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杜课
杜骏飞老师的课外辅导,一千零一次人文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舰大官人  ·  好车!😋-20250207115317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杜课

元旦的晚餐(杜课766期)

杜课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9-01-01 23:24

正文

全文共 1143 字,阅读大约需要 4 分钟

编者按:二〇一九年的第一天,杜课为大家送上寄语。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思考,共同进步。







元旦的晚餐


杜骏飞


人人都说今天是所谓“元旦佳节”,但它其实并不是一个悠久的传统,也不是真正的民俗。


元,是“始”的意思,旦,是“日”的意思;因此,“元旦”意即“初始之日”。中国历史上的“元旦”一向是指农历正月初一,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方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我们中国人在这一天“过元旦”的历史,也不过只有七十年。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七十年,但我们的一生里,则难得有一次。于是,今天,我约了留守学校的几位弟子,我们郑重其事地过了一回元旦。


——但是,我们能做什么呢?



古典式的元旦传统已经大致终结了,即使是在阴历的初一,也是如此。我们不能祭神荼和郁垒这两位门神,也不会去饮用椒柏酒,更不会燃放爆竹去惊吓山臊,唯一像古人的地方,就只能是“聚宴”了,也就是吃一顿团圆饭。


我们找了一家火锅店。吃火锅是我的建议,因为火锅要求大家“合餐“,因而更具有团聚的仪式感。


但话说回来,上古时,中国古人为了强调地位尊卑,一向是实行分餐制的。合餐制,至少在士大夫阶层是不流行的。直到隋朝,中国人还认为合餐有失体面,在一个盆里吃饭,是可能被人挖苦的行为。中式分餐制为什么后来被合餐取代,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汉人在引入“胡床”、“胡凳”等高脚家具后,导致了合餐的普及,另一种解释认为,是鲜卑、蒙古等蛮族文化征服中土后的结果。


因此,按照传统,我们原本是不应该在今天过元旦的,按照古礼,我们也未必要吃火锅。


大概,人是场域性的动物,也是环境和生命史教化的对象,我们积久成习,便认为这样的日子理当如此过元旦,就像我们的上一辈子人认为理当在正月初一过元旦一样。我们耳濡目染,便认为这样的聚宴就理当合餐。


于是有了晚上这顿饭。



但是,既然今天过元旦不是必然的,聚宴不是必然的,合餐更不是必然的,那么我们今晚聚会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以为, 人之间的聚合,不在于身处哪一个节日,也不在于怎么吃饭,而在见面本身。


这个时代是这么疲倦,我们是这么忙碌,网络交往是这么深刻地普遍地取代了现实,我们能坐下来,面对面地吃一顿饭,且只为吃出亲身团聚的感觉,这是多么奢侈。


看着我身边这些同学们,想到他们和我相处的点点滴滴,想到他们每一个面庞下都有丰富的心灵,想到他们的前二十年和后二十年,想到我们头顶的星空已历亿万年,今晚的意义,便不再停留在眼前。


在今天这个夜晚,我想告诉大家的是, 人生的日常中,佳节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吃饭也是无所谓好无所谓差的,但与谁见面就至关重要了。


如果我们真的理解了人生,也就真的理解了与人吃饭。如果我们对人认真一点,我们就真的在人生中了,如果我们对与人吃饭珍惜一点,人生也就会珍贵一点。


如果每天总是这样认真且珍惜,也许人生也会慢而从容,直到——每一天就都成了元旦。


于是,我们认真而欢快地吃了今晚的火锅,且认真地合了影,以作人生的留念。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推荐



人物: 最后一个士大夫 三十周年忌日读沈从文 如果自由有回声——殷海光


视频 杜课导言 新闻理想 狗年,我要祝你什么呢?


文字: 欢乐七语 我们就是那少数人 论沉默


关注 那一场行尸走肉的故事 二更事件的11个问题 王菊现象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