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智能
九期将于下周三(12月23日)晚上9点启动
说今天的生活已被视频包围也不为过。我们都听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对于每天浸泡在各类视频中人,思维无形中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命题一、长期刷视频休闲娱乐对思维的影响(
非本文重点
)
但凡思考互联网产业的相关命题时,只需要
抓住一条主线
——「
用户注意力价值变现
」,一般就能
抓住要点
。
为什么全球互联网大厂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但市值却那么高?原因是,资本市场更明白“钱”的内涵——
注意力才是货币的原生形态
,这一点我在专题“
合法偷窃
”中论述过。
相比普遍货币,注意力货币拥有更多的优势
:不会通货膨胀、不受政治或汇率波动影响。
明白了这一点“
商业化的原罪
”,我们就能看清任何
互联网视频平台的“演化”方向
——
最大限度汲取用户的注意力
,这必然会往
“轻成瘾”的形态
演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兴起时有人就预见了这种情况——百年前躺着吸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姿态惊人相似。
每天沉浸在“以让你成瘾为目标”的各类视频中,对人的思维产生哪些负面影响,这已是老生常谈,它也不是本专题的论述重点,我仅简单归纳下相关权威研究结论,再次给读者们提个醒:
当然,公正的说,并非所有视频都是以成瘾为目标。通过视频流媒体,我们能更好的“开眼看世界”,也更便捷的通过视频方式更轻松的学习新技能(
尤其是涉及到动作相关
),这些都明显优于传统图文媒介。
视频有其直观、低门槛、容易持续吸引用户注意力的优点,因此,许多人认为,视频化教育显著优于书面学习,甚至能够取而代之。那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任何新事物兴起初期,通常会受到来自同一领域旧事物的强力抵制。实际上,就连书面文字诞生之初,也曾受到同期一些思想巨匠的强烈否定,著名的有
苏格拉底
。
前文字时代知识分子们主要依赖自身记忆学习,并通过口头传播知识。
苏格拉底
因而认为,文字的泛滥,会使精英阶层不愿再费力学习记忆冗长的知识,使他们变“弱智”。这或许是
苏格拉底
几乎没有留下书面文字流传后世的原因。
那么,视频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算是新兴事物,是否也引起了我们这些“文字老顽固”的本能排斥呢?
这是我搜寻资料研究本专题时反复提醒自己的点,请务必先摘掉有色眼镜。
我脑海中始终盘旋着
视频媒介的核心优势
:直观低门槛(
易于进入求知状态
)、多元富信息(
易于持续吸引用户注意力
)、共学陪伴感(
感觉有他人一起学习
)
那么,视频学习相比书面学习,对于同一个学习者,到底哪边的“阅读速度”更具优势?
视频学习“阅读速度”更低
,这是它最容易看到的劣势。
了解比特(
bit
)的人可能会问,视频不是信息量更大么,据此,人观看视频时,输入大脑的信息量应远大于文字阅读啊?
但视频占据信息量更多的是“画面”、“音频”,这是视
频「直观」优势需要付出的成本
。所以,
在涉及与“动作有关”的技能类学习时,比如艺术技能、实操技术,视频教材要显著优于文字
。
文字诞生的初衷
是
处理
从
具象经验中浓缩的抽象知识
(
也称符号知识
),所以文字并不适合表述具体画面。
你现在大可亲测——用文字描述一个细微的动作,非常繁琐。所谓“一图胜千言”就是指这类情况。
但是,当代社会,我们更多学习的是“抽象知识”,无论是经济、市场、计算机、金融、数理化、历史人文……它们统统属于“
符号学习
”。
对于符号信息,我们更多依赖的是
视频中「内容」涵盖的信息量,而不是画面中的信息量
。
此时,压缩了知识的载体,
文字符号的阅读速度更接近于“学习速度”
。
然而,
视频的本质是“以时间换取空间”
,播放视频时,海量的“现实画面”需得一帧接着一帧的“连续播放”,由于
