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学理论大缸
网址www.sociologicaltheory.cn以抢二道贩子饭碗为目标,传达学习Sociological Theory等英文期刊前沿经典有关精神,抓好摘译推送中心工作,把推动汉语社会学理论发展作为根本遵循、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个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学理论大缸

唐世平:为什么生物学理论可以帮助发展社会科学?

社会学理论大缸  · 公众号  · 科研  · 2025-03-05 18:4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大缸第1021期

文/孙宇凡

编辑/子晨



学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是 跨学科 ,你同意吗?


我相信大多数学者都会点头。但当我们谈论“跨学科”时,我们通常想到的是什么?


许多常见的跨学科现象可能是这样的:

  • 社会学跨入人类学,学一学文化的理论。

  • 经济学跨入政治学,学一学国家的理论。

  • 传播学、教育学更是热衷于跨学科,跨到社会学,学了好多好多理论……


这些跨学科路径往往发生在相邻学科之间,知识体系相对接近,概念和方法也容易借鉴和适应。但如果我们说 社会学可以跨入生物学呢?甚至跨入自然科学领域呢?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本能地抗拒。


* (图源:网络)


一提到生物学,许多学者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老套的“演化论”“生物决定论”等。但事实上, 生物学中的许多概念,早已悄然影响社会科学 ,并成为一些研究的重要基础。


就拿戈夫曼来说,只要你学习社会学或传播学就知道,他在教学中让学生阅读的文献,大多来自“ 动物行为学 ”。 这个领域非常强调观察与描述,对研究人类行为的启发非常有帮助。 同样,生物学还和生态学有关,启发了很多学科的生态学派。


* (图源:网络)


这次分享和推荐的,就是 唐世平老师 最近在社会学理论顶刊 Theory and Society 发表的文章《 生态位构建理论对社会科学会有帮助吗? 》,跨学科跨到了当前演化生物学的前沿讨论—— “社会生态位构建” social niche construction) 理论


提到 生态位 利基 (niche) ,社会科学家已经使用得非常多了,比如:

  • 历史学 :《叫魂》的作者孔飞力还写过另一本书《他者中的华人》,其中大量使用“生态位” (niche) 这一隐喻,研究华人在东南亚的百年移民史。

  • 组织学 :专门的组织生态学派使用 niche和population(种群)等概念,研究为什么很多行业能容纳的企业数量总是有限的?不同企业之间又如何竞争各自的生态位置?


*《生态位构建理论对社会科学会有帮助吗?》 (Niche construction to social sciences: can it help?)


然而, 在大多数涉及“生态位”的讨论中,研究者往往仅停留在隐喻层面 ,较少进行专门分析,更不用说借鉴生物学理论发展来厘清其真正的含义了。 什么是生态位? 举个例子,现在的电商行业也经常使用“生态位”这个隐喻——可以简单理解为, 如果你做直播带货,要考虑做哪个赛道? 市场竞争格局如何? 自身优势在哪里? 行业门槛又是什么? 如此等等。


但是, 这种 使用 大多数都只是隐喻式的借用 ,很难发展出严格的理论,最后就是不断地自我糊弄下去


唐世平老师刚发表的这篇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供了清晰的分析。他还将历史社会学家 埃利亚斯 (Norbert Elias) 的《文明的进程》视为 “社会生态位构建”的代表作 。让我们来看看唐老师的分析。


*唐世平

*Norbert Elias



越追溯人类文明史,

越需要“社会生态位构建”理论


我知道,很多朋友对“结构-能动性”或“主体-客体”这些基础的理论争论感兴趣。但 当我们讨论这些议题时, 往往受限于当下的现实感受 ——比如,现在有外卖平台了,那我在消费选择上是否还具有自主的能动性?


然而, 当社会学家引入了演化生物学之后,视野就全变了 。演化生物学,动不动就研究几十万、几百万年的变化。而当我们把人类历史放入其中,就不能只考虑近十年资本主义新形态的研究了,而是要研究 整个人类的演化史 。所以,社会理论的视角至少应该从几千年前开始。


* (图源:网络)


当我们研究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人类历史时,会发现: 定居农业和语言的诞生,对“人类的能动性”是至关重要的突破 。那么,如何研究这些人类演化现象呢?这就需要社会科学与演化生物学展开更多合作。


唐世平老师就此引入“ 社会生态位构建 ”或“ 生态位构建 ”理论,探讨在生物学理论中,生物体不仅适应其所处的环境,还会主动地改变其环境,以寻求长期预期下环境条件的稳定和定向变化,并且把构建的生态位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产生所谓的“ 生态遗传 ”。


因此, 在这套理论中,有四个关键组成部分 :(1)生态位(作为环境)

