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美女主播的新闻播报↓↓
前几天编辑君以为没什么大事,于是给自己放个假,结果大事儿还不少,我们一件一件来说。
编辑君最先听到暴风魔镜裁员的消息并不吃惊,只是觉得有点突然。
暴风魔镜1月底时还获得2.3亿元的第二轮融资,估值达到14.3亿元。3月底时,暴风魔镜宣称旗下的VR产品已经售出100万台,明年将突破1000万台的门槛。由于年初的势头不错,团队扩张的速度也不节制,员工的数量接近500人。
我们可以盘点一下暴风魔镜的发展历程,从2014年9月到2016年6月,暴风魔镜按照半年为周期已经推出5代产品,每代产品都有标准、定制等凑数的版本,另外还有小D、小M等混乱的型号。
说到底,暴风魔镜也无法摆脱Cardboard一一廉价VR解决方案的限制。稍微了解行情的朋友都知道,这货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所以,某些厂商先下手为强,抓住国内消费者对「VR」的印象处于空白期,通过廉价技术和人工成本将不成熟的「VR」搞的尽人皆知。
编辑君听过这样评论,挺有意思:
如果Cardboard都可以改变世界,Google又何必推出Daydream这种成本更高、技术更复杂且开发规则更繁琐的新一代设备呢?
如果按照HTC Vive、Oculus Rift、PS VR,甚至Gear VR的节奏研发,可能几年都开发不出产品。虽然暴风魔镜背靠暴风影音,不过研发实力薄弱,只好推出差强人意产品抢占先机,通过快速迭代掩饰产品不足。
别说,最初这样办法竟然颇有奇效。和×宝粗制滥造相比,暴风魔镜还有一定品牌影响力,入行时间也稍早,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但是,这么低的入行门槛,暴风魔镜看的到,别人也看的到,于是大量的同类产品接连不断的出现。随暴风魔镜的价格水涨船高,最新的暴风魔镜5达到499元,显然脱离“廉价”的范畴,暴风魔镜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再。
另一方面,国内的VR生态几乎没有,APP的劣质程度令人发指,估计开发者自己都不愿意玩。即使扎克伯格也认为“完整VR生态系统建立至少需要10年,短时间不会进入大众化阶段”,暴风魔镜又缺乏“硬件+平台+内容”体系。
或许还有一点不得不提,不少初创公司都有这种情况:初期得到大额融资容易让高层忽略产品本身问题。
投资人不是笨蛋,国内VR基础都是建立Cardboard之上,创新不需多提,体验也差一塌糊涂。Facebook、HTC和Sony不止硬件下足功夫,生态建设也不遗余力,拼命砸钱。反观国内的VR产业,无非通过手机陀螺仪特性,外加多台Go Pro做的全景视频,这值几个钱?
虽然暴风魔镜也意识到过于依赖资本无法持久,必须建立自己的现金流,开始向VR应用扩展。其实,不少传统行业对VR应用有需求,比如暴风魔镜选择的房地产、旅游和汽车行业,最后的结果却是不了了之,没有太多实质的动作。
最近,暴风魔镜CEO黄晓杰发表一篇《致所有关心暴风魔镜的朋友》的文章。按照官方的解释,对于一个500人的团队来说,资本寒冬情况下的确经营存在很大的压力,所以决定拆分业务,进行裁员。
编辑君的解读是,暴风魔镜不知道怎样使用人才,可是员工总得干活,不干活也是浪费,只好一代又一代的发布产品。如果不接二连三的产出,或许暴风魔镜的关注度和市场会大幅下滑,即使没人喜欢,也比被人遗忘要好。
其实,人才多,钱又足,可以多做一些技术储备,领先市场好几年,慢慢和对手耗。偏偏暴风魔镜没什么技术积累,连明确的方向都没有,技术发力点也找不到。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也不知道这么多人应该做什么,落的最后只有裁员。
虽然编辑君一直没说VR的好话,却非常看好VR的未来。编辑君只是说,VR凭借低价、概念和炒作赚的盆满钵满的时代已经过去。
从Google、微软到Facebook、HTC、Sony等一众大佬的布局来看,刚刚进入元年的VR已经变成巨头对抗的狩猎场,或许VR行业的洗牌只是开始。
请理性留言,防止被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