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苍龙生活号
「麻辣娱投」是微博签约财经自媒体、界面JMmedia联盟自媒体,由清华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教授与资深文娱商业记者团队共同创办,聚焦文化产业,纵深泛娱乐细分领域报道,更多的发掘与更远的探险,使我们得所遵循。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新说车  ·  最低配的比亚迪唐,能行吗? ·  昨天  
有车以后  ·  8AT的SUV,这几款10万就能入手 ·  昨天  
汽车商业评论  ·  其实上汽一直真正读懂了灵魂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苍龙生活号

演技类综艺再度刷屏,谁将成为下一个《演员的诞生》?

苍龙生活号  · 公众号  ·  · 2019-10-16 21:16

正文


最近郭敬明与李成儒的唇枪舌战引发了一波热度。


在日前开播的演技类综艺《演员请就位》上,出演过《大腕》、《重案六组》的老戏骨李成儒连用“如坐针毡、如芒刺背”的辛辣评语给了台上董力、郭俊辰两位年轻演员的表演一记重锤。


批评台词、质疑原著小说,不断“开炮”的李成儒让旁边的郭敬明脸色十分难看,毕竟董力、郭俊演的这场戏是他调教的,剧本也来自于他早期的小说《悲伤逆流成河》。


随后,不甘示弱的郭敬明强势反驳,“你可以永远不喜欢,但请允许它存在”,“它是第一部校园霸凌题材小说”,言语间充满了火药味。



不得不说,郭敬明不上《奇葩说》可惜了。这套放任四海之内皆可用的说辞直接避开讨论焦点,上升到宽泛而空洞的行业意义层面,对于该场表演的提升基本没有帮助。


讨论孰胜孰负这里不再讨论,必须承认的是,二者的针锋相对已经让这档腾讯视频出品的演技类综艺登上了热搜榜,并且还在持续发酵中,累计播放量达到1.34亿,成为播出当周网络综艺播放量冠军,而焦点人物郭敬明又一次闯入了公众的视野,甚至不少人为此对其路转粉、黑转粉。


从节目营销角度来看,这场互撕是值得的。


据麻辣娱投统计,接下来第四季度《演员请就位》将会与即将上线的优酷《演技派》、爱奇艺《演员的品格2》等多台演技类综艺同场竞争,而在卫视方面浙江卫视的《我就是演员2019》、湖南卫视的《闪耀的路人甲》也即将亮相。



一夜之间,新一轮的演技综艺潮已经来袭,而上一轮热潮还是由两年前的《演员的诞生》引领的。


那么为何演技类综艺再度开始刷屏模式?市场究竟需要怎样的演技类综艺?



演技类综艺即将刷屏,模式迭代创新


如果说上半年是音乐类、偶像类综艺的天下,那么下半年主角接力棒则交到了演技类综艺手上了。


尽管扎堆涌现,但目前来来这场卷土重来的演技综艺潮并没有陷入同质化的怪圈,反而是纷纷亮出不同的招牌。


作为国内首档导演选角的演技类综艺,《演员请就位》选择以导演视角出发来阐释演员的表现。可以说这种模式开创了市场先河,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演技类综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既然选择导演视角进行,那么《演员请就位》导演的人选就成为决定节目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导演的话题性,另一个是导演的专业能力,前者决定了节目的传播,后者决定了节目的质量。


当《演员请就位》节目组将陈凯歌、李少红、赵薇、郭敬明这样一套导演组合推出时,咋一看挺奇怪,但仔细一想也在情理之中——四位风格迥异的导演显然兼具了前面提到两个特性。


陈凯歌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李少红作为拍过《大明宫词》、《红楼梦》的女性杰出导演,二者都是业内权威,保证了节目的基本品质与水准。而赵薇与郭敬明都属于半路出家从演员和作家转型至导演,导演功力暂且不论,但二者绝对属于话题性十足的代表,无论是赵薇的深陷股市风波,还是郭敬明的抄袭、炫富事件,二者一路走来几乎就是伴随着争议而来的。


也就是说,陈凯歌、李少红的专业性与赵薇、郭敬明的争议性构成了《演员请就位》的底色。


果然从播出第一期的观众的反馈来看,陈凯歌点评一针见血,李少红专业公允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赵薇凭借频频抖出的金句和双商在线的接地气表现重新俘获了一批原本粉转黑的观众,郭敬明则用与李成儒的一场争辩将《演员请就位》的热度推上了顶峰。


这样来看,《演员请就位》在创新地引入导演视角模式后,凭借对四位导演的不同定位将这种创新性最大程度发挥出来了,从这一点上看《演员请就位》无疑是成功的。


除了《演员请就位》外,《演技派》、《演员的品格2》、《我就是演员2019》、《闪耀的路人甲》四部演技类综艺均未开播,市场反应尚不得而知,不过这几档节目也同样在模式上玩出了创新的路数。


比如《演技派》主打 “养成类”与“无舞台”的赛制方式,同样颇具争议的“金牌编剧”于正与吴镇宇、张静初,张颂文等演员一起组成选角教研团,通过体验式教程、剧本排演、试镜角逐等过程展现演员真实的演技状态。



而《演员的品格2》在吸取第一季导师专业资历受质疑的教训后,目前已经确定了何炅、沈腾、陈可辛的板子搭配,模式上避开了许多演技类综艺重新演绎经典影视剧片段的套路,而是选择在尚未被拍摄过的热门IP故事中挖掘演员的演技。


《闪耀的路人甲》的导师阵容暂时没确定,模式上则打破 “演员”的身份固有属性,选择素人群众演员+推理的真人秀赛制安排,无形之中大大扩散了演技类综艺全民性与观赏性。


《我就是演员2019》目前来看模式上没有太大创新亮点,依然延续了原来《演员的诞生》中“导师制”竞技模式,即评委既是导师又是被挑战者。


不管各家平台的模式有何不同,总之第四季度将迎来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演技类综艺秀,真正的较量即将拉开序幕。



演技类综艺涌现背后的市场逻辑是什么?


