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学吧
社会学吧最早创办于2004年,我们坚持以促进中国群学发展为宗旨,服务于广大社会学师生和爱好者。严肃但有情怀,专业不失玩乐!和我们一起热爱社会学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国都市报  ·  偷盗光伏板,获利超60万元!2名嫌疑人落网 ·  昨天  
中国新闻网  ·  微信又上线新功能!网友:安排上了 ·  昨天  
新华网  ·  贴门神,有啥讲究? ·  2 天前  
南方周末  ·  回家的行囊 ·  2 天前  
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  ·  法院高效执行让34名工人安“薪”过年 ·  3 天前  
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  ·  法院高效执行让34名工人安“薪”过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学吧

一枚社会学博士生的小日子

社会学吧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5-05 22:04

正文

文作者是帝都社会学专业博士生一枚,去年甫入学,最近省思经历体验,整理一二如下。希望通过社会学吧发表,欢迎有同感同学留言共论。


1


读博士的压力

总结自己与同学(以非在职为主)的经验,博士生的压力主要有二:

一是论文的发表。期刊论文是毕业的必要条件,现实中,漫长的审稿—见刊期和导师肯不肯推荐,而不是论文内容的雕琢打磨,成了摆在很多学生面前的考量。

还有一点则是,社会学类的C刊仅仅4本,其内容的定量化态势有时简直让人无语无泪。大家并不否认优秀定量研究的价值,但把研究手段异化为发表捷径的本末倒置与将定量工厂化、标准化、主流化的引导,会导致一个“麦当劳”模样的社会学圈么?

二是工作的选择。虽然博士没有扩招,但不留本校博士的普遍规则与饱和到满溢的高压竞争,使得留京已不再在不少同学的考虑之中。

读到博士年纪大多不小,一般文科博士毕业后的回报率又并不理想,究竟是选择丰沃平台和更大压力(做凤尾),还是择一城终老(当鸡头),“帝都优越论”和“家乡适宜说”彼此颉颃。

自然,这背后也与社会空间的分化分层分等现实有关,须知“选项一旦分裂,选择在所难免”。

2


读博士的社交圈


现在总会说到“圈子”,博士生也不例外。譬如有同学在平常与开会时就特别喜欢认识人、加微信,也有同学对“有用的”和“没用的”人区别对待、一热一冷。见的事多一些,就会觉得这也没什么臧否的必要,个性与选择不同而已。

或许对博士生而言最重要的社会资本,是导师。导师究竟是连接性(bridging)社会资本还是黏合性(bonding)社会资本,难以一概而论。现在大家或主动或被动地,都觉得师生之间不要掺杂太多情感因素,倒不如重视导师和提供的平台与资源所有的结构洞功能更为切实。

这里不妨举几个同学的看法,来作为例子体现下这一种师生“彼此利用的关系”:

与其说互惠,不如说交换:“导师能用到学生的就用,学生能用到导师的也用,别的还指望什么”;“就看彼此能给对方提供什么,别的,比如感情都不牵扯最好”。还有更极端的,“我也不用导师管我,导师你也别让我给你干活”。

在既有人际关系理性化也有亲密关系变革的事实面前,这也挺值得反思。

3


读博士的抑郁症

在今天,抑郁症的处境很有些模糊尴尬:“接纳”“共情”“理解”“关爱”的情感和技术修辞越来越多,可病患的痛苦和周遭的对待又真的改善了多少呢?

博士研究生因为学业等带来的繁忙和压力,有时会为抑郁症所侵袭。在学校不到一年,也零星听到一些故事,以致“你可别读抑郁了”常成为彼此悲凉又温情的问候。

自然,这不是说抑郁症在博士生群体中就绝对高发或有值得关注的优先权,只是自己身边的经历恰提供了一个对这种疾患的切入口。这里摘录一位同学的心声,期望有更温柔的对待、更善意的环境和更美好的以后:

“身体的难受成为每天的常态,心里的难过成为无尽的侵袭,水深齐颈而窒息难捱的死生折磨和伪装正常以体面活着的重负不堪之间,抑郁症的魔鬼形象越来越狰狞鲜明,绝缘美好,前路未卜。”



推荐文章
中国新闻网  ·  微信又上线新功能!网友:安排上了
昨天
新华网  ·  贴门神,有啥讲究?
2 天前
南方周末  ·  回家的行囊
2 天前
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  ·  法院高效执行让34名工人安“薪”过年
3 天前
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  ·  法院高效执行让34名工人安“薪”过年
3 天前
洞见  ·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