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渐浓,艺术的热潮随万物复苏涌动。可以艺术公司
整理了(2025年2月17日-2月23日)新开幕的33场当代艺术展览信息。
来看:
北京(01-10) 上海(11-27) 南京(28) 杭州(29) 宁波(30) 武汉(31) 成都(32) 香港(33)
北京
01
震荡不消磁——探测199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声音实践
展览“震荡不消磁——探测199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声音实践”聚焦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发生的声音创作及其历史,意在将声音艺术视作一种能动且具有渗透力的实践方法,探索其对话现实的诸多可能。
从基底的美学层面上来说,李明珊的创作具有着她自身所涉带的,关于生活于生命旅途中的真实切片,如短篇小说式的一个镜头或与诸多记忆交织的情感中的蒙太奇。
本次展览由前意大利罗马国家现代和当代艺术馆馆长的克里斯蒂娜·科鲁(Cristiana Collu)策展,系统地展现童雁汝南近年的作品100余件。
项楠的作品无疑展露出艺术探索的最佳方式:专注于绘画本身的过程。他将对于图像思考的过程实实在在凝聚于作品形成之中,每一笔堆叠,每一处停顿,甚至每一道随手刷过的空隙,他交付于我们的不再是某种固定的视觉效果,而是能“看见”绘画全部深度的机会。他笔下的大海,漫天砂石的山脉,是每个人都熟悉又陌生的真实存在,这些场景并非意在从某个关于绘画的新颖观点出发,而是源自艺术家质朴而本真的求索,是艰难而深远的攀登,也正因为这些画面令人熟悉得不需要再次解释,我们才把目光凝聚在主题之外,作品本身之中。这些作品在时间洗礼下呈现出的深度,便是项楠绘画里,特有的深刻力量。
展览以“回声室”这一标题作为隐喻,通过画家以身体、浴室空间为主题的多个绘画系列的互文对话,试图营造一个开放而探索的空间,一处穿梭于文艺复兴人文精神与当代知觉困境的迷宫。德语中“Absicht”(意图)一词包含了“Sicht”(视觉)的词根,这种词源关联暗示着意图与视觉经验的本质联系。而于莱西特尔而言,绘画即是观察的训练,他在掌控媒介特性与顺应材料潜能的对话中,让颜料特性与创作意图在临界点上的碰撞。
“分裂”是一种当今的时代病,形容人思想以及表达上的自相矛盾。“逢合”用于描述作品时也是绝对的贬义,暗指创作方法的匮乏和无力:想创新但却只能在已有的叙事里东拼西凑,反复拼接。这两点都是当代艺术里的常见病。但我无意批判,反而好奇这两种症状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关于文化生产的普遍规律?
本次展览的八位艺术家陈高杰、刘方向、刘讴睿、孟庆隽、苏昱铭、徐堂昊、张皓言、周池,以”考古者”与”造梦者”的双重身份展开创作实践。通过挪用细密画的精密秩序、原始图腾的野性张力与抽象书写的玄妙气质,将历史基因嫁接于当代文化的肌理之中。这些看似矛盾的视觉语法在拼贴重组与叙事反刍中,形成对确定性历史叙事的解构。最终蜕变为一场跨越时空的集体仪式:破碎的时间轴、被劫持的图像符号与再生的灵性图谱,凝结为永不消散的梦境。
过去几年赵宇衷于描绘烟花火烛,爆破工程,弹头残片——文明过剩的症候,冷却凝结的抽象激情。当然可以说,赵宇对象征之物的精挑细选无疑印证了图像生命之存在,图像从不孤立而深嵌于历史政治文明当中。从神圣塑像联想西方与宗教,从凌空焰火联想庆典与祝福,公式化的人类意识与情感的条件反射兴许是一种灾难性的节制。
本次又生空间中国新绘画案例研究(四)以“利立浦特理想国”为主题,借由小人国的意象,对照展览中作品的精致尺幅与丰富内涵。每一件作品都如同一个微缩的乌托邦,承载着艺术家对理想国的独特诠释。我们借用这一概念,探讨王梵僧、颜秉卿、张书笺、张云迦、张庆祝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构建各自心中的上古之国、戏剧之国、幻想之国、假面之国和变形之国的理想国度。
藉由编织中的每一根「线」,期望将个人与他人、不同文化与理念相互链接,让美术馆不再是静止的容器,而成为流动的现场。让艺术从高墙中走出,在指尖下生长,融入公共空间,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12
川内伦子 Rinko Kawauchi:遥远闪亮的星,在手中闪
她擅长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通过柔和的色彩与灵动的光线低语着围绕在身边的瞬间之美,用极度感性的口吻描述着我们与“世界”之间微妙但恒久的互动。
罗荃木的创作实践,本质上是一场温和的认知书写。《绿洞》作为永恒的提问存在,考古中的历史不是被发掘的客体,而是正在持续生成与繁殖的主体。艺术作为最诚实的认知途径——承认理性的局限,也在感性迸发的旷野中,为观看者补给与未知并行的能量。
张海君的绘画艺术呈现出一种极具个人化的语言体系,其创作实践暗含了当代绘画中关于主体性、物质性与精神性的深层思辨。
这个展览的作品跨度十余年,从后海系列的最后一幅,到旅居日本期间创作的金刚山系列、花园系列,再到回京后完成的步道系列,无一不与光有关。光,不仅是物理现象,更是哲学与存在的象征。它是时间的刻度,是生命的希望,是自然与人类精神的交汇。
