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理想
“看理想”诞生于知名出版品牌“理想国”,以“做出版”的态度,开发视频节目、直播、音频及周边产品等一系列媒介,探寻文化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媒哥媒体招聘  ·  动画电影公司随意门2025春季招聘! ·  14 小时前  
梅特涅的信徒  ·  困龙翻身与刘秀脱困 ·  昨天  
beebee星球  ·  到底有多少人学会了用肛门呼吸? ·  3 天前  
梅特涅的信徒  ·  马斯克削减开支加速推进,扩展到更大范围 ·  3 天前  
济宁市场监管  ·  聚焦基层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看理想

爱情,还有什么可谈的?

看理想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4-11-08 13:06

正文

《花束般的恋爱》


我们的情感世界,正在发生一场隐秘的变革。


从向往浪漫爱,到抵制恋爱脑,从“有情人终成眷属”,到“她对此感到厌烦”,从“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到“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


爱,似乎变得,越来越少,也越来越淡,越来越痛,也越来越难。


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吗?童年创伤会如何影响我对爱的感知?女性主义,但异性恋,该怎么办?分手好痛苦,怎样才能好好走出来?看似和谐的亲密关系,存在哪些隐忧?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音频节目《不爱了:无限人生书单第18季》已在看理想App上线,点击「阅读原文」了解。


本期书单,献给不会爱或不敢爱的人,也献给主动选择不再爱的人,当然也献给那些在爱中,依然相信爱、想要珍惜爱、愿意守护爱的人。



让我们与心理咨询师曹雪敏一起,通过10册有关“爱与不爱”的作品,深入多个案例故事,置身多种现实境遇,展开10场真诚的对话。


通过丰富的讨论话题,专业的咨询视角,经典的文学、心理学、政治学文本,一起理解“不爱了”背后的具体缘由,做好“爱”或“不爱”的选择准备。


试着跳出“爱”或“不爱”的窠臼,重新打量、思考“不爱”,也重新审视、探索“爱”。



讲述|曹雪敏

来源|看理想音频节目《不爱了》发刊词


我曾经在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个人经历和生活环境如何塑造一个人的心理,尤其是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内在人格。


同时,我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主要的咨询方向是个人成长和亲密关系。此外,我也是《分手心理学》《出轨心理学》等心理学科普和应用内容的作者。过去的十几年,我的主要工作便是心理咨询、讲座培训和写作。


01.

心理咨询,究竟是什么样的?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心理学正在成为一门“显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到心理学、心理咨询,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决定走进咨询室,希望通过与咨询师的一次次对话来“重获新生”。


不过,可能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样,咨询不只是对话,还包括看图和词语联想故事、摆沙盘、摆积木和画房树人等等。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对话。但这对话又不只是和此时此刻、对面的来访者进行语言上的交谈,而是和无数个时空、无数个侧面的Ta进行对话。


正因为谈话对象来自无数个时空、拥有无数个侧面,所以咨询师必须对来访者怀有白纸一般的好奇心。不然,很容易变成用标签来拼凑一个人,比如“一个女人”“一个抑郁症患者”“一个中年人”等等。


这样的拼凑会造成误解和偏见,而来访者之所以在生活中感到不适应甚至痛苦,很可能就是因为一直困在这些标签里。


所以,在咨询中,我和来访者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便是一起跳出标签来重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经历了什么,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现在的自己,自己正在按什么样的模式思考和生活。


这个过程需要极强的倾听能力和观察能力。咨询师不仅要听来访者“说了什么”,还要听Ta是“怎么说的”——不同的语调、不同的音量都可能传递着不同的信息。


而且,很多真相不是来访者说出来的,比如悲伤藏在不笑的眼睛里、焦虑藏在啃咬的指甲上,包括之前提到的画画、沙盘和积木等等,也是突破语言限制和心理防御、发现真相的方式。


《花束般的恋爱》


咨询期间,咨询师的耳朵、眼睛、大脑等等需要一直飞速运转,不亚于一场科研考古,在无数条线索中找联系、找真相、找突破口。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我在生活中见朋友,尤其是陌生朋友,Ta们在知道我的专业和工作后,有一些会好奇地问我知不知道Ta在想什么,还有一些会紧张我有没有看穿Ta。说实话,有时候可能可以,但绝大部分时候,我在工作之外都是放空的,专注体验生活。


02.

