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思想聚焦
来自新浪微博认证资料:校导网编辑、时评作者吴雁 @思想聚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思想聚焦

为什么自律一段时间就会被打回原形?

思想聚焦  · 公众号  ·  · 2017-06-24 21:25

正文

插画作者:插画师Karolis Strautniekas


文/彩红


我们总会惊羡那些高度自律的人。


他们每天早上五点左右起床,在其他人熟睡之际,就做了很多的晨起计划,精美的早餐,几缕书卷气息。


他们固定时间段健身,多年来保持着或优雅或刚健的身材,有深深的马甲线,八块腹肌。


他们能够坚持做一些看似枯燥的事情、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全身心投入,从不放弃,直到有一天,有所建树。


他们看上去就像被打了一层光环,令很多人自愧不如。


当然,也有不少人,看到那些自律的人过成什么样子,奋起直追。


叶子听说好友美美通过坚持跑步,一年的时间从140斤减到100斤,惊奇之余又给自己平添了很多信心。


平时,叶子总觉得自己挤不出时间锻炼身体。好友美美真的刺激到她了,她也想像美美一样瘦下来。


她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每天下班后坚持到公园跑上2圈,一星期至少跑上5次。


开始,叶子真的很用心,专门买了一双跑鞋,还配了耳塞,跑步时听听音乐。


但坚持了不到一个月,叶子就明显动力不足,一上秤发现自己也未瘦下来多少。


叶子想着也许还是少吃零食减肥更好,长期跑步又累见效又慢。再说了,有人跑步能减肥,但不一定适合她。


很快,叶子又心安理得地恢复了以往。


  • 自律一段时间被打回原形,这种由“他人刺激”而引起的冲动一般是三分钟热度。它本身缺乏强烈的动机,于此而言的坚持就是一种自我消耗和对抗。


人,还是要回归自己的。


当一个人基于父母、恩师的厚望去考研、做某一份自己并不想做的工作,大多的结果是,不仅委屈了自己,也辜负了他们的期待。


01


和好友一起聊天。我说准备练瑜伽锻炼一下身体,瑜伽垫买了好多天还未拆封。


好友说,她买了跳绳,一直放着,还未动。


真是我好友,不让我陷入一个人的尴尬。


明知锻炼很重要,为什么不开始呢?理由很多,今天还有好多事要做,哪有时间?有些累,算了吧;有些冷,改天再说。


即使有一千个理由好不容易开始了,总会有一千零一个理由放弃自己的原计划。


其实,原形是我们的现状,它意味着“舒适”。


人的本能行动两大来源,一是追求快乐,二是逃避痛苦。若再要从这两者之中选一个,那就是后者。


譬如,一个人每月开支有限,让他拿出500元去看电影、听音乐会、到优美的景点去玩,他是很想去,但觉得可以等。


如果他牙疼,他就不会过多考虑,只要能止疼,他马上就会行动。


这也可用来解释:一些营销人员说他们的产品有多么好,消费者很少买单,但如果可解决消费者哪一类的难题,却销量可观。


自律一段时间被打回原形,那是因为,我们还未品尝到原形带来的深深困扰和不快。


改变现状,还未强烈到“必须得变、否则会痛苦不堪”的地步。


02


再来说自律,其实,它本身并不靠谱。


自律需要你强大的意志力去坚持做一件事情,但这个过程会消耗一个人极大的能量。


自律是有极限的,而且根据人脑的进化来看,保持“惯性力量”的大脑边缘系统已有数万年,而人类用于“自律”的大脑灰质额叶仅有几千年历史。


自律想对抗惯性,显然很难。


有的人十年寒窗考上了大学,心想着熬了那么长时间总算该放松放松了。于是,他们大学处于放纵的状态。


这是一种道德许可,潜台词是:“我已经付出那么多努力了,放松一下有什么不对?”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好不容易通过自律取得了小成果,但很快就堕落得一塌糊涂。


朋友小雪一般是晚睡晚起。


但为了成为鸡汤文里称颂的所谓优秀自律的“早起者”,她开始:不管当天晚上睡多晚,每天早上听到五点的闹铃,虽然很困,也强迫自己起床,并一直咬牙地坚持着。


很困很累的文雪,工作效率很低。她又不想放弃早起计划,甚至因“想放弃早起”而产生一种负罪感。


终于,坚持一段时间,她实在扛不住了,回到以前作息。


回到原形,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


03


既然自律很容易一段时间后就被打回原形,如何才能长久地坚持做一件想做的事情?


01. 一定要愿望非常强烈,是自己本能性地想要达成一个目标


当你随便想想某件事情,大脑也是司空见惯了;但当你想做某件事情强烈到极致时,大脑会注意到你发出的指令,并优先处理。


一个人的内驱力至关重要。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一件事情是为了什么,也充分了解可能要面对的各种风险和困难,仍然义无反顾去坚持。


哪怕最终达不到自己的预期,他也问心无愧。


对于他来说,努力过,争取过,便是释然。他沉浸一件事情的满足感大于付出感。


选择越多,人越容易陷入两难的犹豫境地。不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条路,扎实地积累沉淀。


有时没有退路,反而能激发出一个人的无穷的潜能。


02. 循序渐进地拉伸自己走出舒适区。


在《刻意练习》中,作者提出了稳态原理,说明了人类超强的适应能力。


一个人总是用手提重物,他的手上会长出厚厚的茧子。

一个人经常跑步,他可以相对不费劲地跑1000米。

一个人经常练习高抬腿,他能够抬得越来越高。

一个人经常读深奥的书籍,他能轻松读懂他人觉得晦涩的书。


如果我们坚持做一些稍微有挑战的事情,由于人的身体和大脑有一种偏爱“稳定”的倾向,它们就会自身做出调整适应我们,以便回到原态,保持舒适感。


身体越锻炼越有韧性,大脑越思考越灵活,我们比自己想象得更有开发的潜力。不要担心自己做不到,先从一点点做起。


03. 不断地量化自己的目标和进度,进行自我反馈,设置适当奖励


将比较复杂的任务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小目标稍微有一点难度,但在合理的时间内能够相对轻松做好。


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距实现自己的重要任务近了一些,这会让我们充满信心和成就感。


拆解任务,达成一个个小目标,并且按照进度选择合适的时间段进行,会让你有条不紊地做事。而且,你可以享受自己的每一份进步,这也是一种乐趣。


当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进度,就有了一种对于任务的整体“掌控感”,免于焦躁和恐慌。


我们可以给自己设置奖励。如果实现一个目标,可以吃顿大餐、去旅游、买件漂亮的衣服,这都会激发我们做事情的动力。


04. 将自己想要坚持的事情,固化成我们的习惯


想早起、想锻炼、想阅读、想提升自己,就要坚持去做,每天都去做一些,每天都取得小小的改观。


终于有一天,你会发现,以前你觉得很难做到的事情,自己已经做到。


通常,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应该和他超常的自律有关。然而,有研究表明,人类行为只有5%是受自我意识支配的,95%是自动反应或应激反应,即习惯。


不管成功与否,我们的现状都源于习惯的力量。


基于此,不断强化有助于达成目标的行动,让它们成为一种习惯。


习惯一经养成,无需刻意去想、去做,都已成自然,看起来毫不费力。


自律一段时间被打回原形,是因为你忽略了这最重要的一点:自身非常强烈想要实现一个目标,并把一系列有些挑战性的行动固化成自然的习惯。


*作者:彩红,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签约作者,喜欢读书、聆听音乐、品悟生活,写一些温暖、有力量、治愈系的文字,追求平和、喜悦的人生。本文来源:富书(ID:zhongchou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