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毒舌电影
坚持原创,只说真话——信毒Sir,有好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瞭望东方周刊  ·  哪吒,票房百亿的启示! ·  昨天  
羊城晚报  ·  刚刚,《哪吒2》票房突破100亿元! ·  昨天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面向2025年应届毕业生公开 ... ·  2 天前  
品牌头版  ·  拒绝“白幼瘦”的石矶娘娘,让1点点卖爆了 ·  2 天前  
品牌头版  ·  拒绝“白幼瘦”的石矶娘娘,让1点点卖爆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毒舌电影

「史上最贵」电视剧,估计在中国就死路一条

毒舌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16-11-24 23:00

正文

这几天又被一部新剧搞得睡不着觉。


每每刷到忘记时间。


“号称目前为止最贵的电视剧,刚打开的时候还以为是电影不是电视剧”。




今天就来“还债”了——


王冠

The Crown




先纠正个说法,《王冠》并非史上最贵电视剧,最多是其中之一。


它一、二季总投资,曾被曝高达1.56亿美元,也有说1.3亿美元。但制作人兼编剧皮特·摩根已向媒体澄清,没那么贵,1 亿美元 (平均单集成本与《纸牌屋》《权游》同一水平)


当然,一集近4000多万人民币的投入,毫无疑问,都是罕见的大手笔。


烧钱是必要的,因为这部剧讲的是当今世界最有权势的君主——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今年刚好是女王90岁的生日,今年也是她在位第64个年头。


《王冠》蓝图宏伟,一共拍摄六季,每季跨度十年,每两季更换一次女主角。


从网飞 (Netflix) 放出的第一季来看,钱没白花。


整体效果就两个字, 大气




不像很多剧把钱烧在CG特效,《王冠》贵就贵在实景拍摄。


除了把女王早年在英国足迹追了个遍:伊利大教堂、 达特茅斯皇家海军学院、哈特菲尔德庄园……还远赴肯尼亚取景,重现女王 (当时的身份还是公主) 出访的盛况。




想想看,伊丽莎白和丈夫菲利普亲王住在树屋上,一边共度春宵,一边观赏野生非洲象交配。


——这情趣,也是皇家级的。




下血本的还有服道化。


比起时尚题材还需借光blingbling的牌子,女王的吃穿更像低调的奢华,服装全部由皇家认证的裁缝店定制,别无分号。



感觉可以召唤一条彩虹了


《王冠》第一季就用上7000套戏服,其中手工定制超300套。


最值得关注的是女王首饰。


剧集以“王冠”命名,在王冠上自然下了不少功夫,按照原样1:1复制,完美重现女王在不同场合下佩戴的王冠。


俄罗斯公爵夫人王冠 是女王最心水的一顶,在多种场合下都喜欢佩戴它。



王冠上可以挂珍珠,也可以挂祖母绿,款式多变随性。



婚礼上女王用的是俄罗斯条纹王冠。



它原本是一条项链,固定在框架上,就成了王冠造型。



还有在加冕典礼才用到最庄重的圣爱德华王冠,平时一般不戴。



妥帖精致的视觉美感,是一部历史剧成功的第一步。


《王冠》交出了一个良心答案。


当然,好皮相离不开好底子,甚至后者,才是观众打出 9.2 高分的原因。




这要归功于编剧 皮特·摩根 ,他多年来潜心研究“女王学”,对英国皇家那些事了如指掌。




我们已在电影《女王》见识过他出色的人物塑造能力。




《女王》故事背景是皇室威望最受挑战的一段时期,皮特·摩根巧妙地用一个历史事件 (戴安娜意外去世) ,展现了伊丽莎白二世怎样运用智慧和勇气,数十年来不断调整自身的定位,以适应政府改革和民众需求。


一部电影的体量,怎么讲得完女王超长待电的一生?




