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西去而死
绝不东回而生
——玄奘
看得见今日「一带一路」的火热,看不见一千多年前「一路向西」的冷清,这一热一冷不断绞痛与淬炼着一颗西行的心,使玄奘的每一步都走得艰难,但每一个脚印也踩得更深刻,更恒久。
白马驮经,玄奘西行。提到大探险家,中国的玄奘可谓是单次行程周期最长的,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来回五万里行程,这正是玄奘执着于自我信仰的佐证,而今我们再走「玄奘之路」,感受那漫漫长路与悠长时光,也正是对这份坚守与信仰的膜拜。
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其他以黄金和殖民为目的探险家,玄奘西行只是为了求知,单凭这一点,几乎可以把他和所有的早期探险家一分为二,格外看待。玄奘真正的是为好奇心与信仰而去赌命、受难、渡劫。
说到玄奘,我们都会想起他的另一个名字——唐僧,进而想到一部陪我们度过每一个寒暑假的《西游记》。小时候看《西游记》是为了看孙悟空的无所不能,长大后再看《西游记》会着重看唐僧的坚定与隐忍。
在《西游记》里,西去取经的一行四人中除了唐僧之外,其他人都是被逼无奈,除了不情愿之外,他们还要忍耐一个「天真无邪」的师父带来的各种麻烦,而且路长且险,但凡唐僧内心动摇后说出一个「不」字,三个徒弟不等他说完就能躺回到家里。
▲《西游记》经典剧照
但是唐僧偏偏心若磐石,一路向西。一个「软弱无力」的善良人,在一个兵荒马乱的盛世,究竟是靠着一颗坚定不屈的心走出了一条通天大道,宽又阔。
「西游尽磨难,终见意志坚,愿做菩提树,普渡化众生。这样的人才是正真的玄奘,完全不同于《西游记》里的唐僧。
▲扫描二维码,抢购通往未来的门票
公元 600 年,玄奘出生在河南洛阳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原名陈袆。陈袆 5 岁时母亲就去世了,10 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沦为孤儿的他被出家的兄长带到了中国最早的寺院,也就是离家不远处的白马寺。
三年之后,国家举行了一场类似高考的全国性考试,专门用来选拔僧人,13 岁的小陈袆竟然从数百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当时年龄最小的一位僧人,这时候才有了自己的法号——玄奘。
玄奘是一个很早熟的人,这可能与他从小父母双亡的孤儿经历相关。进入正规体系之后,玄奘又苦用十年之功,获得了当时佛教最高学位——三藏法师,那一年的玄奘仅 24 岁。
既已成为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痴心佛法的玄奘自然心向佛教的起源地古印度。玄奘曾数次向当时的政府申请出国留学,但执政者并没有理会这一次次的请求。公元 627 年秋,饥荒迫使执政者打开城门,27 岁的玄奘混入逃难的灾民中偷渡出关,走向心中的圣地。
▲玄奘肖像图
这一天开始,玄奘走上了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首先,他并没有传说中的「通关文谍」,而是偷渡出关,属于黑户,一路上都要躲避各国的官兵。其次,他只是孤身一人西行,肩负行李,而且还要与盗贼为敌。最后,当时的玄奘并没有出过长安,也没有人到过古印度,他只是参考前人张骞的著作,然后一路打探,还一路讲经。
玄奘一路西行至瓜州(今甘肃一带)的时候,恰好遇到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刺史,他给予了玄奘殷厚的招待。但玄奘违禁西行的通缉令也一直尾随其后,刺史被玄奘西行的精神所感动,当面撕毁通缉令,促他快速西行。
这时,一位名叫石磐陀的胡人出现了,他自愿为玄奘担当向导,负责护送玄奘偷渡到边界,并受戒为僧,成为玄奘的第一个徒弟。但一过玉门关,石磐陀便不愿继续西行,并蓄意要谋杀玄奘。躲过此劫的玄奘放他而去,一人一马,走进大漠。
▲《大唐玄奘》剧照
追捕可以躲避,但横在面前的广袤大漠却是西行的必经之路。玄奘在是水粮全无的大漠中坚持走了四夜五日,最终倒在了沙漠里。再次唤醒他的是大漠里的阵阵冷风,玄奘重新爬起来,靠随行老马的经验,最终有幸找到了一块小的草地和水源,才不至于身葬大漠之中。
穿过沙漠之后,玄奘继续西行,来到了今天的哈密境内高昌国,高昌王鞠文泰对玄奘赞赏有加,而且与玄奘结拜为兄弟,并对他做了各种各样的许诺,只希望能把这位博学的人留下来。面对王权,玄奘先是从长安出逃,如今却只能以绝食的自残方式抗争。
一直到第四天,鞠文泰看到玄奘已经非常虚弱,而且西行之心坚若磐石,与其强留一具尸体,不如成就一位圣徒。鞠文泰决定请玄奘讲经一月,然后为其放行,并赞助了专业的团队和丰厚的物资,目送这位御弟离去。
▲《玄奘之路》纪录片
玄奘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取经团队,其中包括 4 个小和尚、25 个向导和运夫、30 匹马,另外还有高昌王鞠文泰写给沿途各君王的 24 封亲笔信。一行 30 人,继续向西而行。
有了随行团队和「通关文谍」之后,玄奘的西行的道路更正规和通畅了一些,但是万水千山并不都是情。与《西游记》里的火焰山不同的是,还有一座雪山横在西行的路上,那正是被称为「万山之祖」的凌山。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形容凌山为:「山谷中的积雪终年不化,寒风凛冽多有暴龙。行人在这里不能穿红褐色的衣服,携带葫芦,大声呼唤,否则马上会暴风骤起,飞沙走石,遇者丧命。」
