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库2019
科学尚未普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程序猿  ·  离谱!下载 DeepSeek 将判 20 ... ·  昨天  
北京晚报  ·  即日起,WTT取消所有强制参赛要求! ·  昨天  
北京晚报  ·  即日起,WTT取消所有强制参赛要求! ·  昨天  
OSC开源社区  ·  开源模型未必更先进,但会更长久 ·  4 天前  
程序员的那些事  ·  OpenAI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水库2019

金庸是怎么把俗套写出花来的?

水库2019  · 公众号  ·  · 2018-11-13 22:20

正文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

每周二原创:职场学习类干货

每周五原创:解读经典,笑看职场


《天龙八部》比“射雕三部曲”高明在哪儿?


1 /5

两难选择


《射雕英雄传》里有一个两难选择:郭靖以为是黄药师杀死了自己的师父,那还要不要继续跟黄蓉好下去呢?


《天龙八部》里,萧峰的两难选择是“帮助养育自己但不信任自己的汉人”还是“帮助信任自己的族人契丹人”?


《鹿鼎记》里,韦小宝的两难选择是“帮皇帝灭天地会”,还是“帮天地会灭皇帝”。


每一部好看的小说,作者都会把主人公置于各种各样的“两难选择”中,金庸小说也不例外。事实上, 衡量一本大众流行小说价值高低,“两难选择”如何设置,如何解决,也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


本文就从这个角度,分析一下金庸的小说,为什么后期比前期水平高。



2 /5

误会,大家都是自己人


先看《射雕》,金庸为“郭黄配”一路上设置了无数障碍,而 最后也是最难的一道考题,是 “让郭靖认为黄药师杀死了自己的师父”,真的是把两人拆散了数月,让许多读者好生揪心。


可考生还没答完题,监考老师就偷换了考题,金庸用“解除误会”的方式来给两人“送分”。试想,按照黄药师的性格设定,是完全有可能杀死江南六怪滴。


用“解除误会”的方法解决主人公面临的“两难选择”,这是作家和编剧最常用的“偷懒方法”,其实是避开了选择。


比如《神雕侠侣》,杨过为报父仇,同时也为自己换解药,潜伏在郭靖黄蓉身边搞暗杀。可杨过又发现,郭靖一死,襄阳城必被蒙古大军所破,这就陷入了一个“两难选择”:“报父仇”还是“为国为民放弃报仇牺牲自己”?


此时的金庸显然比写《射雕》时进步了一些,杨过是先做了选择——“放弃报仇”,后来才发现,父亲并非死于郭黄二人之手,众人皆大欢喜。而且,金庸把杨过受到郭靖“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精神感召而转变的心理活动,写得非常精彩,完全有资格进入中学语文课本。


但再精彩的写作也无法掩盖一个事实, 金庸再一次“ 作弊 ”了,如果黄蓉真的是杨过的杀父仇人,“放弃报仇”这个选择,真的好吗?



到了《倚天屠龙记》中,这个问题同样存在,张无忌怪赵敏杀了蛛儿,偷了刀剑,也遇到了和郭靖同样的两难选择,金老爷子再一次动用了“消除误会”的“外挂”。


《射雕》三部曲时代的金庸,还是很小心翼翼地不敢让主角陷得太深。老爷子其实是明智的, 因为“消除误会”并不是最坏的选择,如果“两难选择”的设置用力过猛,最后反而要用更俗套的解决方案,比如“神兵天降”。


《笑傲江湖》中,任我行要求令狐冲加入神教,令狐冲也陷入了两难选择:


令狐冲心中却是一片迷惘,只知此事万万不可,却不知如何推辞才是;又想自己倘若力辞不就,与盈盈结缡之望便此绝了……


这个“爱情与自由”的两难选择,本来是《笑傲江湖》的最大主题,如果解决好,一定会升华全书的价值,可惜金庸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 万般无奈直接选择了“让任我行忽然暴毙”这个“神兵天降”式的结局,绕开了这个问题,但也绕开了“让《笑傲江湖》成为金庸第一神作”的可能性 ——可惜了这本小说前面90%的内容。



事实上,“消除误会”用得好,不一定都是俗套,《笑傲江湖》前半部的情节,就是由一个大大的误会支撑的。


3 /5

误会本身又是一个更大的误会


误会导致的两难选择,也有更高级的写法,比如《笑傲江湖》,华山派师徒众人怀疑令狐冲偷了紫霞秘籍,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就产生了一个“两难选择”, 是“相信令狐冲”,还是“不相信”呢?


