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砺剑
砺剑---有我中国强! 砺剑愿和您一道: 传播事实真相,传递理性思想; 构建爱国主阵地,弘扬中华正能量! 欢迎您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政事儿  ·  张慧慧,被查 ·  昨天  
瞭望智库  ·  蛇为啥会把四肢进化没了? ·  3 天前  
江苏新闻  ·  克勒去世,曾多次访华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砺剑

当过知青做过学霸,仅用19年从科员到副部长,这是王毅的故事

砺剑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3-17 21:20

正文

  • 本刊专稿

  • 来源:中国新闻网、《环球人物》、《 人民文摘 》、人民日报海外版等


王毅再一次惊艳了世界。


作为中国的外交部部长,与他名字相伴的,从来都是国家大事、外交议题。今天,王毅又一次面对中外记者的提问,用智慧与勇气从容应对。


有“粉丝”曾说,王毅天生长得就像做外交部长的样子,如果你了解他的成长历程,也许对这句话便不难理解。


从北京知青,到外语学院高材生;从外交部笔杆子,到承担“破冰”重任的全权大使;从沟通两岸的国台办主任,到代表国家发声的外交部长……他的经历堪称传奇!


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高材生


图片来源:《环球人物》


王毅生于1953年,北京人,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了8年知青,1977年参加高考,在1978年入学第二外国语学院。


这一年,他已经25岁,而当时外语学院招生,对考生年龄做出的限制是:不能超过25岁,王毅差一点就与“外院”失之交臂。


在大学,王毅当了四年班长,被评价为善于思考,“笔头尤好”。光是毕业论文,王毅就交了两篇,一篇拿日语和中国朦胧诗做比较,一篇拿中国历史和日本历史做比较,同班同学回忆称:“答辩老师都没办法对他的这两篇文章进行评判。”这是在夸他。


图片来源:外交部官网


笔杆子


在同学们看来,踏实勤奋、认真谨慎的王毅适合做一名学者,搞研究。但1982年大学毕业后,王毅却与外交部结缘,进入亚洲司工作。


在王毅突出的个人能力中,“好文笔”是大家公认的。


他对文学、历史情有独钟,早在北大荒当知青时,王毅就利用业余时间读了不少文史等方面的书,还在黑龙江的各大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作品。


时隔30多年,王毅的同学虽已记不清当年高考的作文题目,但他们却清楚地记得,王毅高考时的语文成绩是班里的最高分。


王毅的这个特长和文字水平在外交部得到了充分发挥。上世纪80年代,当时王毅还是外交部亚洲司日本处的一个科员。


其间,有一份报送中央领导的相关材料是由王毅起草的。看似一篇官样文章,却被王毅写出了名堂。一般情况下,据说外交部送到这位领导手里的稿子,返回来时总会被他修改得“一片红”。但王毅起草的这篇稿子,返回来时,领导只修改了两处。


这很少见。据知情者透露,这位中央领导还在这篇稿子上批示:“此稿写得很好!”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最年轻副外长


在外交部工作期间,王毅在南开大学获得了世界经济专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又在外交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他还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美国乔治敦大学学习。


在外交部,一些老干部对王毅的印象是: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能吸收借鉴学界的新理论、新观点,勇于承担责任并善于与媒体沟通。从美国回来后,王毅担任外交部部长助理,自此进入部领导行列。


2001年,王毅出任外交部副部长,从科员到副部长,他只用了19年的时间,所经历的每个职位几乎都创下了“外交部该职位最年轻的纪录”。


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大使就是大家都可以使用的人”


在知天命的年纪,王毅迎来了一次关键任命。2004年8月,中国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政治局九名常委悉数出席,当时上一任驻日大使武大伟已经归国,而有心人从新闻画面里发现,刚被免去外交部副部长职务的王毅坐在台下。


随即,外交部证实:王毅出使日本。《中国新闻周刊》当时报道称,51岁的王毅被寄希望于发挥已故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的作用。


在日本,王毅留下最有名的名言是:“大使就是大家都可以使用的人。”


当时日本《关西华文时报》给王毅转来一封求助信,一位身患血癌的中国打工者在日濒临绝境,急需回国治疗。随后,使馆和日方协商,特事特办,在病房里为病人办理了回国手续,第二天晚上就安排这名男子回了国。

中新网 陈光明 摄


五年国台办主任遗憾未去台湾


卸任驻日大使的王毅回国后,被任命为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兼党委书记。王毅以新身份的首次露面颇具“动感”——带领外交部干部职工在大院做运动。


《黄山日报》也曾报道过他带领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官攀登黄山的故事。报道还透露说,王毅的新婚蜜月也是在黄山度过。


从外交部副部长岗位转任国台办主任后,近五年时间里,两岸关系平稳。中国台湾网记录了王毅对台湾记者说的离任感言,他既为任期内两岸“风平浪静”感到“欣慰”,也提到了“遗憾”:“一直没有机会到台湾去走走看看。”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金硕 摄


霸气“金句”不断


作为外交部长,王毅自然会受到外国记者的质疑与“刁难”,但他总能将难题化解,并且霸气“金句”不断。


针对加拿大记者质疑中国人权问题时,王毅曾怒斥她的“偏见与傲慢”:


——你的提问,充满了对中国的偏见, 和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的傲慢,我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针对南海仲裁事件,王毅曾强硬地表示:


——现在又有人兴风作浪,还有人炫耀武力。但是就像潮水来了又退去一样,这些图谋最终都不会有结果。历史终将证明,谁只是匆匆过客,谁才是真正的主人。


面对日本记者抛出的棘手问题,王毅手到擒来:


——70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是继续背着历史包袱不放,还是与过去一刀两断,最终要由日本自己来选择。

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在回应中国南海岛礁建设时,他曾说:


——只要合法合理,我们就有权做。


在加强海外公民保护方面,他曾说:


——“中国脚步”走到哪里,“中国保护”就跟到哪里。


在谈及海外追逃追赃时,他曾说:


——织密反腐败国际合作天罗地网,让再狡猾的狐狸也无处可逃。


这些强硬的表态,外媒视之为“板脸外交”,意思是王毅表情严肃凝重,一改中国外交官的笑脸。


如果王毅只有强硬一面,那就不是中国人所热爱的王毅。


喜欢王毅的人当中,很多是“90后”甚至“00后”。他们原本是人们印象中“离政治最远、最不爱谈论国事的人”。人们不禁要问,外交和外长为什么成了他们关注的对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