此时,一行人所带钱财几乎已散尽,随从更是死伤惨重,玄奘与随从在雪山中一直走了七天七夜才到尽头,结果只有两个弟子和玄奘侥幸存活。但只要还有一丝尚存,就要义无反顾向西而行,一走就是经年累月,一路都是九死一生,终于踏上印度国土。
▲《玄奘之路》纪录片
此后,玄奘以海南百川的胸怀与勤奋精进的态度开始了自己长达十多年的学习。除此之外,玄奘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
学成以后,玄奘在曲女城无遮辩论法会上论经讲法,等待十八天,竟无一人前来辩难。玄奘也因此次的不战而胜,威震全天竺,被当时大乘行者誉为摩诃耶那提婆,即「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徒誉为木叉提婆,即「解脱天」。
除此之外,玄奘的西行使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据说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此时的玄奘已从偷渡出关的三藏法师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圣僧」,用我们的话说,叫做「人生圆满,夫复何求」。
▲《玄奘之路》纪录片
然而,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玄奘并非图名图利之人,他放弃一切功、名、权、利,毅然而然地返回故土,正如自己当初的西行。公元 641 年,玄奘告别戒日王启程回国,并按照当初他与鞠文泰的约定,行至高昌国停留三年,而当年与他结拜为兄弟的高昌王鞠文泰却已经不在人世。
玄奘写信给唐太宗,说明自己西行的经历与回国的打算,并请求唐太宗的原谅与帮助。直至七个月后,玄奘收到了唐太宗的回信,唐太宗在信中「恭请玄奘法师回国」。
公元 645 年,玄奘带带着 150 粒舍利、7 尊佛像、657 部经论归来,唐太宗在洛阳行宫接见了玄奘,对玄奘好感倍增,并要求玄奘把西行经过的 110 个国家和传闻的 28 个国家的情况写成一本书呈给他,这便是著名的《大唐西域记》。
▲玄奘西行路线图
西行归来后的玄奘已45岁,让他最念念不忘的就是西行带回来的 657 部经书,为了弘扬佛法,玄奘在唐太宗的支持下设立译经院,召集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的著名僧人和学员不分昼夜地进行佛经的翻译和校对。
据统计,从公元 645 年 5 月到公元 663 年 10 月,前后 17 年 6 个月期间,玄奘和弟子共翻译佛经 1335 卷,平均每年 75 卷,也就是每 5 天翻译一卷,工程量浩大而繁重。
《大般若经》的翻译几乎耗尽玄奘所有的精力,公元 664 年正月初九的晚上,玄奘在跨越屋后水渠时跌倒,从此再也没能起来。 二月初五夜里,64 岁的玄奘法师圆寂。当时为玄奘送葬的人数超过百万。
▲《玄奘圆寂玉华宫》
讲述至此,再多的词汇都不足以形容玄奘西行的艰险与翻译经书的艰难。但总有一首旋律在耳边徘徊,「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
在《西游记》里,女儿国国王曾对玄奘说了这样一段话「你说四大皆空,为何却要紧闭双眼?要是你睁开眼看着我,我不信你两眼空空。不敢睁眼看我,还说什么四大皆空呢?」
面对女儿国国王的痴心与挽留,唐僧只是说了一句「若有来生」。
▲《西游记》剧照
玄奘也曾是肉体凡胎,自小父母双亡,与自己结拜、有约且资助自己西行的兄长也悄然先行而去。如果西行之路确实遇到过「意中人」,也只能「若有来世」。只因他一心向佛,一路向西,故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对个人情感指盼来世。
西行无惧王权富贵,今生也不图王权富贵;一生不拘于戒律清规,却坚守于内心佛法。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玄奘一生终完成对自我所期与自我使命。
▲菩提伽耶的正觉塔和菩提树
得来全不费功夫的道理,听得再多也依然过不好一生。过好一生,需要的是不断地磨练和修行,而后才能明心顿悟,举重若轻。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走好现在的路,才能过好生活,拥抱未来。总有一些人,他们走在了时代前面,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成就,而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好奇,为生命更多一些创造,多一些自由。
商界老水手——冯仑
口述历史研究者——崔永元
华大基因CEO——尹烨
三个男人一台戏,他们要来一场火星撞地球,
风马牛不相及的未来演讲!
中国首部剧场式知识秀——
「活在未来的人」——2017冯仑和朋友们
2017年6月17日
北京五棵松·M空间
等你一起来!
点击进入抢票通道,亲临现场
▼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潘聪峰 排版|chili
总编|喻潇潇 顾问|王淑琪
-商务联系-
阿牛|13311153963
微信| niuniu-fengman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