不过此时,读者们并不会为难,因为早知道这是个误会,一旦误会解除,这个两难选择就不存在了,于是,我们就边看边期待着这一幕:师徒尽释前嫌,令狐冲与小师妹重归于好。


但此时的金庸,已经不会让大家轻易就称心如意了。“偷紫霞秘笈”的误会还未澄清,更大的“偷辟邪剑法”的误会接踵而来,眼看令狐冲与华山派众人渐行渐远,读者也渐渐清醒:自己从一开始就是一厢情愿。


华山派众人从一开始就不在乎令狐冲是不是真凶,师父一心挂念着“辟邪剑法”的下落,徒弟们真正担心的是“站错队伍”,被当成“ 阶级敌人 ”给清除。


甚至“小师妹喜欢大师兄”,也不过是令狐冲的幻觉, 直到小师妹死了,他才承认:


小师妹崇仰我师父,她喜欢的男子,要像她爹爹那样端庄严肃,沉默寡言。我只是她的游伴,她从来……从来不尊重我。


啊,多么痛的领悟。对读者而言,也是如此。


《笑傲江湖》写于1967年,当时《民报》正受到攻击, 金庸同时忙于写政治评论,一 不小心就把 《笑傲江湖》写成 一本披着武侠外衣的政治隐喻小说 。小说里,玩政治的不光是“嵩山派”、“日月神教”,不光是华山派这个看上去企业文化很和谐的正派,甚至连方证大师、冲虚道长、恒山派的定逸师太,这些正面人物,无一不是玩政治的高手。


读者以为是“华山派师徒之间的误会”,才是那个“天大的误会”。


不过,正是因为金庸在写《笑傲江湖》时“ 有了杂念 ”,才出现前面说过的“玩过火了”,不得已用了“神兵天降”来收场。



事实上,在之前的《天龙八部》中,同样用了“误会解除两难选择”的方法,金庸的手段另有一番境界。


4 /5

两个 两难选择的嵌套


《天龙八部》中,阿朱以为萧峰的杀父仇人是自己的父亲段正淳,这就出现了 两个“两难选择”的嵌套:


阿朱的“两难选择”是“告诉萧峰自己是段正淳的女儿”和“不告诉萧峰,父亲和情人两个可能死一个”。其实这个选择本身并不难,难就难在, 但如果选择前者,阿朱就把萧峰置于一个新的“两难选择”中: “为恋人放弃报仇”和“为报仇放弃恋人”。


同样是设置了一个“误会”,但此时金庸的境界已完全不同,他让阿朱选择了第三条道路——牺牲自己,来避免萧峰陷入“两难选择”。


读者后来也知道了,实际上段正淳并没有参与“雁门关行动”,如果两人对质,以萧峰的精明,完全可以解开这个误会。 阿朱的死不但没有任何价值,反而将萧峰推入一个更大的悲剧之中。


把一个深受读者喜欢的角色的牺牲写得毫无价值,为什么这反而是一种高级的写法呢?


因为《天龙八部》的情节看似散乱,其实都统一在 一个宏大的主题“命运的捉弄” 之下——每个人都在抗争自己的命运,但越挣扎,陷入得越深。 阿朱如此,萧峰亦如此。


这个因为误会而产生“两难选择的嵌套”,看似俗套,却刚好符合了全书的大主题,而产生了悲剧性的意义。



分析完具体的情节,我就可以总结了,同样用“误会”解除“两难选择”,为什么说《笑傲江湖》和《天龙八部》比“射雕三部曲”更高明呢?


5 /5

要不要挑战读者的价值观?


让我们先回答刚才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金庸不敢让“黄药师杀了江南六怪”,不敢让“黄蓉杀了杨康”呢?


因为金庸的小说本质上是大众文学,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的区别并不在于文学价值,今天的大量经典文学当时都是大众文学;它们之间真正的区别在于 纯文学可以无视读者的感受,而大众文学必须考虑读者的喜好,小心翼翼地避免挑战读者的价值观。


不妨以余华的《活着》为例,论情节,不亚于任何一部金庸小说,但写法的区别也非常明显。


福贵知道自己的儿子因为给县长夫人献血过度而死,嚷嚷着要报仇,结果发现县长竟是自己当年出生入死的兄弟春生。就在读者满心期待小说要为我们演绎一段怎样的爱恨情仇时,余华却只让福贵用一句场面话“春生,你欠了我一条命,你下辈子再还给我吧”,轻易放过了他。


可读者的失望没有延续多久,就惊喜地发现,这句话竟是个铺垫。过了几年,春生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折磨得想自杀,福贵老婆家珍也用相同的话劝他:“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


“原来作者是想写人性的伟大啊”,正当读者自鸣得意时,余华接着就把春生给“写死了”。 这部名为《活着》的小说,本来就是要把福贵身边所有人都写死,以此告诉你:活着就是活着,别期待它有任何别的意义。



相比纯文学作家“一点面子都不给读者”,我们很容易看出,金庸是多么体贴我们这些读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