不同与音乐、舞蹈、喜剧等观众早已熟悉的类型题材综艺节目,2017年推出的《演员的诞生》让大众第一次近距离参与到“演技”这一抽象化,又极易引发讨论性的话题中。


随后《演员的诞生》一度引发收视热潮,CSM52城的收视均位列前六位,并有十期节目冲进了前三位。


紧接着市场上开始接二连三的出现类似形式的综艺节目。2017年11月CCTV-6电影频道推出了《今日影评表演者言》; 去年1月湖南卫视推出了《声临其境》,9月浙江卫视播出《演员的诞生》第二季《我就是演员》,12月爱奇艺推出了《演员的品格》。


今年第四季度再度延续了这种热潮。固然,后入场者都想重现《演员的诞生》的收视佳绩,但这种热潮涌现的背后或许还暗含着更多的市场变化。


1、垂直化综艺成趋势


2017年成为中国综艺的一个分水岭,原本偏小众的嘻哈音乐让《中国有嘻哈》大获成功。



自此之后垂直化综艺成为各个平台不断试水的新领域,舞蹈、音乐、科技、文化等各大类型综艺下面不断衍生出更细化的综艺类型。


比如在《舞林大会》等舞蹈类综艺之后,垂直类的街舞逐渐占领市场,《这!就是街舞》、《热血街舞团》等街舞综艺开始进入“神仙打架”局面;又比如《最强大脑》引发科学竞技综艺热潮后,《我要上太空》、《中国AI创业者大会》等专注于其他垂直科学领域的综艺也开始不断出现。


显然,这股“垂直综艺”热风也吹到了针对演员的演技综艺类别。以前演员上综艺无非是走泛娱乐的真人秀、脱口秀、访谈等类型,这次则回归了其自身的老本行,也是一种垂直化的体现。


这种趋势自然有其自身的行业逻辑所在。对于观众而言,随着不断固化的类型综艺进入审美疲劳期,类别更多、范围更广的垂直类综艺无疑带给观众全新视听观感体验。


对于节目制作方而言,相比较于做大而全的头部综艺,做细分垂直领域可以更精准地聚焦的观众群体,在直击观众心理的同时提高观众的黏性,由此可以探索出更大的变现空间和商业价值。比如《中国有嘻哈》不仅拿下了天价冠名费,其制作方爱奇艺更是将节目中圈层嘻哈文化挖掘出各项产品线,获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2、流量演员备受诟病


在用户获取成本不断攀高之时,互联网圈内有句名言,“天下苦流量久矣”。


不过这句话放在当下的影视圈,或许苦的是流量明星。


这几年,可以说是影视圈的时代,无论是知名大导演还是新锐导演都没能避开流量明星的“雷”。


似乎片方认为拥有了流量明星有了上了票房保险,但当各种面瘫、数字小姐等怪象不断拉低电影审美,挑战观众智商时,市场的忍耐终归是有限度的。



今年以来,多档大IP+高投入+流量明星的影视作品接连遭遇扑街,反而爆款都是由中年老戏骨打造的,“流量明星”招牌不断失灵其实凸显出观众对于演技的要求从未丢失。


而这其实也是演技类综艺能够引发讨论度、收视率最重要的内在动力所在。


当观众被流量明星的拙劣演技一次次击败时,他们仿佛在炎热的沙漠中急需一口“神演技”解渴,他们也需要一个平台来疏通他们对于演员演技积压已久的心理诉求,而演技类综艺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某种角度上看,恰恰是之前被流量明星充斥的影视乱象,为如今的演技类综艺铺垫了观看心理。


3、剧综联动


可以发现的,目前的许多演技类综艺都打出了“优异选手参加导师新作品”的路数。


比如在《演员请就位》中胜出选手可以参加到四位导演的下一部影视作品中,于正也称《演技派》留到最后的选手将参演欢娱影视下一步大剧中。


很明显,演技类综艺还承担着平台方或者制作方选角的功能,充当剧综联动的首要入口。


事实上,这在此前的演技类综艺节目中已经有所体现,像《演员的诞生》就将很多演员推到了观众面前,比如彭昱畅、曾舜晞等等。


又比如《演员的品格》一期结业后,24强新人演员影视综艺邀约总计已破百部,最高者超10部,出品方爱奇艺更是为八强定制了青春剧。



事实上, 如何把新人培养成合格的演员推向市场、如何选择合适的角色、如何持续扩散综艺节目的影响力一直是经纪公司、影视公司、出品方三个平台的难题,而内嵌剧综联动模式的演技类综艺为这三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思路。


本身,演技类综艺对于经纪公司而言就是一个提升自己艺人演技、增加演技曝光量的平台,而影视公司也通过节目打开选角新渠道,出品方则通过将磨炼完成的选手推向影视市场来将早期节目积累的关注度延伸至剧集中,持续扩散节目的影响力。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演技类综艺成为影视产业新的资源枢纽站,同时扮演了经纪公司、宣发、IP转化等多重角色,这也是演技类综艺不断受到青睐的原因之一。


演技类综艺最大雷区不在演技,而是炒作


当市场不断向演技类综艺抛去橄榄枝,同时也能看到它镁光灯背后的些许隐患。


这个隐患同样跟戏有关,只不过不是选手尴尬的戏份,而是节目不断埋坑的“炒作大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