到了连续剧《王冠》, 皮特·摩根 终于有了足够空间,把满肚子的故事一吐为快。


《王冠》第一季从老国王乔治六世讲起。


对,就是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中那个飙脏话治疗口吃的国王。




《王冠》对这个人物的特点把握得更稳更准——


爱开车。



嗜烟如命。




开篇第一个镜头,就是乔治六世发现自己咳血了,是肺癌的征兆。




而此时伊丽莎白才刚结婚。


这意味着,年轻的公主没有多少时间成长以及享受私人生活,就要提前接父亲的班。




所以在《王冠》第一季中,女王最大的特点就是——


嫩。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个怯生生的女王,Sir是不太习惯的。


眼神乱跳。




走路慌张。



而我们印象的女王呢?


从小适应养尊处优的皇家生活,年纪轻轻就自带强大气场。



玛丽莲·梦露在她面前,都要矮去大半截。



这种统一口径的官方纪录片,当然不是《王冠》要做的。


它更想展示传奇光环里那些斑驳的幽暗。


这些可能才是历史的真身。


有一幕Sir念念不忘。


加冕仪式前,女王试戴圣爱德华王冠,发现比她想象中的更重,一旦走起来,很难保持平衡。




她提出能不能借几天,回家好好练习。


这时有人提醒她——


陛下,要借吗,向谁借呢?




人人都已经改口叫女王了,但女王心里还是住着一个小公主啊。


《王冠》第一季聚焦的,正是伊丽莎白从公主到女王的蜕变。


这个成长过程,编剧让三条故事线同时推进:女王分别和首相丘吉尔、妹妹玛格丽特、丈夫菲利普亲王的关系。


她们既相互依赖,又矛盾不断。




女王和丘吉尔切磋的是治国之道。


第四集《天灾》,女王 遇到了 登基后的第一个难关。


中国观众一定会感到亲切——


大雾霾。



有毒空气至少造成上万人死亡,医院人满为患。


问题还不止于此,环境污染背后是经济的捉襟见肘——


他(丘吉尔)坚持认为这个冬天,只有不计代价地烧煤

才能维持经济形势良好的假象




为了环境,不该烧,但为了经济,必须烧,那烧还是不烧?


问题还不止于此,由于丘吉尔对雾霾反应迟钝,女王似乎应该炒他的鱿鱼。


作为国家元首,这样毫不作为是不对的




但炒,王权 是过度 干预政治,不炒,政府又不能有效运作;


从烧不烧,过渡到炒不炒,这种左右为难又黑白难辨的斗争,贯穿于《王冠》一整季。


——甚至渗透到女王的家庭。


女王和她的妹妹,女王和她的丈夫,都要面对类似冲突。


玛格丽特是女王的亲妹妹,但天性自由的她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她们的绯闻必然会让皇室蒙羞。


所以,办不办?



菲利普亲王是女王的丈夫,这是位当过军官、不安于皇室规则、喜欢裸睡的纯直男。



自从他的老婆当了女王,自己好像成为一个吃软饭的。


所以,跪不跪?


-你到底是我的妻子还是我的女王

-都是




这一切就像在父亲王乔治六世去世后,祖母写信告诉她——


在悼念你父亲的同时,你也要悼念另一个人

伊丽莎白·蒙巴顿 (女王的夫姓)

因为现在她已经被“另一个人 所替代—— 伊丽莎白女王


祖母给孙女行的这个屈膝礼,既是表达对新君的臣服。




也是在提醒她“王权必须胜利” (The Crown must win,must always win)。



当然,只是讲“克己复礼”,讲权力对人性冷冰冰的压制,那么《王冠》至多也不过是满足平民对皇室内部的窥视欲。


在讲述权利强横交锋的同时,《王冠》也为人性的温柔留下三分地。


国王乔治六世曾说过,“ (小女儿) 玛格丽特是我的乐趣, (大女儿) 伊丽莎白是我的骄傲”。


从一开始,他就把小女儿当成永远的公主,把大女儿当成未来的女王。


这是老国王偏心吗?


在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前,他假装自己很紧张,请伊丽莎白来彩排。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