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高文轩
来源 | 智谷趋势(ID:zgtrend)
今年3月3日,央视《遇见大咖》的节目播出了一个片段,郭广昌、王健林、马云、董明珠共同参加了一个活动。郭广昌登台演讲:
刚才王健林董事长跟我说,在中国开会最难的事是什么,是座次、是排名。政府排名还比较好办,据说都有很确定的位置的,比较好排。企业家排名真的很难排……
3个多月后,一场风暴来临,网传海外投资排查、一些公司股债震荡、资产重组等一连串事件发生。
中国企业界的氛围和格局出现多年未见的大变。
这期间,万科老王退位,乐视贾乐亭出局,许家印财富超越王健林,融创富力万达三国杀,企业家座次大变,排名大乱。
相比较而言,郭广昌遭受的震荡似乎较小。
7月21日,证监会公布了对同花顺网站的处罚决定,该网站此前发布郭广昌“失联”的虚假信息导致股票震荡。郭广昌在巴西圣保罗飞往福塔莱萨的飞机上写下内部分享文字:“谣言止于智者”。
一周后,在巴黎飞往上海的飞机上,郭广昌再次写了一封对员工的内部信,谈了对海外投资的认识。
这封信的核心意思是三个:
1. 对海外投资进行规范很必要,确实出现了不理性行为,“我们在海外投资时最头痛的就是和中国企业竞争,因为某些中国企业的出价真是看不懂”。
2.相信官方对真实、合规的海外投资的态度没有变化。中国已是第二大经济体,一定会出现一批能整合全球资源来发展自己的中国企业。
3.复星走出去是为了更好的回来,目前资本负债率是50.7%,很健康。
观察一下风暴过后的企业家表现,郭广昌和其他人的行事态度有着微妙的差别:
1. 不少大佬的表态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决定把主要投资放在国内。”郭广昌没有把海外投资的门全关上,强调真实合规的、基于“中国动力”的海外投资有价值。
2. 今年很多海外投资激进的企业都把项目停了,郭广昌两封内部信都是在全球看项目途中写的,第二封信前一天,复星和国企三元收购了法国健康食品企业St Hubert。此前数月,还有几起收购完成。在这个节骨眼上,这些动作应获得了官方认可。
为何有这种差异?背后透露了什么?
表面上看,是三个数据造成了这个差异。
近来官方的态度渐渐明朗,对海外投资并未完全封杀,是否鼓励主要看几个因素,其中的三个关键因素是:
第一,是不是不理性?
理性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自然是:是否赚钱。复星近5年净利润保持了24.7%复合增长率,这对于几百上千亿资产规模的公司,算是拿得出手的。
第二,是不是存在资产转移?
复星本身是香港公司并在香港主板上市,在境外资本市场有融资能力;境内外的投融资活动基本做到相互闭环,避免大额的跨境资金流动。根据公开信息,自2015年至今,复星进行的海外投资项目有19个,境内资金换汇的仅有AHAVA
1个。接近复星的人士透露,其中内保外贷占海外投资总额不足1%。
第三,是不是杠杆过高?
前几年复星也被舆论指负债过高,这几年一直在降,2016年资本负债率降到了50.7%,基本是正常水平。
这三个方面的数据,复星被人称为“好学生”。但比这三个数据更关键的,其实还有一个因素:复星海外投资的模式跟其他企业不一样。
复星全球化正式起程于2007年香港上市后,至今正好十年。
这十年它有个贯穿始终的投资策略: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
说白了就是,看好中国市场,看好中国家庭的消费升级,然后去全球找可以满足这种市场升级的优质资产,买下来,带回中国来发展以满足需求。
这里的关键是,海外投资与中国动力、中国需求、中国增长结合在一起,很多项目买下来,是要拿回中国发展的。
郭广昌这种新的生意模式,
第一次出手是2010年6月,投资全球最大的旅游度假连锁集团ClubMed(地中海俱乐部)9%股权,
2015年2月完成私有化要约,推动Club Med与中国市场相连接,已在国内开了四家度假村,预计到2020年在中国将运营管理20家度假村。而Club Med2016年的冬季财报也创下了十几年来最好成绩,盈利4400万欧元。
第二次出手是2011年5月,投资时尚品牌FolliFollie。
复星和美国寿险企业保德信合作成立美元基金,形成“拿华尔街的钱—投资欧洲的企业—助其进入中国市场”模式,郭广昌嫁接全球资源的打法由此成型。
最近的动作是,复星把技术往国内引,比如治疗肺癌的细胞免疫技术,精准医疗领域世界一流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新的研发基地建在上海张江。
复星的这种模式叫反向全球化
(注意,不是反全球化)
。并非单纯的“走出去”,用郭广昌的话说,“走出去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项目拿回来,就业就留在了国内,技术、品牌和税收就留在了国内,管理经验就留在了国内。这就是官方对于海外投资最为看重的:是否对中国发展有利,是否有利于中国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以及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郭广昌10年前定下“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的策略时,不知有无预料到“选择即命运”。
万达、安邦重金买下欧美的城市地标和文化地标时,不知有无想到今日之管控局面。
风暴已有一段时间,该如何看待中国资本出海,它对中国企业界的影响有多大?
