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蓝橡树
哈佛本科毕业生和资深教育专家共同创立,30多万家长共同关注的国际教育规划平台。不让孩子的天赋被应试教育局限,给他们更好的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Tiffany的英语教学反思  ·  2025年春季学期教师专属日历 ·  22 小时前  
Tiffany的英语教学反思  ·  2025年春季学期教师专属日历 ·  22 小时前  
厦门网  ·  定了!福建省教育厅最新公布! ·  23 小时前  
西安头条  ·  陕西一学校拟晋升 ·  昨天  
西安头条  ·  陕西一学校拟晋升 ·  昨天  
掌上平度  ·  @各位家长,这份“小饭桌”选择指南请查收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蓝橡树

首师大教授: 小学奥数就像一块砖, 再聪明的孩子抱着砖, 也会跑不起来

蓝橡树  · 公众号  · 教育  · 2019-05-22 07:30

正文


我们可以发现小孩子的一个特点,尤其是5、6岁的孩子,他们更喜欢跑,而不是走。中国老话,还没学会走呢,就开始跑,但小孩子确实是这样,走肯定还是学会了,但不精熟,就开始跑,而且更愿意跑。


那么,如果让这些孩子手里抱块稍微重一些的砖,他们还能跑么?


作者:王永晖,首师大数学系教授。 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专业的运动员训练,肯定在某些时候是需要负重跑的,但那是需要结合训练计划,也是身体发育、骨架成熟之后才做的。


可惜,我们现在的幼小教育,却在这一点上做的不那么合适。 孩子本来可以跑,可非要让他负重,结果呢,他学的并不多,也不快。


等孩子长大了,发现孩子并没有多出色,就把原因归结为孩子不聪明,而不去寻找家长自身的原因,是不是方法不合适,是不是对孩子付出的爱,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钱包上,而不是陪伴。


孩子在幼儿阶段可以开始接触数学,但不用那么难,一定要讲方法。


从这个观点来看, 小学阶段奥数培训其实就像让孩子去抱着砖,即使是再聪明的孩子,一上了这个贼船,就肯定跑不快。



该走的时候,不要急着跑


最近认识一个偏远地区(小县城)的数学小天才,他在早期的发育速度,虽然已经超出常人,但仍然比不上我认识的几个北京数学小天才。但如今,他上六年级了,其水平却完全不亚于甚至可能是超过北京小天才。


分析原因,或许是因为北京孩子,或多或少会在竞赛数学上耽搁点儿功夫。而 这个小朋友的童年时期,主要是玩玩具、搭积木之类,上小学前,其知识量与普通聪明程度的孩子并没有太大差异,进度也不快,家长则采取放羊式教育。


也就是说,不可否认这个孩子有一定的数学天赋,但在上小学之前并没有特别显山露水。直至小学二年级结束时的某一天,他主动跟妈妈申请,说学校里的功课太简单了,让妈妈给他买点书来看。


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他妈妈现在给他买的书,积累了五个大书架。这些具有超常天资的儿童,也常让家长们感觉有压力,总害怕一不小心耽误了他们。 所以,只要听说到的好书一概先买下,让孩子自己翻着看。



从小学二年级暑假开始,这个孩子就自己看数学教材,直至看完了小学所有教材,以及初一教材;三年级第一学期结束,看完了初中教材;四年级结束看完了高中数学教材,并开始尝试做高考卷子,当高考试卷能达到120分以上后,又开始做一些竞赛数学。


注意,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整整两年,这个孩子也仍然跟普通孩子差不多。 虽然他自己在小学一年级结束时,学会了个位数乘法,自己同时探索出多位数乘法,稍微比学校进度快一些,但比起北京小天才们,甚至是更普通的一些奥数班孩子来说,进度不算快。


这后面的过程,都是孩子自己主动开始的,包括高考卷子,也是孩子自己要求家长拿来试试的。



那么奥数题呢?