对可称为第三代的新作者来说,从这些基础上出发,与中国流行有紧密的联系。何杰是1977年出生的,到2000年开始活动,属于第三代新人作家,但其基础受到中国流行的遗产也不能忽视。属于与他一样的世代的韩国,日本乃至欧洲,美国年轻人具有共同的感觉,不难发现个人主义及世代图标。国际化这一浪潮风靡于东方三国乃至全世界,受此影响很自然。尽管如此,但何杰的作品所具有的范围及阴沉的气氛,具有独一无二的世界。这是不能忽视的。
本次展览基于“重建的现场",将城市在历史行进中的视界变幻以“地理空间”为稳固的锚点,与50位活跃于上海城市的艺术家、诗人、音乐人,从文化与精神层面,以绘画、诗歌、音乐、摄影、装置等丰富的艺术形式,展开一场围绕地点的纷繁错落、联结创造的复调叙事。
18
安永正臣 (Masaomi Yasunaga) 个展「脚踏大地」
此次展览呈现的作品包含一系列极具实验性与表现力的全新器皿雕塑,及由手工马赛克勾勒出精密图像的近期平板状系列。通过突破性的创作手法,安永正臣审视了陶器创作的技术传统,及器皿在数千年人类文化发展中的角色,并彰显这一媒介全新的表现潜力。
艺术家将在香格纳画廊首次呈现一系列在全球化语境下探讨时代裂变、社会复杂心理及个体异化命题的最新绘画作品。在离散身份、复杂语态、图像的解构重构以及技术变革中探寻潜藏于模糊的想象中的自我凝视与外部观察。
当我们回视曾被认作“自觉”或“意外”的断路时刻——数字戒断的阵痛、被迫搁浅的约定、骤然偏离的日常、以沉默重构的连结......那些被悬置的记忆碎片既是被现代性擦伤的证词,也充当着个体与集体记忆重新接驳的端口。
克雷莫尼尼的画作令人联想到古希腊概念“Kairos”——对的时机。当万物的界限变得模糊,奇迹便会降临,如卡尔·荣格所言“诸神蜕变”(metamorphosis)。展览标题“日落后四分钟”恰好呼应了这一点:当昼夜交割、光影混沌,因日常磨洗而褪色的时间被重新染成梦幻,这便是艺术家试图捕捉的主题。
展览以两组看似对立却又互为镜像的心灵景观展开叙事:一边是音乐世界中看似复杂却自然融为和谐的灵性交响,另一边则是人际关系中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心理角力。透过这种充满张力的双重性结构,陈晗试图在光影交织的画面中描绘出一幅当代人的心灵图景,探寻那些游离于语言边缘、潜伏于日常缝隙中的微妙心绪。
展览标题中“罔”有蒙蔽、虚实、迷惑之意,与艺术家看似视觉夺目、结构复杂的作品背后的思考相暗合。袁松对日常事物本来面目的质疑,是他创作中的核心线索。在“风景”系列作品中,艺术家使用如反光玻璃、塑料废品、LED灯等等外表华丽、耀眼,实际廉价、空洞的生活物品拼装组合成装置作品,由此产生新的视觉景观及象征意义,充满矛盾又极具荒诞。
此次展览将呈现黄龙、周圆与兹德内克·康瓦利纳(Zdenek Konvalina)三位艺术家的三十余件作品。展览围绕三重奏的概念展开,通过运动、物质性和语言的交汇,生成一场持续发生、流动的乐章。
松本的创作根植于日本传统扎染技法“绞染”(shibori),但她的实践超越了工艺传统,将织物转化为雕塑形式,探索个性与集体之间的张力。本次展览汇集了大型纺织装置、动态艺术作品和发光雕塑,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空间体验。
LIANG PROJECT 2025年开年首展集中呈现了12位当代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以艺术为引,邀观者步入自然与艺术的交响之境,平面之界在此被赋予纵深,颜料与画布的碰撞,终化作对自然本质的凝视与对话。
潘小荣的格子并不是来自理念,而是源于自己的经验。最初他从写实素描中的挑白技法出发,发展出了一系列的卡纸上的抽象作品,用针刮、刀割与墨染,把我们习以为常因而熟视无睹的绘画基底重新召唤了出来。在这个过程里,潘小荣也发现并把握了材料的偶然性,在他之后的创作中,偶然性始终是他创作的出发点,即每一幅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如何并在何种程度上激发出偶然性。
THIE FACH由艺术家自 2022 年以来创作的一系列油画作品构成,作为一位跨界的文化生产者,吴威同时以服装品牌主理人和藏家的身份活跃于时尚与当代艺术领域。
展期:2025.02.22-2025.04.2
0
陈墙|Chen Qiang、陈焰|Chen Yan、傅文伟|Fu Wenwei、韩家泉|Han Jiaquan、黄河|Huang He、李鹏|Li Peng、刘广云|Liu Guangyun、马可鲁|Ma Kelu、马琦|Ma Qi、毛宗种|Mao Zongzhong、史怡然|Shi Yiran、王瑾|Wang Jin、王敏杰|Wang Minjie、严岩|Yan Yan、赵刚|Zhao Gang
本次展览将呈现边云翔、蔡坚、冯至炫、陆平原和王梓全五位艺术家的作品,涵盖装置、雕塑、绘画和影像等多种媒介。展览聚焦于技术与人类经验之间的对话与重塑,探讨艺术家如何通过技术和社会媒介脱离现实,展开新的叙事,并参与“造物”这一行为。
本展览由杨凯出品,刘军担任策展人,将呈现何多苓、胡丹、李依岭、罗仕鹏、石雨鑫、王飞、吴奇睿、熊璇、张靖、张业森、赵子韬、朱可染(按拼音序)十二位艺术家的作品。
亚历桑德罗·吉安尼(Alessandro Giannì)以其全新的作品,邀请公众探索这⽚不稳定的领域,在这里,可见与不可见在持续的对话中交织在⼀起。正如哲学家莫⾥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所说:“我们从未将世界视为既定的事物,⽽是将其视为⼀个充满可能性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