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选美
《选·美》栏目致力于深度观察评析美国大选,通过追踪选举动态,触摸真实的美国政治肌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选美

看不懂的凌教授,读不通的蛋糕文

选美  · 公众号  · 美国  · 2018-06-18 22:31

正文

欢迎点击上方“选美”,关注选·美公众号


这是选·美的第 950 篇文章


北大凌斌教授日前发表一篇 Masterpiece 蛋糕案的雄文 ,一位读者仔细诵读,却对凌教授所述的美国政治、法理相关的细节略有疑问,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本文作者 Austin Lu,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 J.D. Candidate。 封面图源自「野萌君第三窝」表情包。


凌斌教授就美国前几日蛋糕案专门撰就雄文一篇,对岸的吃瓜群众读毕纷纷感激涕零表示学习良多。笔者抱着学习的态度端正诵读,但读后对凌教授文中的诸多细节有(不只)一点疑问,作文一篇,还请凌教授不吝赐教。


本文主要有三问:

  • 凌教授说:「性向平权的背后,宗教信仰和言论自由的深层难道不是中产阶级不断被剥夺后的另一种哀鸣?」,且不论该句的语法问题,凌教授提出了两个相互冲突的概念,又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蛋糕师中产阶级」。

  • 凌教授说:「美国经济持续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种族冲突和仇恨愈演愈烈」,可是无论从数据还是我个人所见,都和凌教授所述有所不同,凌教授所见的是否是《环球时报》中的美国?

  • 凌教授对美国三论:「华尔街女律师对中国大妈『羡慕嫉妒恨』」、「民权运动大局已定」、「洛克纳案(超凡脱俗)」,对律师界之薪资、美国社会政治现状、与法律判例的整体认知,似乎都和我有所脱缰。


被「中产阶级」的蛋糕师


文章前半部分讲中国的事情,资本游戏也好,娱乐圈也好。这背后有什么价值观念笔者不敢妄加评论,但凌教授对美国的描述倒是颇为有趣。


凌教授云: “这性向平权的背后,宗教信仰或言论自由的深层,难道不是美国中产阶级不断被剥夺后的另一种哀鸣?”不幸的是,按照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数据,烘培师傅的中位年收入大概是25690美元

https://www.bls.gov/ooh/production/bakers.htm

明显低于美国普通个人的中位年收入31099美元

https://fred.stlouisfed.org/series/MEPAINUSA672N


本案涉及的蛋糕师或许符合凌教授所谓的贫富差距和底层不满的叙事,但恐怕很难将这一案件归为“被剥夺的中产”范畴。 而这,不过是凌教授文中诸多谬误中最无足挂齿的一个。


被「衰退」的美国


凌教授又云,“ 此时的美国,经济持续衰退、失业率高居不下、种族冲突和仇恨愈演愈烈、政府公信力日益降低 ”。看到这番话,我不禁怀疑凌老师是写文的当天环球时报看多了几眼。诚然,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各种矛盾激化,国会政治陷入进一步撕裂,政府朝令夕改,政治衰朽一目了然。只是单就现状而言,抓着美国经济来攻击,可能不幸挑错了对象。特朗普的上任并未停止美国失业率的下降-事实上 美国的失业率从2016年底的4.7%进一步下降到了2018年五月的3.8%,甚至低于2008年危机之前的水平

(https://www.bls.gov/news.release/pdf/empsit.pdf)


2017年美国GDP增长为2.2%,在先进工业国中恐难被归类为“经济持续衰退”。

(https://www.bea.gov/newsreleases/glance.htm)


而美国的种族冲突就程度而言,现在远不如五六十年代。川普上台固然让越来越多的人无视政治正确的限制,种族歧视的言论甚嚣尘上,但在行动上,真正死于种族冲突导致的公开对峙的美国人,至今只有去年 Charlottesville 的那一位而已,对比过去南方黑人动辄得咎、私刑遍布,到处都是针对肤色的就业、住房、福利分配、公共服务等歧视,现在的美国人权没有比过去好五倍、但怕也离得不远。与此同时,近日中国倒是有一位女生因为找了外籍男友而被网络霸凌得删号退网,至少在言辞上,“崛起势如破竹”的我国在种族歧视上倒有赶英超美的架势。


被「羡慕嫉妒恨」的律师们


此外凌教授仍有颇引人思索的一些其他表述。


比如他说:“纽约曼哈顿的华尔街女律师,眼睁睁看着中国大妈到处“买买买”,买到手软,买到货断,也禁不住要倒吸一口凉气,掩饰不掉的,是满满的羡慕嫉妒恨。任谁也禁不住要想,原本好端端的日子,怎么到了这步田地。”


为何凌斌老师在讲一个性别中立的购买力差距问题上要强调“女律师”羡慕嫉妒恨“中国大妈”呢?这多少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听闻凌教授这些年在北大颇受欢迎,对家庭,师生等涉及两性的关系颇有心得,而以北大法学院对员工的严格审查,想必自然也不至于聘用厌女症患者。


在这个导致我困惑的问题上,疑点利益归给凌教授,这里只多讲一句,前两天Milbank带头让美国大律所的薪资又涨了一波。虽然说 professional service 这个行当拿的只是一点微薄的辛苦钱,但大所律师们恐怕还不至于到需要凌教授来可怜工资的地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给出的链接。

https://abovethelaw.com/2018/06/cravath-hath-spoken-and-beats-milbank-for-senior-associates/


“羡慕嫉妒恨”如果有什么真实的成分,与其说是证明美帝经济下行衰退律师逛不起街,不如说是工作时长加班搞到逛街购物成为奢望lol. 凌教授曾于久负盛名的耶鲁法学院攻读 LLM,但就我所知,其常年专注纯粹的学术,并没有在美国律所的工作经验。虽然身为北大教授熟悉中国崛起这一套叙事,但参照标准出现失误大抵也是在所难免。不过,凌教授本人同银监会既然是旧识,大概不缺生财之道,对律所的这点微薄工资付之一笑,也是情理之中。


关于法学专业的其他一些问题


凌教授于北大法学院执教多年,又有耶鲁法学院 LLM 光环加成,然而对美国法的一些理解恐怕值得商榷。


凌教授云:“ 1973年的罗伊诉韦德案(Roe v. Wade),那个把胎儿是否满六个月当做可否堕胎的取巧标准,就已经彻底得罪了也彻底撕裂了信仰不同的美国民众。 ” 笔者不知凌教授是否有亲自阅读过 Roe v. Wade 的判决和后续案例,或者研究过高院采用的 trimester test 到底所指何为。且不说 Blackmun 大法官当年为了搞清楚这个被凌老师称之为“取巧”的标准在世界久负盛名的 Mayo Clinic 长期驻守钻研此事,以至于这个判决拖延了两个庭期,这一 test 也绝非用“是否满六个月”适用全部孕妇作为整齐划一的标准。关键阶段分水岭是第二个 trimester 进入第三个 trimester 的时间,胎儿进入“ viable ” (具有脱离母体生存的能力)的状态。可能在怀孕的24-28周中发生。这个状态在各个怀孕案例中均有区别,由负责的医生自行逐案决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