,他们就用铅笔作为奖品。我得到铅笔奖励的那周向苏珊求婚了。”

 

1952年4月,23岁的巴菲特如愿以偿的与苏珊结婚了。


平淡的职业生涯与相悖的价值观


青年巴菲特同学虽然凭借超凡的投资能力,个人资产在疯长,但在事业方面并不顺利。

 

不能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巴菲特却已经下决心成为一个股票经纪人,就在家乡奥马哈,这个远离华尔街的地方。

 

这是非同寻常的决定。按照当时的一般常识,如果你想在股票市场上赚到钱,纽约才是最适合的地方。所以,即便不能在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工作,巴菲特的次优选择应该是在纽约的大型投资公司工作,在华尔街找个大平台。但是巴菲特有自己的原则。远离华尔街的条条框框会让他觉得自由。

 

还记得吗?巴菲特10岁想通的:为什么挣钱?他要为自己工作的自由!

 

回到奥姆哈,巴菲特在“巴菲特-福克公司”工作。他的工作是推销股票,同时打理自己的资产。

 

他从来不需要什么动力去推动自己努力耕耘自己的资产。他不时翻阅多德和格雷厄姆的书,以得到新的启示。他不分昼夜的查阅手册、汲取知识。

 

“我一页一页地查阅《穆迪手册》,内容涉及工业、运输、银行以及金融,总共10000页,而我查阅了两遍。我确实每个行业都看。”

 

在事业方面,巴菲特则经历了三个挫折。

 

其一,经营加油站失败。

 

他和国民警卫队的朋友合伙买了一个加油站。而附近的另外一家加油站生意总比他们的好。这让他们发疯。巴菲特甚至动员姐夫,每个周末过来帮忙,清洗挡风玻璃,做任何他们可以做的去吸引新顾客。然而司机们还是继续去街对面的加油站。巴菲特认识到,那个加油站的“主人很成功,很受喜欢。每个月他都能击败我们。就在那时,我知道了顾客忠诚度的威力。那个家伙可以永远经营下去,他有老主顾。而我们却无力改变那种状况。”

 

“我买加油站是最愚蠢的一件事——我损失了2000美元,那时对我而言,这是一大笔钱,我还从来没有遭受过真正的损失,这很令人痛苦。”

 

其二,股票投资并不总是很准。

 

他买过一个纺织公司的股票,作为股票推销员他还介绍给许多人买这只股票。但是,这次投资失败了。

 

其三,工作并不适合他。

 

作为股票经纪人,客户越是进行频繁的股票交易,经纪人赚的越多。这与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相悖。正如他那句名言,“如果你不想持有一只股票10年,你最好10分钟也不要持有。”

 

经纪人的收入是以营业额而不是建议为基础,“他的收入是以他卖出去多少‘药’为基础计算的。你会去一个收入完全与开了多少药挂钩的医生那儿吗?”巴菲特认为这个行业天生就有利益冲突。当然,今天中国的医院就是这样的。

 

另外,股票经纪人的工作与他的价值观相悖。

 

“我不想蒙蔽客户,我从来不会将我不信任或者我自己没买的股票卖给客户。另一方面,其中有未公开的利润。如果有人就这些问我,我会告诉他们。但我不喜欢这样的事,我想和我的客户在同一边,所有人都知道进展情况。而一个推销员出于(职业)天性是不会那样做的。”

 

他更愿意管理他们的钱,而不是卖股票给他们,这样他的利益就和客户的利益一致了。

 

工作上的不如意,并没有影响巴菲特对投资的研究热情。

 

1952年春天,他写了一篇《我最喜欢的证券》,这篇文章解释了他的投资思想。文章发表之后,吸引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的注意。这个人名叫罗森瓦德,他掌管着美国证券公司。罗森瓦德跟格雷厄姆联系,格雷厄姆对巴菲特给了很高的评价,于是罗森瓦德给了巴菲特一份工作。巴菲特太想接受这份工作了。但是,他没能获得国民警卫队的批准。

 

此后的两年,巴菲特一方面打理自己的投资,一方面开展他不尽如意的股票经纪人事业。

 

两年间,巴菲特一直和格雷厄姆保持通信来往。他还定期去纽约走访格莱厄姆-纽曼公司。终于在1954年,格雷厄姆和他的合伙人纽曼向巴菲特敞开了怀抱。巴菲特欣然接受了这份梦寐以求的工作。这一次,国民警卫队同意了。


格雷厄姆的智慧继承人


被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聘用,巴菲特激动万分。1954年8月1日,他抵达纽约,第二天就出现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比正式的开始日期提前了一个月。

