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庆阳微友圈
宁县、正宁、环县、合水、华池、镇原、庆城、西峰网友互动圈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庆阳微友圈

庆阳:千年古城,水北之阳的传奇

庆阳微友圈  · 公众号  ·  · 2025-03-08 20:2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庆阳:千年古城,水北之阳的传奇

——探寻陇东大地的地名密码


在黄土高原的腹地,一座承载着华夏文明基因的城市静立千年。它既是周先祖开疆拓土的起点,也是红色革命的摇篮,更是“东数西算”国家战略的新星。它的名字——庆阳,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记载着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的交融。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揭开“庆阳”地名的神秘面纱。


一、水北为阳:地理方位定名之源

庆阳之名的核心密码,藏在古人对山川的智慧解读中。

“阳”的由来: 庆州古城(今庆城县)坐落于马莲河上游的环江(西河)与柔远河(东河)交汇的三角台地,因地处河流北岸,古人依“水北为阳”的命名传统,得名“庆阳”。

两河交汇的见证 :环江与柔远河不仅孕育了农耕文明,更以地理坐标定格了“庆阳”之名。这一命名逻辑与洛阳、沈阳等古城一脉相承,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


二、政和七年:历史长河中的定名时刻


庆阳之名首次载入史册,与宋代的政治军事格局息息相关。

从“庆州”到“庆阳” :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朝廷在庆州设“庆阳军”节度,首次以“庆阳”为行政区划名,并沿用至今。其名源于“环庆路”(环州与庆州合称),后升格为“庆阳军”,成为西北边防重镇。

范仲淹的印记: 北宋名臣范仲淹曾驻守环庆路,筑城练兵,其子范纯仁亦在此戍边,“庆阳”之名随父子两代的功绩深入人心。


三、周旧邦与千年沿革:地名背后的文明脉络


庆阳之名虽定于宋,但其历史可追溯至上古,几度易名,见证华夏文明的演进。

上古至秦汉: 夏商称“鬼方”,西周为“北豳”,春秋战国属义渠戎国。秦灭义渠后置北地郡,成为中原王朝经略西北的要冲。

隋唐至明清 :隋设庆州,唐为军事重镇,元明升为庆阳府,清属甘肃布政司。地名更迭中,“庆阳”逐渐成为陇东的文化符号。

红色记忆与现代新生: 1934年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成立,庆阳成为革命老区;2002年撤地设市,庆阳县更名庆城县,西峰设区,开启现代化新篇章。

四、地名之外:庆阳的文化基因


庆阳不仅是地理名称,更承载着多元的文化遗产:

农耕文明发祥地: 周先祖不窋在此“教民稼穑”,奠定华夏农耕根基,庆城至今被誉为“周旧邦”。

岐黄文化源头: 黄帝与岐伯在此论医,成就《黄帝内经》,庆阳因而成为中医文化的摇篮。

民俗与红色烙印:“ 庆阳五绝”(香包、剪纸、皮影等)延续千年技艺;南梁精神则铭刻着红色基因,成为城市的精神丰碑。


结语:庆阳,一座城的双面传奇


从“水北之阳”的地理命名,到“环庆路”的军事重镇;从周祖农耕的黄土高坡,到“东数西算”的数字枢纽——庆阳之名,是自然与人文的共生,是历史与未来的对话。若有机会漫步庆城老街,或探访南梁革命纪念馆,不妨细品其名,感受这座古城在岁月长河中的每一次呼吸与心跳。

(本文史料综合自官方文献与地方志,图片来源网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