这个问题要放到更大的坐标里来看,有几个要点值得注意。
第一,这几年中国资本走出去,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主动全球化。
是的,“有史以来”。
五千年历史进程,要么闭关锁国,要么有心无力,中国从来没有这么大规模的进行资本和商业的输出。
这几年的出海,是中国第一次有实力也有可能去全球挑选资产、纳入囊中。放在千年背景下,这出海的几年,有着特别的意义。从未有过,却在塑造未来。
这是千年进程中的首次,那么在这过程中出现调整,出现一些偏差,出现各个利益主体的博弈协调,都是正常的,不必过多夸大它的反常性。
习惯了在镇里的小杂货店里买东西,突然进到大城市沃尔玛里,兴奋之中,买些听闻名已久从未见过的大牌玩意儿,买些家里用不上的新奇玩意儿,都正常。
第二,买错了家里用不上的东西,浪费了钱,是不是就不去沃尔玛了?
郭广昌说,现在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一定会出现一批能整合全球资源来发展自己的中国企业
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说,支持真实合规的对外投资活动,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按商业原则和国际惯例的对外投资项目。
一个大国崛起过程中,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出海、去全球寻找优质资产,是一个必然选择,美国是这样,日本也是这样。日本的海外资产已超过本土1.5倍之多,海外资源土地面积已达本土10倍。
中国海外投资貌似凶猛,但对比一下对外投资额占GDP的比率,2002年中国为2.5%,2015年为9.06%,而日本同期分别为7.64%和30.07%,美国同期分别为18.30%和33.38%,德国同期为30.24%和54.99%。
随着国家的崛起,商业版图和资本版图的扩大是趋势。短周期的影响必将被长周期力量穿越。
第三,逛沃尔玛新鲜劲儿过了后,应该理性地买哪些东西,哪些最适合自己?
这确实是个真问题。当家里的现金储备下降的时候,更是如此。
买什么?从国家层面已很清晰,买有利于产业升级、技术升级的东西,房地产、影业、体育俱乐部等虚头八脑的东西别来。
从美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它是先有产业类企业为主的漂亮50(产业立国),后才出现高盛、黑石等资本之王(金融立国)。
中国现在还是产业立国阶段。过去两年金融业狂飙突进,乱象频出,证明了绕开产业立国阶段直接进入金融立国,行不通。
今年的监管风暴以及金融工作会议,着眼的都是一点:金融回归本原,为实体产业服务。
海外投资亦要归从于这个原则。
走出去成为全球化标杆的中国民营企业,比拼的核心能力不是管理能力、商业嗅觉、财技水准等,而是对趋势的把握。
它们能兴起,基本是抓住了历史大机遇的结果。
看看复星的发展轨迹:
1. 上世纪90年代,最早介入的是两个领域:房地产和医药,正是彼时的风口。
2. 本世纪初,发力投资钢铁等周期性产业,抓住了制造业崛起和基建工程大爆发的大背景。
3. 2008年后,中国商业大环境再次变动,产能过剩初显端倪,消费升级启动,复星将金融、大健康和快乐产业等作为重点方向,同时出击海外,抓住了金融危机之后欧美资产十年一遇的抄底期。
而在今天这个新常态的转折时点,不少人注意到,
复星对战略表述做了一个调整:从投资为主,回归为聚焦产业深度运营、整合和投资,其中的关键词,就是产业。
郭广昌说,去年我们在讲复星整体战略的时候,还是以投资为主,而今天我们更多的角度是从产业角度。跟别人想象的不一样,我们现在定位自己是一个产业运营公司。复星确实以投资闻名,但投资只是手段,复星认为自己是一个产业运营、整合和投资的集团公司。
郭最早做产业起家——医药与地产,后转为围绕产业开展的投资,一度被外界称为“中国巴菲特”,此时转身继续深耕产业,他自己说,这是回到初心。
去年的一个会上,刘永好问郭广昌:企业到底要做实体经济还是做投资?
郭广昌回答:“我前面说的是投资,但其实我心里面装的都是产业。”
他说,复星的投资逻辑是,
谁能真正打磨产品,变成一个具有令人尖叫的产品力的企业,谁能够在未来制造和客户无缝链接的企业,
这是复星要去做的,其实是在通过投资去创造这种生态链。
郭广昌拿刘永好举例子说,正因为刘永好最熟悉农业,所以未来投资最好的方面也肯定是跟猪有关的那些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