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心血管时间
丁香园旗下公众号,更懂中国心血管医生。前沿、用药、指南、病例一网打尽,轻松玩转心内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跟宇宙结婚  ·  祝您大年初五喜盈门|跟宇宙结婚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心血管时间

心内外科融合协同发展,亚心医院打造心脏疾病治疗新范式

心血管时间  · 公众号  ·  · 2024-05-22 20:00

正文


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主要病种。面对这一挑战,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通过心外科与心内科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为疾病诊疗开辟了新路径,并借此打造医院独有的发展和竞争优势。为了解更多详情,前不久丁香园专程拜访了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外科华正东主任 ,并请他对心脏瓣膜疾病的微创治疗及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话题进行了分享。



丁香园: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而微创技术正在成为应对这一状况的有力手段。首先请您分享亚心医院心外科在这方面的主要成绩,特别是如何实现外科微创和内科介入的相辅相成,您及团队有哪些创新实践?


华正东主任


作为规模和心脏手术量排名中国头部的心脏专科民营医院,亚心医院在心脏瓣膜治疗领域拥有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尤其在老年性瓣膜疾病的治疗上,展现出三大核心优势:微创化手术、术后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的综合关怀。


首先,微创技术的应用是我们的一大亮点。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的心外科团队,在瓣膜修复与置换手术中,积极采用微创手段,以减少手术创伤。针对亚洲人,尤其是体型较小的女性患者,我们创新性地采用了由陶凉院长引领的双根部扩大技术,确保小巧瓣膜根部也能成功植入合适尺寸的生物或机械瓣膜,这一创新显著提升了手术的适用性和成功率。


术后管理便捷性方面,考虑到老年患者的特殊需求,我们强调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简化复诊流程。对于高龄瓣膜病患,我们优先考虑瓣膜修复,其次是生物瓣膜置换,以减少长期抗凝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这样,患者不必因遗忘服药而面临风险,生命安全得到更大保障。


最后,全生命周期管理概念的引入,标志着我们对患者关怀的深化。生物瓣膜尽管具有无需终生抗凝的优点,但其有限的使用寿命(约 20 年)限制了年轻患者的选用。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提出了一套策略:对 55 至 60 岁的患者,预先植入长寿命且具备可扩展性的生物瓣膜,或者是专为「瓣中瓣」手术设计的生物瓣膜。如此一来,当患者进入晚年再次需要瓣膜干预时,可实施「瓣中瓣」手术,在无需再次开胸的情况下,将患者的瓣膜寿命延长 15 至 20 年,为年轻患者开启了生物瓣膜使用的更多可能性,同时尽量减少其全生命周期生活质量受到的影响。


在亚心医院,我们致力于通过全生命周期的综合管理,为患者提供微创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力争令每一位患者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对外科技术创新的追求和对患者的关爱,也是内科与外科紧密合作,内外兼修医疗模式的精彩实践。


丁香园:


近年来,亚心医院心外科和心内科的融合发展取得了诸多亮眼成绩。请问这种转变的契机和主要推动力是什么?能否请您以一些科室处理过的典型病例为佐证,介绍心内外融合发展带给患者的获益?


华正东主任


早在 2011 年,亚心心外科就获批「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医院及科室接诊了大量慕名前来的患者。他们满怀希望而来,期待通过我们的专业治疗重获健康,这份沉甸甸的期望成为了推动我们亚心人不断前行的最强动力。我们深知,患者的信任与期待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因此,持续学习并引入全球最新的医疗技术,将这些前沿科技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期为患者带来更佳疗效,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正是患者赋予的信任,构成了我们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初心。


举例来说,一些患者同时存在左主干及三支血管病变,按照传统的治疗方案,可能需要进行开胸手术或小切口微创搭桥,这对于高龄或体质较弱的患者而言,术后恢复往往较为缓慢。但在我们这里,得益于内外科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我们面对这类复杂病例时展现出了独到之处。通过采用创新的杂交手术方法,问题得到了巧妙解决:外科团队首先实施前降支至乳内动脉的搭桥手术,确保关键血管的长期畅通;随后,内科介入团队接力,通过冠脉支架植入处理其余血管病变。


这种内外科协作的杂交手术策略,既发挥了外科手术在血管通畅持久性上的优势,又充分利用了内科介入治疗的微创特性,大大减轻了患者的手术负担和心理恐惧,即便是七八十岁乃至更高龄的患者,也能以更小的创伤、更快的恢复速度接受并完成治疗,重燃生命的希望之火。


丁香园:


在您的从医历程中,取得过多次「第一」和「率先」。例如在 2022 年 8 月,您个人主持并完成华中地区首例且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人工心脏置入术。请问人工心脏的临床应用进展情况是怎样的?这类手术治疗治疗终末期心衰的表现如何?