孩子在看完了初中数学之后,自己要求开始做中考卷子,同时回过头来,去看看那些著名的小学奥数教材,肯定不是一道一道地去全做,而是靠个人兴趣,到底翻看了有多少,家长自己也不清楚。


他们当地没有奥数考试,便由着孩子的喜好自己随意 挑些奥数书上的东西来看 ,能看懂就看,看不懂就翻过去呗。


这个孩子的母亲曾经也是村子里的学霸,上的是该地区重点高中,本科学历,对孩子既支持又包容。在我肯定她的做法之后,笑着说是歪打正着。


实际上,这个孩子在四年级看完一遍所有教材后,做高考数学题的分数并不高,只是7、80分,孩子就一边做题,一边再从头查书,查漏补缺。


就我考察过他的两道竞赛数学难题,他确实学会了,并掌握了数学思路。其实,他的解法,相比于成年人或者教科书,更优美,更有数学家的味道。


虽然说,这个孩子肯定是智商高, 但是这种让孩子在起步阶段,不要抱着一块重砖,让他们可以自由地跑着学,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普通孩子们也是成立的,还是应该让我们去回味和思考的。


数学课简单,有简单的好处


这让我想到了美国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网络视频课,我看过他们的数学课,对于中国同年级的孩子来说,感觉还是太简单了。 可是,数学课简单,有简单的好处,只要它是正确的,有数学规范和品味的。


美国教育体系的这种简单,实际上有它的好处,就是那些聪明的孩子可以循着这个体系往前学,学起来更容易,也就更主动,正好适合那些超常数学天资的小孩子来学,那这个事情就不一样了。


美国强,是强在这个地方。


我们想想,正是因为偏远地区的数学课堂太容易了,所以这个小朋友才在刚上完小学二年级,便主动要求妈妈给他买书,主动要求多学。 这种现象,不容易在北京这种大城市出现,因为孩子们平常被家长们要求学得就够多的了。


教育理论中有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难度依次递增,孩子们的学习,最好是在难度适中的程度。


那么由我们这篇的思路看来,这个教育理论也不完全对,至少需要在幼小阶段深入地去理解,主要还是要看孩子自己的意愿,如果他只愿呆到成年人以为的简单程度,即舒适区,那我们还是要尊重他们。


如果真是这么尊重着来做的话,恐怕没几个孩子愿意做小学奥数题吧。恐怕都还是像这个偏远地区的小孩子一样,在小学奥数书和正式数学教材之间,先选择后者往前看,看到一定程度了——比如这个孩子是看到初中内容结束了,再翻看小学奥数书的。



跑和爬,并不总是矛盾的


在我为孩子办的小教室里,比较重视的是探索精神。不过我们在探索过程中做的题还是很难的。


那些题目,因为是让孩子们自己探索出来,而不像一些培训机构是直接告诉答案,我们称之为驱动型数学。所以难度实际上是相当高的,不亚于做奥数题。


这也就相当于让孩子搬砖了,抱着砖肯定跑不快。


这种探索性教学,也许是可以给孩子们打下根基,但这也要看每个孩子的吸收率,有些孩子真是吸收了,那这个时间付出就值了,而有些孩子,目前看学也是学了,过程也是走下来了,但是不是吸收了,还未可知。


只要把探索精神练出来了,条条大路通罗马。


其实,跑和爬并不是绝对矛盾的。攀爬的时候,速度当然是最慢的。但是如果孩子吸收了,那么整体速度会是最快的,因为他真懂了。


这就跟上山徒步一样,如果能力比较低,就走大路,沿着盘山大路慢慢走,如果能力比较强,则直接攀岩上去。


走的时候,局部速度当然是很快,但路程长,所以攀爬虽然局部速度慢,但是爬上去之后,可能那些走大路的人,还在他身后。


本文转载自王永晖科学网博文,有删改,版权属于原作者,有问题请联系蓝橡树后台。


意犹未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