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常用“秦晋之好”,来形容双方联姻。但其实,除了秦国和晋国经常联姻之外,秦国和楚国也经常互通婚姻,关系甚至还比晋国更好一些。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秦宣太后芈月,就是楚国人。
秦楚这对手臂差不多粗的兄弟,曾经在数百年的岁月里关系极好,可谓基情满满,但为什么最终却走到了有你没我的境地呢?除了秦要统一楚偏不肯之外,还有那些事情导致了这对兄弟的塑料花友谊最终破产了呢?
渊源:你是戎狄,我乃蛮夷
楚国的祖先据说是火神祝融,祝融在皇帝时代任火正,所以楚人最初是不认同自己的蛮夷身份的。周文王时,“鬻熊子事文王”,极力靠近中原。到曾孙熊绎时,终于获得了一个低等的子爵爵位,封地在荆楚之地的丹阳附近50里。
爵位低,辖地小,但压抑不住楚人蓬勃的生命力。云梦泽的热气,像蒸腾在楚人的热血里一般,筚路蓝缕之后,是楚国版图的迅速扩大。
到熊绎后第六代君熊渠时,楚国已经敢跟周王室分庭抗礼了。
非但周昭王的南征之师被楚人打得全军覆没,而且熊渠还一口气分封了自己三个儿子为王。
这一离经叛道之举,无疑震惊了当世。更为振聋发聩的,是熊渠那如洪钟巨响般的声音:
“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史记·楚世家》)
虽然这句话说完后,可能连熊渠自己也后悔了。不久,他听说新继位的周厉王很暴戾,经常拽着拳头乱打人,也害怕被兴师问罪,连忙取消了三个熊孩子的王号。但历史已经记住了这一幕,
几百年后,孟子还在文章里不无鄙夷地说楚人是“南蛮鴃舌之人”,意思是一群南方讲鸟语的野蛮人。
和楚国被鄙视的遭遇相似,秦国也一向被中原诸侯目为戎狄。
蛮夷和戎狄,只是地理方位不同,一在东南一在西北而已,但意思差不多,都是指没有受过王化的野蛮人。况且,秦国确实早早就是实现了“与戎狄同俗”。因此,两家在面对中原诸国赤裸裸的鄙视时,心理上天然形成了一种亲近感。
春秋:被晋痛揍,难兄难弟
春秋时的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认为还有吴越但没有宋秦),其中宋襄公是比较水的,这个不提。其实若以国力论,晋国最强。作为中原之国,长期拳打秦齐,脚踩荆楚。在晋国的霸权下,大家一般只有当小弟的命。
公元前636年,在外流浪了19年的晋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国主政,是为晋文公。晋文公虽在位只有八年,却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先是,楚国前来挑事,却在城濮之战中被晋国打得大败(前632)。接着,秦穆公东出争霸,又分别在崤之战(前627年)和彭衙之战(前625年)接连被晋国击败,三将被俘,全军覆没。秦国至此东出之路被晋国牢牢扼死。
楚国不服,继续发起战争,终于在邲之战击败晋国(前597年),楚庄王得以暂时称霸。不过,在接下来的鄢陵之战(前575年)中,楚国又一次败在了晋国手中,楚共王还被射瞎了一只眼睛,其子公子茷被俘。
几次大战,秦国败得惨烈,楚国小胜大败,整体而言,霸权仍然牢牢掌控在晋国手中。后期,晋国还扶持吴国来牵制楚国,又筑城虎牢摆平了郑国,楚国在这场争霸赛中最终还是彻底输给了晋国。
如果不是三家分晋,恐怕战国就没有七雄什么事了。
秦国和楚国在超强对手晋国的虎视眈眈下,也不得不联合在一起,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联姻。
联姻:哀公救楚,芈月入秦
秦楚互相联姻,次数多了就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情况。比如,爸爸娶了儿子的老婆。
公元前528年,楚平王继位(就是那个被射瞎眼的楚共王的小儿子)。楚平王政治上有些能力,但本质上是个猜忌贪色的人。为了进一步巩固秦楚的友好关系,他为太子向秦国求娶公主孟赢为妻。
结果因为孟赢人长得太美,楚平王克制不了心动,便强娶过来当了自己的老婆。
父子从此也便有了嫌隙,所以才会被权臣费无忌利用。不但太子被贬去远方,而且太子太傅伍奢也被杀害。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伍奢的儿子伍子胥逃去了吴国,多年后带兵又杀进了楚国都城,连楚平王的尸体都被他挖了出来鞭尸泄愤。如果不是申包胥跑去秦国,在秦哀公大门外整整哭了七天七夜,终于请来了秦国救兵,楚国就真的亡了。
在秦军出发前,秦哀公为壮行,还亲赋了一首诗,就是那首诗经中著名的《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时候的秦楚,真的是好到穿一条裤子。
直到后来楚人芈月入秦,成为秦惠文王的妾室,秦楚的关系才彻底崩了。
破裂: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秦惠文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他以商鞅变法后凝聚的秦国国力为基础,重用张仪、樗里疾、司马错等人才,开始了秦国的强势扩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