华正东主任


我院成功实施了华中地区首例商业化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我们深感荣耀。此举一方面标志着中国在人工心脏领域的治疗与应用领域逐步迈入至成熟阶段,证明其足以胜任临床需求,另一方面是前沿医疗技术向临床转化的重要进展,使得人工心脏技术更加贴近民众,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治疗手段。


这一成绩的取得与亚心医院始终坚持的宗旨不谋而合——致力于将最新最优的技术成果带给患者,让更多人受益于医学进步的福祉,同时对我个人及我的团队而言,也是重要的荣誉与肯定。


谈及人工心脏治疗的现状,它已成为救治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的一项关键策略。作为一种过渡性解决方案,人工心脏能够在患者等待心脏移植期间发挥桥梁作用,确保生命得以维系;同时,它也是急性心衰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支持,助力患者安然度过危险期直至心脏功能恢复,必要时可安全移除。尤为重要的是,对于那些无法获取适配心脏供体的患者,人工心脏则成为了维持其生活质量的有效终末期治疗手段,使他们能够享有与常人相当的生活品质。


丁香园:


心内外融合发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技术全面的医生,请问在亚心医院心外科,如何培养「内外兼修」的医生?在团队建设和管理中,如何鼓励内外科医生共享资源,协同合作,共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华正东主任


加强培养内外兼备的心脏医生是香港亚洲医疗集团高度重视的议题。随着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心脏内外科的传统界限日益模糊,治疗方法趋于整合。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我们正逐步将心脏内外科医师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全面的心脏科医生培养体系,旨在打造集手术技艺与介入治疗能力于一身的全能专家。正如阜外医院胡盛寿院长所倡导的「一手拿刀,一手拿导管」,这正是技术融合趋势的直接体现。


亚心医院在结构性心脏病和杂交手术的治疗和实施方面,我们积极践行内外科协作的模式。我们的外科医生不仅手术技艺精湛,也掌握了介入治疗的技能。内科医生则在深入理解疾病机理的同时,精通介入技术的细微之处。两者的有机结合,构建起优势互补的医疗团队,直接受益者便是我们的患者,他们能获得更为全面、高效的治疗方案。


对于新一代心脏科医生而言,这一变革意味着更广阔的学习领域和更严格的能力要求,需投入更多精力,掌握跨学科的广泛技术和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医院的全体医护正在以此为激励和要求,携手打造心脏医学的诊疗新局面。


丁香园:


除了持续提升的医疗技术水平外,高效的运行和管理模式对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也有重要作用。请您分享亚心医院心外科在这方面的经验之谈?


华正东主任


在亚洲医疗集团及亚心医院,我们始终坚守的核心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这一原则深深融入我们的医院管理体系。院董事会明确指示,医院运营应围绕患者需求展开,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试想,当一位患者踏入医院大门,或许对自己所患疾病及所需治疗一无所知,可能会在内科、外科乃至检验科之间往返多次,这样的经历无疑加重了患者的身心负担,延缓了诊疗进程,降低了就医体验。


为此,亚洲医疗集团创新性地推出了解决策略:一旦患者加入我们,其治疗计划将由内外科专家团队联合定制。这意味着,无论患者最初接触的是外科还是内科,我们都将基于其具体情况,通过跨学科的深入交流与合作,为其量身打造最优化的治疗方案,避免单一科室导向可能导致的治疗局限。


在此模式下,每位走进亚心医院的患者都能享受到前沿的治疗手段,不仅极大提高了治疗成功率,也显著缩短了治疗周期,减轻了患者在治疗旅程中的时间与精力成本。


丁香园:


亚心医院及医院心外科在引入和应用心脏瓣膜病的治疗新方法和新技术方面,一直走在行业前列。您如何看待未来心脏瓣膜治疗领域的发展趋势?有哪些新技术或疗法值得持续投入研发?


华正东主任


亚洲心脏病医院在瓣膜疾病的治疗技术方面已全面接轨国际顶尖水平,涵盖了从基本的瓣膜修复与置换,到先进的介入疗法如经导管瓣膜植入、经心尖瓣膜植入、瓣中瓣技术,乃至前沿的 Mitraclip 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汇聚,均围绕一个核心目标——以患者为中心,力求实现治疗的微创性、高效性与长期有效性,最大限度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技术的不断演进预示着瓣膜修复与置换领域将迎来更多革新。作为一线医生,持续学习、紧跟潮流是我们的责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在瓣膜治疗中的提出,对优化生物瓣膜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延长了生物瓣膜无须终身服药的时段,还将生物瓣膜的适应年龄提前,让更多 55 岁左右的患者也能从中受益,享受更长久的生活保障。


同时,我们不断挖掘瓣膜修复手术和生物瓣膜的优势与潜力,为不希望长期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年轻患者持续带来福音。通过精细的修复技术,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轨迹。这类修复术的成效可能维持约 20 年,当患者进入中年阶段后,我们即启动生物瓣膜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计划,确保在其后续生活中,药物依赖和其他相关问题得以有效规避。这样一来,患者的生命旅程得以更加顺畅与安心。


丁香园:


近年来,一些本土人工瓣膜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在这一领域逐渐崭露头角,并在临床应用中收获良好成效。您如何评价国产人工瓣膜的性能?对其未来发展有哪些期待?


华正东主任


在我从事心外科的初期,临床上使用的所有瓣膜,无论机械类还是生物类,都是进口产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主研发的国产生物瓣膜开始崭露头角。历经十多年的改进与提高,我们欣慰地发现,国产瓣膜无论在品质还是性能上均可媲美进口同类产品。


国产瓣膜从最初的模仿借鉴到如今自主创新的飞跃,尤其是在抗钙化和防止瓣膜衰败等关键技术上的持续突破与迭代,显示出国产瓣膜强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对此充满信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产瓣膜必将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赢得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为中国制造增添新的光彩。



结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