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千帆育儿网
上海地区的育儿探讨(包括园托择校,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常青藤爸爸  ·  晒一下小小常新学期都上哪些培训班 ·  11 小时前  
科学家庭育儿  ·  高年级才后悔:这项能力尽早培养!老师不明说, ... ·  23 小时前  
科学家庭育儿  ·  这种死磕面料的童装,我好担心以后就买不到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千帆育儿网

『教育点评』从“北大考试院院长面试牛娃”谈谈所谓理想的问题

千帆育儿网  · 公众号  · 育儿  · 2018-12-25 10:59

正文

(本文系千帆育儿网原创,欢迎大家转载到朋友圈,以及其他公众号用微信里的转载功能原样转载,但是不免费开放白名单。)



最近很多人又转了一篇文章,说北大考试院院长批评了牛蛙都是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主要是上海部分公众号转发的。


题目不一而足,比如有的名字叫“ 北大院长来上海面试“牛娃”后,说了这样一句话…… ”;有的叫“ 北大考试院院长面试牛娃:他们就像一个模具打造的完美“家具 ”, 还有的叫别的名字,我就不说了。反正就是一个意思,就是孩子们人生没有思考,没方向。


这个事情是真的还是假的呢,是真的,他确实说过这句话。但这些图文没告诉大家的是,根本不是近期的事情,而是2年多前的事情了。


请看:



针对这个事情本身我只想说两点:


  1. 很多公众号炒冷饭的本事是蛮大的,近期热点没有,但是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往前翻翻,2周不行2个月,2个月不行2年,总归能找到热点的。当然,再加上一些无知人士的“免费打工”帮着转发这碗冷饭,硬是把冷饭给炒热了,呵呵。

  2. 我给这位考试院秦院长一个建议:全国一年大几百万甚至近千万的考生,总归能选到几千个对人生方向有想法的考生,以后就去录取他们就好了。所以真的没必要去浪费时间面试这些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考生了。


抛开这个旧闻不谈,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里面的理想问题。这个新闻在2年多以前红极一时。当时除了这位秦院长的文章之外,另外有一个牛蛙对他的回复。我把两人的言论放在一起对比,看看大家的想法。


秦院长的意见如下:


“最令我吃惊的是,当我问他们(被面试学生—笔者注),你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很少有人能答上来。”

“小时候,每当大人问孩子,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呢?孩子们总是兴高采烈地回答:科学家、宇航员、飞行员、警察叔叔(阿姨)……然而,当孩子们上学之后,这些问题就再也不曾被提起,仿佛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但有一天当他们(北大、哈佛学生 – 笔者注)真的置身于无数次在梦中出现的校园时,常常会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接下来又该做什么呢?”

而这位哈佛牛蛙的答复如下:


如果长大后仍能像童年时那般无忧无虑、天马行空地幻想,该有多好。可是,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学习和生活磨练,我们早已变得更缜密、更谨慎,有了 更多思虑,不再能一拍脑袋说出“我要当医生”“我要盖楼房”了 所以,将“幼年时能脱口而出远大理想”与“长大后的方向暂缺状态”做直接对比,我认为略欠周密。

秦院长文中所述的“人生方向”,是指能让人充满热情的一项事业、能为之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横跨人生未来几十年,是一个大而广的概念。

暂时没找到这样的“人生方向”,对牛孩们、大学生们、年轻人们而言,是一件该深感恐慌的事吗?