(2)生态位构建

(3)生态遗传

(4)生物和生态位的共同进化。


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来看, 生态位的意义尤其体现在定居农业的出现 。说出来各位可能不信,其实社会学家在这方面已经有非常大的贡献了。例如,历史社会学家Michael Mann在 《社会权力的来源》(第1卷)中,对人类早期文明社会(如苏美尔地区)的研究,对考古学的影响就很大。只不过,我们社会科学家一般只关注当代社会,所以不在乎这些。


*《社会权力的来源》 (图源:网络)


Mann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为什么人类文明都出现在河谷农业地区? 唐世平老师也以定居农业作为人类文明早期诞生的案例,说明了“社会生态位构建”理论,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河谷等地区,人类首次建立了以定居农业为代表的“社会”。这种社会是人口增长、猎物减少带来了 “生态位”资源供应的压力 而引发的创新。


为了开发和稳定定居农业,人类祖先一方面要“ 对身边的环境下手 ”——清理灌木丛以开辟田地,建造定居生活空间,并驯养动物和植物;另一方面也要“ 对自己下手 ”——也就是发展我们的社会组织,从家庭、族群过渡到村庄、部落和国家,进一步形成财富分配与权力制度。


* (图源:网络)


由此一来, 人类社会成为自然环境中有时空边界、又相互联系的生态位 。唐老师也谈到,这种人类社会的“生态位”可以被理解为“社会笼子”。这也是Mann在历史社会学中对早期文明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随着定居农业的出现,人类的生物适应性增强,同时也产生了人类历史上重要的组织现象——不允许人的逃跑


人,不再是流动的力量,而是被固定下来。 这也是为什么早期文明都容易出现在河谷的另一个原因。如果人像猎物一样跑来跑去,说走就走,那社会组织也难以固定下来。



演化生物学的三个优势视角


从演化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唐老师指出, 以定居农业为代表的“人类能动性”突破,体现了生态位分析的三个特点


一是时空边界视角。


我挺喜欢的一点是,这种理论带有 对时间和空间边界的强调 这种精确分析有利于摆脱对“生态位”的隐喻使用。 这也是许多社会学家在借鉴生物/生态视角时特别关注的问题。例如,芝加哥学派的组织学家和都市民族志者,认为找到生态位置就是找到时空边界,找到时空边界就是建立和发展组织,而 建立和发展组织就是为了稳定与变更时空边界的斗争 。这样一来,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就能结合起来。


* (图源:网络)


二是多层次视角。


从演化生物学角度出发的分析,能看到 社会科学家很容易忽略的“环境”因素 。正如生态位构建研究中所强调的“生物适应性”,也就是重新把几千年、几万年的人类放回到更广阔的环境史之中。


同时, 生态位本身更类似于一个双面体 :对于外部大的环境来说,它是一个小的利基;但对内来说,它又构成了一个大环境。由此一来,结合上面的时空边界视角,就必须分析人类文明如何“上下其手”,才能稳定并改变时空边界。


*(图源:网络)


三是关系过程视角。


上述两个视角的结合,最终衔接到关系过程分析。这也是当前社会学理论高度重视的 “关系社会学”或“过程社会学”视角 。在唐老师的文章中,他分析了布迪厄、埃利亚斯、福柯等学者,而他们的通用视角正是这种关系过程分析。


这一视角还蕴含着“ 去人类中心分析 ”——你越关注“人”,就越容易陷入主体/系统、能动/结构、自由/决定的两难之中;而你越不再以人类为中心,看到的就越是“一丛关系”“一卷过程”。最终你会意识到, 这些所谓的两难,只不过是关系和过程中的某个结晶而已



对比优势:社会生态位构建理论更能解释2008年金融危机


如果要对比的话,我觉得芝加哥学派的Andrew Abbott过于强调“边界”(第1个视角),而对层次分析一直有点抵触。这和他借用的生态学理论概念有关,强调更多的是 如何连接不同边界,以形成某种组织 。比如,在他的经典作品中,所有人都可以为类似的病人看诊,但必须划分谁负责哪块、谁的职责范围是什么,由此才形成不同的职业群体,比如精神分析与生物医学间的职业差异。所以, 他更喜欢水平分析,而不是多层次分析


*Andrew Abbott (图源:网络)


但是, 像“利基/生态位”这样的概念,是有层次感的 ,像上面说的,它既是大环境中的小位置,又是小成员的大环境。实际上,一些借用类似概念的组织学者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比如,组织学的生态学派会谈“ 中心-边陲 ”的区分,但又想和新制度主义强调的“ 制度合法性 ”概念衔接起来。而对于定量等经验研究学者来说,他们才不管这些理论预设区别,干脆混在一起用,形成了层次分析。因此,看到唐老师的研究时,我立刻联想到组织学中的另一项精彩研究,非常相关。


这个研究试图解释: 为什么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 核心问题就在于——为什么美国的影子银行会兴起?不合规但数量庞大的影子银行,导致银行信贷体系出现问题,最终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了金融危机。