 

在第一个月里,巴菲特一直待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文件库里,迫切地想知道有关这个公司运作的所有事情。虽然这只是一家只有8个人的公司。

 

巴菲特的日常工作是分析。他从《标准普尔手册》和《穆迪手册》收集数据,并填写成百上千张用于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作决定的简单表格。巴菲特想要知道每一家公司的所有基本信息,一旦看完这些信息,他就会缩小范围,更认真的研究少数股票,然后将钱集中投注在他认为最好的股票上。

 

巴菲特像一条可以找到任何免费或便宜东西的侦探犬。他吸收数字且加以分析的惊人能力,很快就成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得力干将。

 

他最喜欢的线索之一是粉单:一周印一次,在一张粉红色的纸上。这张单子提供了那些小的不能在股票交易所交易的公司的信息。另外一个是《全美报价书》,每6个月出版一次,上面是一些小的都不能进粉单的公司信息。但是再小的公司、再难懂的细节都难以逃脱他的筛子。

 

“我会仔细筛选大量的企业,并且从中找出一两个我能投上1万或者1.5万美元的极其便宜的公司。”

 

现在,巴菲特大部分的时间花在沉思上面,生意数据和股票价格在他的脑海里盘旋。如果他不是在学习,那他就一定在教书。为了能使他的戴尔·卡耐基的技能保持灵敏,不至于在观众面前僵住,他在一所成人学校教授投资课程。

 

在华尔街的圈子里,人们评价巴菲特是“你见过的最格格不入的人”。但是当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股票的事后,其他人会定定的坐在他的脚边,就像“耶稣和教徒”,勃兰特说。

 

巴菲特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如鱼得水。

 

他深得格莱厄姆投资的精髓,但又有不同。对于格雷厄姆,挑选股票就是一个智力测验。而巴菲特却把这个过程看成是竞赛。

 

在格雷厄姆的授权下,巴菲特主导了可可豆和联合电车公司的交易。这为格雷厄姆-纽曼赚了很多钱。巴菲特个人也在这两笔交易中获得了空前的收益。可可豆公司的交易中,巴菲特的精密计算为他赚了13000美元。而联合电车公司的交易,则赚了2万美元。

 

1956年,62岁的格雷厄姆宣布退休。他给合伙人的通知中,推荐巴菲特成为公司的普通合伙人。

 

但是,这一次,巴菲特拒绝了。

 

他来过格雷厄姆公司工作过,然而对他而言,留下来,甚至被看成是本杰明格雷厄姆智慧的继承人,已经不值得了。当他主导联合电车和可可豆一战时,他总在想,他不喜欢住在纽约,不喜欢总是在火车上来来回回。他或许想起了他10岁时已经想明白的实情:他想要的是自由,为自己工作的自由。

 

这样26岁的巴菲特回到了家乡奥马哈。


巴菲特的财务自由之路


26岁,巴菲特同学已经准备退休了。

 

“我大约有174000美元,准备退休了。我在奥马哈安德伍德大街5202号租了一间房子,每个月付175美元。我们每年的生活费是12000美元,而我的资产还在增长。”

 

是的,他的财富还在增长,而且增长的速度是惊人的。自从怀揣9800美元上哥伦比亚大学以来,每年他的资金增长率都超过61%。

 

他从儿童时期形成大量阅读习惯,给他带来一个个影响人生的发现和好运。

 

如果从6岁开始卖口香糖算起,他已经商20年。

 

这二十年他阅人无数,遭遇过种种的成功与失败。

 

他在10岁想明白为什么赚钱,弄明白财富增长的原理——复利法则。

 

他用11年的时间卖报纸,获得最稳定的收入。此后的投资让他的资金越滚越大。

 

从11岁买股票算起,他已经是15年的股票投资者。

 

如果用《1万小时天才理论》来看,这十多年的训练足以让他成为投资天才。

 

他师从当时最伟大的金融学者,但他不被老师的思维所局限。

 

他的实践和大量的学习让他掌握了一门卓绝的技能:价值投资

 

他凭借执着的努力克服了自己的弱点,成为受欢迎的老师和演说家。

 

可是他还是很急,为了达到目标,他需要非常大的复合增长率。因此,他决定成立一个合伙公司。

 

在此后的四年间,他总共成立了10家合伙公司。

 

在30岁那年,他遇到了一生的伙伴和挚友——查理·芒格。

 


此后的46年,他创造了世界投资史上的奇迹,也划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生复利曲线。



企业求报道、约采访、内容合作,请加微信:gaigaiorsky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商界APP,悦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