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
陈述核心信息:
1) 业务进展
手机业务:
高端化战略:持续加大技术投入,推出小米 15 系列,价格从 4000 元人民币提升至 4499 元人民币,销量增速超过小米 14。
全球市场排名:连续 17 个季度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 13.8%;中国大陆市场份额提升至 14.7%,排名第四。
高端市场份额:在 3000-6000 元人民币价格区间市场份额增长,4000-5000 元人民币区间占据中国市场第一。
IoT 及家电业务:
技术研发:自主研发能力提升,推出符合年轻化与智能化的差异化产品(如空调、干衣洗衣机等),销量超预期。
生态布局:推动全生态连接战略,将汽车、手机及其他智能设备融为一体。
小米汽车:
交付进展:SU7 车型累计交付量达 4 万台,10 月单月销量突破 2 万台,2024 年全年目标 13 万台。
全球布局:拓展至海外市场,结合 IoT 产品优势,展现全产业链协同能力。
安全表现:SU7 在安全测试中获评 3G+ 级别的最高安全等级,SU7 Ultra 预售订单 首 10 分钟 3680 台。
品牌发展:
市场地位:手机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三,并在 52 个国家占据市场前三。
用户规模:全球活跃用户达到 6.86 亿,其中中国用户 1.68 亿。
品牌影响力:入选全球最佳品牌榜,成为仅有的两个上榜中国品牌之一。
新零售模式:线下门店数量突破 1.3 万家,年底目标超过 1.5 万家,2025 年目标为 2 万家。
未来展望:
AI 技术布局:推出 AIOS 作为 AI 技术的核心灵魂,聚焦感知、记忆、推理与执行能力,支持用户完成生活中的琐碎任务;结合操作系统 AI、全渠道零售、新技术能力与高端化战略,推动公司长期增长。
三大增长曲线:
- 成熟业务:手机、平板、穿戴设备,市场仍有增长空间;
- 创新业务: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传统家电,具备创新潜力;
- 战略重点:智能电动车,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
财务表现:
小米2024Q3财报解读-汽车和AIoT支撑起第二曲线
Q&A 分析师问答
Q:家电业务的未来战略,包括渠道结构和未来计划?此外,IoT 业务的毛利率超过了 20%,请问这一表现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什么?
A:关于家电业务,今年的增长非常强劲,超过 50%,9 月份同比增长超过 45%,增速显著。同时,毛利率也较去年提升了几个百分点。相比 IoT 业务,家电业务的毛利率表现更佳,因此对整体毛利率贡献突出。但这仅仅是一个起点。近年来,我们在多个方面做了努力,例如 CODM 模式开发。以我们的新款空调和烘干一体洗衣机为例,这些产品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和优越的性能,展现了我们的高端制造能力。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上游能力建设。
在技术方面,我们拥有在手机业务中积累的先进技术;在销售渠道方面,我们也持续深耕与原有客户的关系,将其扩展至家电领域。今年我们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并设定了明确的目标。以空调为例,我们推出了多种节能环保的型号,与小米的绿色形象高度契合,消费者可以一次性购买完整系列的家电产品。
此外,我们还解决了安装难题。例如,传统空调在拆装和安装过程中很麻烦,而我们是唯一提供全流程服务的品牌,这也是取得良好市场表现的原因之一。我们的洗衣机设计紧凑,占地更小,非常适合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有限的居住空间。同时,我们推出了洗烘一体机,大大节省了空间和资源,因此深受消费者欢迎。新推出的空调采用从顶部出风的设计,专为家庭需求量身定制,进一步强调了节能环保的特点。
在产品创新方面,我们坚持透明和统一的标准,不使用不同名称销售相同产品的方式,这与行业内的一些不良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我们认为家电行业有着巨大的优化和改革空间。当前,我们的家电业务利润率略高于 10%,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们对行业的不合理现象持批判态度,并认为小米的体验式服务模式正处于起步阶段,2025 年的增长速度将持续保持高水平。
Q:汽车业务的销售管理费用(SG&A)和研发费用的情况,包括对 2025 年的预期以及明年的趋势如何?
