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日,一场声势浩大的真人版“非诚勿扰”——千人单身联谊活动举行。来自不同院校的男男女女等待着情侣“速配”。
“4小时相亲500次”,这不是国产电影里的搞怪桥段,而是发生在“千人单身联谊活动”现场的真实写照。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日,一场声势浩大的真人版“非诚勿扰”——千人单身联谊活动在北京某酒店举行。
前来相亲的这些人既有附近各个大学的本、硕、博学生,也有毕业两三年的职场新人,有的甚至从几十公里外的郊区大学城赶来。
在“5分钟约会”的大厅里,男女对坐,几列长队迅速坐定,嗡嗡人声骤起,大家涨红着脸你一言我一语,时间一到迅速离开。
“我是个性格内向的人,没想到面对陌生人,我竟然这么能说!”一位女生边玩游戏边朝对方男生感叹。
选择在校谈恋爱缘由五花八门,来参加相亲的初衷也不尽相同。有人觉得,大学里谈恋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有同学觉得大学生活很无聊,需要有人来“陪”,当然还有的担心自己“被剩”,想在大学找好心仪的对象。
搜索媒体报道不难发现,类似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就曾有过。
“不管怎样,都很感激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虽然短暂,却也蛮怀念。若有缘,江湖再见。Bye(再见)!”
在一个深夜,广东一所理工类院校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三学生陈曦群(化名)向他的“一周女友”发送了作为情侣关系的最后一条微信,主题是“分手”。
很快,他就收到了回复。“Me too(我也是),愿你找到真正喜欢的另一半。”
他们在该校一学生社团发起的“一周情侣”活动中认识,用一周时间一起上自习、吃晚餐、看电影……
类似的“情侣速配”活动五花八门:“谈一场7天就分手的恋爱吧!”“3天情侣,我敢爱,你敢来吗?”“一个星期,说结婚太遥远,说相亲太现实,谈场高校的恋爱刚刚好!”
组织者会根据报名者填写的资料,两两一组,以情侣的身份度过7天,共同完成一些任务。
在这七天里,报名参与者可能会收到一封有点小暧昧的纸质情书。
每天收到早晚安的问候,分享彼此的心情。
或许还会收到一张照片,一幅画,一本书......
某一天可能会相约穿上同一种颜色的情侣装。
七天过后,参与者就分手,如果舍不得,那就......
据陈曦群回忆,报名并不复杂,他填写了个人信息,说明了自己对“另一半”的要求,提交了个人照片。他所在的宿舍6个人全都参与报名,但最后只有他审核通过,得到了速配的机会,但所用时间比原先通知的晚了整整3天。
后来他才知道,由于报名人数太多,活动组织方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筛选和配对。
2016年11月11日“光棍节”前后,福建某综合类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林彦锦联合其他人,也面向全校同学策划开展了“三日情侣”的活动。
“报名时间虽然只有3天,但报名人数已经超过了120个人。” 林彦锦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报名者只需在相应的微信公众号回复姓名、年级、兴趣爱好、联系方式并附上自己的照片,他们筛选的依据主要是“看报名是否真诚”。
“有些人向后台回复的消息比较‘油’,语言很轻浮,比如‘你一定要帮我脱单啊’‘如果不能脱单,我俩约吧’等就直接被过滤掉。”林彦锦说,还有一些同学提交的照片很模糊,欠缺最基本的尊重,也被淘汰了。经过初选,留下了约40名同学。
紧接着,他们开始进行一对一配对。
“一是看眼缘,有的人看上去就像是一对;二是看两个人的兴趣爱好是不是相同。比如这个女生喜欢拍照,那个男生说喜欢摄影就挺合适;三是看颜值水平是否接近;四是看学院、校区。同个学院的学生,学习的内容相近,共同话题多,而同个校区的也更方便交流。”林彦锦介绍,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筛选出了6对“情侣”,被选中的学生只需要把学生证、学生卡的照片发给组织方确认,就可以开始“为期3天的恋爱”了。
报名的人数不少,最终成为真正情侣的却屈指可数。多个活动组织方负责人证实,活动结束后的统计表明,短期速配的同学很难继续维持情侣的关系。
通过搜索发现,除了高校的社团、学生组织外,不少社会上组织或平台也举办过非常多的类似活动:
某平台“7天恋爱”活动公告截图
校园版“非诚勿扰”、“合约情侣”日趋火爆的背后,是中国高校在大学生恋爱交友方面的管理政策日趋宽松。上世纪80年代,所有高校都严禁在校大学生谈恋爱,甚至把“在校学生严禁谈恋爱,违者退学”的校规写进了学生守则。从明令禁止到默许,再到如今的怕“被剩”而主动出击,大学校园的恋爱观折射出社会婚恋观念的变迁。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梅志罡至今还记得1987年前后,他所在的学校为防止学生在校园谈恋爱,专门设立了恋爱纠察队的往事。“春夏之际,我们晚上放学后,纠察队就在学校比较隐蔽的地方巡逻,发现情侣就会用手电筒的光照他们,提醒他们尽快回寝室。如果还是没有离开,就会上前批评。”而纠察队队员主要是学校保卫处的保安巡逻队员,也有部分是学生会和团委干部。
“管理的放开也适应了近三十年来中国现实生活的情感变迁。社交频率和社交媒介的发达,让人们也渴望通过实体交往来挽救日益疏远的人际关系,通过交往,收获友谊或爱情,我个人是支持的。”梅志罡分析道。
那么,大家都是如何看待此类的活动呢?
活动参与者林伟博:
虽然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都知道双方不是自己的菜,但对我来说,参与活动至少帮我迈出了和女生交往的第一步。以后碰到自己的女生,我也会鼓起勇气去争取自己的幸福。
某活动参与者:
不想成为剩女、齐天大剩、大龄女青年,上研究生再不主动一些,会不会危机就要来呢?
一直觉得沦落到家长安排相亲,是一件特别惨的事。还有,真的不想过年回家被父母催婚了!
某师范类院校黄欣欣:
没必要抱着一定要找到对象的心态参加活动。
“能通过这么一个活动多认识一两个朋友不就够了吗?如果真碰上了喜欢的人,那岂不是更赚到了?”
杨雄:
象牙塔虽然是一个兼容并包的环境,但这样的活动,对大学生来说,不合时宜。在娱乐至死的年代,以及大学生婚恋观念尚未成熟,实力与责任不相匹配的情况下,高校当中的“情侣速配”活动,看上去更像是一场游戏。就笔者所在的高校而言,每逢佳节,学校的相关社团都会组织类似的活动,报名人数非常多,但很多人都是抱着玩一玩儿的心态去参与活动,其中难免有人心怀鬼胎,浑水摸鱼,最为极端的莫过于女生借此机会蹭吃蹭喝,男生趁机占便宜,玩弄感情,互相消费。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黄华:
建议大学生平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读书沙龙或者观影、摄影等聚会,拓宽交往面,在知识上亦能有收获,爱情或能在意想不到的时候来临。
来源:中国青年报(ID:zqbcyol)、北京青年报(作者:刘旭 魏彤)、中国青年报( 作者:林智仁 张思婕)、 新浪、网友评论、网络截图等
主编:孙爱东
编辑:魏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