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射雕》,金庸为“郭黄配”一路上设置了无数障碍,而
最后也是最难的一道考题,是
“让郭靖认为黄药师杀死了自己的师父”,真的是把两人拆散了数月,让许多读者好生揪心。
可考生还没答完题,监考老师就偷换了考题,金庸用“解除误会”的方式来给两人“送分”。试想,按照黄药师的性格设定,是完全有可能杀死江南六怪滴。
用“解除误会”的方法解决主人公面临的“两难选择”,这是作家和编剧最常用的“偷懒方法”,其实是避开了选择。
比如《神雕侠侣》,杨过为报父仇,同时也为自己换解药,潜伏在郭靖黄蓉身边搞暗杀。可杨过又发现,郭靖一死,襄阳城必被蒙古大军所破,这就陷入了一个“两难选择”:“报父仇”还是“为国为民放弃报仇牺牲自己”?
此时的金庸显然比写《射雕》时进步了一些,杨过是先做了选择——“放弃报仇”,后来才发现,父亲并非死于郭黄二人之手,众人皆大欢喜。而且,金庸把杨过受到郭靖“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精神感召而转变的心理活动,写得非常精彩,完全有资格进入中学语文课本。
但再精彩的写作也无法掩盖一个事实,
金庸再一次“
作弊
”了,如果黄蓉真的是杨过的杀父仇人,“放弃报仇”这个选择,真的好吗?
到了《倚天屠龙记》中,这个问题同样存在,张无忌怪赵敏杀了蛛儿,偷了刀剑,也遇到了和郭靖同样的两难选择,金老爷子再一次动用了“消除误会”的“外挂”。
《射雕》三部曲时代的金庸,还是很小心翼翼地不敢让主角陷得太深。老爷子其实是明智的,
因为“消除误会”并不是最坏的选择,如果“两难选择”的设置用力过猛,最后反而要用更俗套的解决方案,比如“神兵天降”。
《笑傲江湖》中,任我行要求令狐冲加入神教,令狐冲也陷入了两难选择:
令狐冲心中却是一片迷惘,只知此事万万不可,却不知如何推辞才是;又想自己倘若力辞不就,与盈盈结缡之望便此绝了……
这个“爱情与自由”的两难选择,本来是《笑傲江湖》的最大主题,如果解决好,一定会升华全书的价值,可惜金庸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
万般无奈直接选择了“让任我行忽然暴毙”这个“神兵天降”式的结局,绕开了这个问题,但也绕开了“让《笑傲江湖》成为金庸第一神作”的可能性
——可惜了这本小说前面90%的内容。
事实上,“消除误会”用得好,不一定都是俗套,《笑傲江湖》前半部的情节,就是由一个大大的误会支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