*(图源:网络)


研究发现, 影子银行的兴起,伴随着大银行垄断化的加强和地方中小银行的瓦解 。也就是说,银行业内部可以分为:

  • 中心位置 :大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

  • 半边陲位置 :中小银行(如地方农商行)

  • 边陲位置 :影子银行(可能包括一些不规范的放贷机构)


然而,由于中国四大行和地方银行争夺客户,产生了 “竞争性释放”效应 ——对地方老百姓,尤其是征信不佳的人来说,地方银行(半边陲)的消失意味着他们无法向大银行(中心)借贷。但这部分人还是得借钱呀,于是只能转向影子银行(边陲位置)了。


* (图源:网络)


更重要的是, 四大行为什么不直接吃掉影子银行呢? 这就需要我们跳到更高层次的分析,这背后涉及 制度合法性问题 。四大行没办法放低自己的规范标准,和这些影子银行做“逐底竞争”,所以只能去吃掉半边陲的地方银行。


这个分析,就是 把多层次分析和时空边界分析结合起来了 ,不仅体现了关系过程视角,也展现了“社会生态位构建”理论在解释影子银行兴起现象中的作用。



埃利亚斯的《文明的进程》作为社会生态位构建的范例


如果你担心引入演化生物学这类理论,会让社会科学理论变得“太生物”,那不用担心。我来重新拆解唐老师的这个案例,给你看看 怎么把“生物感”转化为“社会感”?


埃利亚斯这本《文明的进程》,就是研究 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如何兴起 。比如,今天你看到法国、英国等都是单一民族的国家。但同时, 这些国家兴起伴随着相对统一的“文明观念”转型 ——比如,骑士和贵族精神不再像过去那样占据主导地位了。那么,这种变化是怎么形成的?


*《文明的进程》 (图源:网络)


你可以先从生物学角度来分析,把它看成 一堆“物种”在环境中竞争


按照Michael Mann的分析, 中世纪欧洲与中国的最大不同在于,中世纪欧洲可能有数千个小领主的封建格局,他们之间形成多重的竞争均衡态势 ,而不像中国在东亚的格局中那样“ 不对称 ”——中国一家独大,周边国家很难与之形成均衡对抗。


换句话说, 如果把这看作物种竞争,中世纪欧洲的情况就是这样 :每个小领主/物种面对着大量志同道合的对手/物种,不断争夺生存空间和机会,但谁也难以消灭谁,最终大家就都差不多啦。


*Michael Mann (图源:网络)


但是,当你要解释西欧如何演化至现代形态,就需要 超越“生物”层次 ,思考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组织的演化。


这是和生物种群不一样的地方。欧洲小领主之间必须依靠宫廷阴谋、战略联姻、控制臣民、榨取税收、组建常备军等手段来维持权力。这些手段显然不是生物界所能拥有的。因此,从演化的角度来看,只有最具选择/遗传/适应能力的那些领主,才有更强的生态和生存机会。换句话说, 虽然演化手段是社会性的,但演化结果却类似于生态/生物的


* (图源:网络)


二是心理演化。


唐老师把埃利亚斯的研究称为“ 社会演化心理学 ”,这一点确实非常有道理。这正是埃利亚斯最精彩、至今难以被超越的地方。 相较于生物演化,人类的演化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不同之处,那就是“文化演化”。


人类拥有语言等能力,因此演化不只靠基因等生物因素,更靠文化因素对心理的影响。埃利亚斯这一派后续学者继续延伸探讨过“ 开会方式的演化史 ”:如果国家集权,削弱了小领主的势力,那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领主和君主们该如何开会——他们还能随便佩剑吗?又该如何表现,以示对君主的尊重? 这时候,所谓的文明观念也要转型 :一个得体的贵族、一个合理的宫廷秩序应该是什么样的?随着这些新观念的确立,当你不得体的时候,就应该感到羞耻。


* (图源:网络)


所以,埃利亚斯作品中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探讨 各个阶层、群体如何形成自己的“羞耻观” ,以及如何放弃以前的民间斗殴、骑士决斗等“暴力习惯”,形成 自我约束的“天性”


正如韦伯将国家定义为“领土内对暴力的垄断”,布迪厄又延伸定义为“对象征暴力的垄断”,都合乎埃利亚斯的分析: 国家必须建立一套文明观念,让民众学会“得体”与“羞耻”,自愿放弃那些容易滑入暴力的习惯 。因此,国家若要增强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并不是造武器、收税这么简单,更关键的是民众习俗的变迁



相关推送

书单 | 物质理论:从马克思到算法研究的60本必读书籍

如何系统学习理论、搭建理论地图?

DeepSeek锐评火了:它要为内容负道德责任吗?郑作彧译作

SSCI顶刊主编:文献综述如何找到gap?4个方法


这是社会学理论大缸的第 1021 期推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