A:关于汽车业务,目前增长迅猛,预计第四季度表现将优于第三季度。原因主要在于规模经济和运营效率的提升。单纯扩大规模并不等同于实现规模经济,需要极高的效率来支撑。如果我们轿车车型能够达到 2 万台销量,就可以在市场中排名第一。工厂满负荷运营时,我们的效率达到最高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毛利率。此外,我们还在建立一系列先进的技术能力,例如智能底盘技术。
今年前三季度,我们在新业务上投入了 88 亿元,其中大部分用于研发支出。今年在新业务上的投入依然较重,随着毛利率超出预期,我们计划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未来的研发项目中。预计明年相关费用将进一步提升,同时我们也对更好的业务表现充满期待。毛利率的提升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研发投入空间,而这些投入将为未来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Q:小屏幕产品的市场竞争加剧,然而,小米 15 系列依然保持了非常出色的销售表现,小米是如何布局以应对这一竞争的?
A:一些竞争对手匆忙推出小屏设备,但实际上,小型化的过程比放大组件更具技术挑战。我们深知在小屏产品开发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比如,在产品设计上,我们的屏幕边缘工艺非常出色,电池续航能力也表现优异。此外,我们的产品还集成了 IPT 技术,各方面都没有短板。
相比其他产品,比如 iPhone,我们更注重用户触感的细节。很多用户反映,一些手机的边缘可能会划伤皮肤,而使用小米手机则完全不会,有一种特别舒适的手感。这些细节处理充分体现了我们对用户体验的重视。
而小米 Pro 机型的成功在于其大屏设计,但同样不仅仅是简单的屏幕增大。我们在大屏的基础上也优化了电池续航能力等关键功能,Pro 机型因此备受欢迎。
从市场策略来看,我们通过价格区间在 3000 元到 4000 元的产品吸引初级用户,并凭借产品性能留住他们,最终推动用户升级到 5000 元以上的高端机型。我们通过优秀的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吸引并培育不同的客户群,逐步实现消费升级。
Q:近年来,小米在 IoT 和手机线下零售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能否分享一下小米在汽车销售网络和线下业务扩展方面的规划,以及这些业务间能否实现协同效应?
A:关于协同效应,目前小米的汽车业务虽然发展节奏比家电略慢,但效率非常高。我们现在有 130 家门店,平均每店销售约 150 辆汽车,这远高于一些品牌每店仅售 30 辆的水平。
我们的协同效应表现突出,消费者可以通过 4S 车辆城购买我们的产品,而交付能力保持稳定。此外,我们还开设了实体店,起初店面面积仅 50 平方米,展示四辆车,如今规模迅速扩大。相比传统汽车品牌从购物中心撤出的趋势,我们的店面选址十分优越,进驻的大型店面正不断增多。
在购物中心中,小米展现了强劲的吸引力,门店面积至少 500 平方米,能为商场带来巨大客流,因此我们享受了非常优惠的租金条件。我们的经营成本远低于传统汽车品牌,这种模式难以被模仿,因为我们依托多品类产品实现多渠道销售,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未来,我们将开设更多门店,并不断优化选址。我们的购物中心布局正在逐步扩大,明年进入商场时,消费者会看到更令人耳目一新的体验。
Q:关于汽车业务,Q3 的平均售价同比提升是由于产品结构的变化还是其他原因?展望未来,汽车业务的平均售价改善动力来自哪里?随着冰箱、座椅等配置的不断升级,产品结构是否会持续优化?此外,关于汽车生产线的建设进展,请问何时能够为公司带来贡献?是否有提前投产的可能性?
A:关于平均售价,主要取决于产品组合的优化。从当前交付情况来看,ASP 的增长主要源于不同产品版本在销售占比中的变化。随着新产品的陆续推出,我们预计 ASP 将进一步提升。同时,我们将继续释放工厂的产能,以缩短客户的交付周期,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Q:关于智能手机业务,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但在全球范围内与领先者仍有差距。未来若要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管理层的重点将集中在哪些领域?
A:今年我们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从去年的 1.46 亿台增长至约 1.7 亿台,各个区域市场均实现了增长。中国市场虽然竞争激烈,但我们每年仍希望实现市场份额 1 个百分点的增长,这一目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例如,非洲市场的市场份额为 11%,拉丁美洲为 16%-17%,随着品牌影响力的增强,我们预计这些市场的增长幅度可以达到 20%。除此之外,我们还关注高端产品的销售增长和产品结构的优化。我们相信,未来的增长潜力依然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