“不爱了”,曾推倒我,但也重建我


我很荣幸也很高兴,受到看理想的邀请,以心理咨询师的身份来主讲“不爱了”书单这个节目。


对于“不爱了”这个议题,我其实有着十分深刻的切身体会,同样也是在这个议题上,我充分地感受到了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力量。


那时候,我快三十岁,和当时的男友相恋多年、准备结婚,已经定好了酒店和婚纱拍摄。但就在结婚前夕,我发现对方出轨了,我 分了手。而当时,我妈妈又被诊断出了肿瘤,才刚做完一场大手术。


现在想来,我可能在遭遇出轨前,就已经处在高功能抑郁症的状态了,一边战士般地推进博士学业和母亲的医疗,一边内心又因为死亡的招手陷入压抑和绝望。那段时间,我会反复做这样一种噩梦:前一秒我和妈妈还在说话,后一秒妈妈直接变成了骷髅。


遭遇出轨和分手这件事直接引爆了我的抑郁,我度过了现在想来都觉得后怕的几个月。


不过,非常庆幸的是,当时还有心理学相伴。我一边抑郁,一边用心理学重建自我,让生活重回了正轨。经历了那段时间的推倒、重建以后,整个人也通透、成熟不少。


我曾经在朋友的播客中分享过这段经历,想要给处在相同困境里的其Ta人一些启发。后来,前来找我求助咨询这个议题的朋友越来越多。然而,因为时间精力有限,我很苦恼没法一一帮助。于是,就把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写了下来,最终形成了两个作品:一个是《分手心理学》这本书,另一个是《出轨心理学》音频课。


《你的鸟儿会唱歌》


我之所以写下这两个作品,不只是因为自己淋过雨,想要给别人也撑把伞,更多的,还是想教给每个人自己造伞、撑伞的能力。


人生的失意和意外总是猝不及防,但只要有重建的能力,我们就能把危机转化为人生的转机,创造更好的自己和人生。


我写《分手心理学》的时候,尤其希望这本书可以替代一部分咨询师的工作,帮助那些出于各种原因无法接受心理咨询的人们走出分手的阴霾、开启人生的新阶段。很开心的是,从读者的反馈来说,这个目标实现了不少。


现在,我也是怀着同样的心情和目标,为大家带来“不爱了”的书单分享。


03.

“不爱了”,正在成为 一种时代情绪


“不爱了”,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从单身人口的数据来看,单身的人越来越多。截至2021年,中国15岁以上单身人口数量约为2.39亿人,独居人口数量突破9200万,相比于2018年的7700万多了近20%。


从婚姻数据来看,结婚的越来越少,出轨或者离婚的越来越多。中国的结婚率从2013年的9.9‰下降到了2022年的4.8‰,几乎腰斩。而离婚率也从2000年的0.96‰上升到2020年的3.1‰,但2021年由于开始实施离婚冷静期,离婚率又回落到了2.0‰。


另外,根据“中国性学第一人”的人大著名教授潘绥铭的调查,2015年时中国已婚男性的出轨率接近60%,女性的出轨率达到30%。除了以上这些数据,我们在生活的日常讨论中也能发现,大家普遍“不爱了”。


“恋爱脑”以前是浪漫,现在是不清醒。婚恋以前是人生价值,现在是“不婚不育保平安”。以前的大学生活“不谈恋爱就不完整”,现在的大学生对恋爱不感兴趣了。


观众们对影视剧里的爱情故事也感到了厌烦,以前为了爱情,“一碗白粥”甚至“挖野菜”也是幸福,现在是“女主女配独自美丽互相支持来搞事业不好吗”。


各个自媒体平台也涌现了一批模仿吐槽精英男、体育生等等的视频博主,对爱情和男性都在全方位祛魅。相比于真人,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爱手办、爱毛茸茸的小动物和二次元的纸片人。


这些数据背后的“不爱了”可能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人自由意志的体现,不再盲目踏入爱情的陷阱,不再盲从“人生就要结婚生小孩”这样的传统剧本——我觉得,这毫无疑问是一种进步。


不过,“不爱了”也可能是一种被动的反应,是人在面对童年创伤、性别偏见、消费主义等等时的防御或让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