全文我不贴了,基本的意思大家都看到了。我稍微总结一下:到了高考的时候,都年满18岁了,作为一个成人,应该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想负责任,不能像孩子一样可以随便拍脑袋、可以随便瞎说。而是要秉承着《劝学》里面所说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该哈佛牛蛙认为:


人生方向,就像是千里之外的广阔大海,必然是需要花费时间,经过一步步思考和实践才能悟出、确立的。哪怕是顿悟,也得有前期摸索作铺垫。


我们就举几个例子好了。奥巴马高中的时候还在为着大学学费发愁,他高中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美国总统这个人生方向而设计的吗?乔布斯年轻的时候还在印度做过苦行僧(真正的苦行僧),不知道他当年做苦行僧的时候是否想着,只有在印度、只有做苦行僧、只有吃素才能去做未来最伟大的智能手机呢?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莫言、屠呦呦两位文理科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18岁的时候心理在想些什么?是获得诺贝尔奖吗?莫言18岁的时候是1973年,整天忙着“ 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 ”。大家想一下他在那个年代里的人生方向是什么? 屠呦呦18周岁的时候是1948年12月30日,根据大环境,那时候她的人生方向是啥?


说真的,在目前的中国,虽然紧缺各方面的人才,但是相对来说很显然更缺那些能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人才,而不是那些好高骛远、心比天高的”人才“。


回答我们的主题育儿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一定要让或给孩子设立一个宏伟的目标呢?所谓班级前三、年级前五的。我还是那句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出高昂的学习兴趣,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努力搞懂每一个应该搞懂的知识点。这时候年级第几班级多少又有什么重要的呢?我们已经尽人事了,天命如何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了,也不需要管了。


再回到开头这件事情,实际上整个K12教育都属于通识教育(其实国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了,所以现在高考填志愿都是专业组而不是极个别专业,而且进了大学之后还可以改专业,这才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根本没必要就在这个时候要定下人生的大方向。你很牛,很早就定下了大方向,你是按照这个努力还是不按照这个努力呢? 按照这个努力忽略其他的方向,比如你想成一个汽车驾驶员,可是等你长大已经全部是无人驾驶了你怎么办?如果不按照这个方向去努力,那么早早定下人生方向又有什么意义呢?


至于有人说的所谓的找到自己所喜欢的事情。我真不觉得现在18岁的孩子不知道自己最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这是人的本能(至少大部分孩子是喜欢玩手机、打游戏的嘛,哈哈)。然而,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正确的么?无论大到一个国家,小到公司里的一个普通职员,又有多少人能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其实,再退一万来说,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变成了职业就是好事吗?我还真不觉得,我反而认为如果真的自己喜欢的事情变成了职业,才真的是一个悲哀。因为职业,为了谋稻粱,就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了你的客户、老板......)。去为自己最爱的东西做一些自己最不想做的事情。人世间痛苦之事莫过于此吧。而作为兴趣爱好,你不必担心你的书法作品是否卖的出去;你不必担心你的程序代码和算法是否符合老板的要求;你不必担心你做的饭菜是否会有客户投诉......这样你在业余之际炒了两盘菜慰劳自己、编了两个小游戏打发时间、书写两幅草书春联贴在自家门口(当然也可以邀请3、5好友共同品尝你的手艺、游戏源代码和几个志同道合者一起讨论讨论一下、春联多写几幅送给朋友),这样是不是更乐在其中?


是的,最后我再次表达一下我的核心观点: 对于一个中小学生来说 ,有人生方向的设计自然很好,但是没有人生大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也不是什么问题。就像刘德华的笨小孩里面的一句歌词“聪明的小孩很厉害,可是笨小孩也很可爱的嘛”。真的没必要搞成大是大非问题,进行上纲上线批判。


就算有个人北大毕业了,真的都还没想法,分进一个西北的县级的电子厂里面,整天拿死工资,后来下岗了,连死工资也没了,只能去卖猪肉,可是这又如何呢?做个自食其力、不给国家和政府找麻烦的安居乐业的普通人就不可以了吗?难道社会的每个人都需要伟大的人生理想?难道社会上的普通人是绝大多数不才是正常现象吗?


在中国,求同存异太难,总是人人相轻。原版的看不起应试的,工作的妈妈看不起全职妈妈(伤害女人最深的永远是女人,否则也没有那句“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取得一定地位的权威看不起没有人生方向的中学生......




更多升学育儿经验分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