视频的前后帧之间存在强叙事关联
,如果我们想确保内容连贯,就
必须完全顺序
播放。
这意味着,我们
被迫以接近“口语”的速度“阅读视频内容”
。当然,你可以2倍甚至3倍速率播放,但
相比阅读书面文字的速度,仍相去甚远。
总的来说,视频信息量虽大,但涵盖的符号内容(
知识密度
)反倒较低,这导致视频学习速率低下。
当然,
对于「有效学习」而言
,
速度并没那么重要
。
正如我经常跟
暗智能
学员强调的那样,
学习是典型的“精工出「慢」活”
,将知识在思维中慢慢、交织反复的“品”对于内化知识才更为有效。
相比速度,
有效学习更关键的要素是「主动」以及在「知识点间的非线性切换」
,这两点才是
视频学习
的软肋。软肋是客气的说法,其实我想表达的是「
致命伤
」。
视频教学受青睐,很大原因是,它相比其他自学方式,
体验上更接近“教师授课”
,能「看」能「听」,光坐着就行。你甚至能懒瘫在沙发上,怎么舒服怎么来。
这带来的优势是,让你更容易「开启学习」
——你不需适宜的学习环境(
安静、书桌椅、书本茶水等
),无需下多大决心,点击下视频即可学习。
但也正因此,它携带了
教室听课的缺陷
——
被动
学习,同时,又
不具备弥补该缺陷的抗体
——
教师真实在场
——给学生施压,能根据学生反馈(
包括行为甚至表情
)进行交互,
迫使学生主动
思考。
视频学习由于“用户体验”过好,更加重了“懒得思考症”。看视频课老师讲解,听明白了,就因为自己懂了。但“懂”与“灵活运用”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我们都忘了学生时代课间课后做了多少练习
)。所以
视频的被动学习更容易产生“我懂幻觉”
。
当然,你为了摆脱“被动观看”,也可以通过拖拽进度条改变节奏,
但实际操作起来,你就会发现这是很蠢的做法,原因很明显,
因为视频的初衷就不是让你这么“用”
的。
*我为此特意在网上找了个视频教学,选择的标准是:自己不熟悉的知识领域(语言学)、内容制作上乘(挑选视频颇费一番功夫)。
以初步学会该课程为目标,整个课程下来,我的感受是:
视频学习的方式是有可能优于书面学习,那就是制作学习视频的人「对你的知识背景了如指掌」,整个视频就是按照你的节奏、偏好量身定制……但现实不会存在如此了解你的视频课程制作者,就算存在,制作出这样的学习视频,其成本会惊人的高昂,完全不具有商业价值。
反观书面学习,
文字本身就是作为知识的符号载体而诞生
,量体裁衣。
所以,我再强调一遍,并非我对文字有什么审美情结,凡事要追根溯源,
文字就是为了“存储”浓缩现实经验的知识而诞生的符号
。就像有人先天就有一副被天使吻过的嗓音,不去唱歌就太可惜了。
人类是视觉动物,我们
眼球移动视觉焦点的精度与速度都非常惊人
。“
眼随心动
”绝非夸张,摊开的书面,我们想“看”哪就看哪。
就像人们常常忽略了陪伴自己风风雨雨的老夫老妻有多么重要,我们也是过于熟悉这项能力,以至于从未用心欣赏过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就涉及到“学习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抛开复杂的认知神经科学不说,对于学习,我们能
明确的一个共识
是——
学习是个体的主观行为
。
学习新知的实质
,总是在我们
已掌握的旧知识
(
包括人生阅历、体验
)之间
进行新的组合尝试
,
直至发现新的具有更优预测力且较为稳固的「知识模式」为止
。
微观来看,学习新知识时大概需经历下述
关键节点
:
对学习者而言,背景知识到底了解多少,需要多长时间去激活(
热身
)相关旧知识,需要多少时间去(
领悟
)新知识“意味着什么”(
发现新的信息模式
),需要反思现实生活中多少的具体实例去协助固化(
记忆
)这些新知识……
用通俗的话来说,上述每个步骤,都需要「思考-切换-思考-切换」,需要多长时间,需要“看”哪些知识,
有且只有学习者本人最清楚
。
综上可见,
书面学习
,学习者能
主动掌控学习节奏,完全是为上述学习新知识量身定制
。而视频学习对于上述要领,显然捉襟见肘。
除此之外,主动掌控节奏还能避免视频学习的另一个致命伤——“
叙事连贯需要”对「顿悟」的破坏
。
为什么我们
阅读书面文字
时,尤其是看一本高品质的书籍时,经常能
触发各种各样的灵感
,但是
看视频时却鲜少出现
?
我们平日里很容易看出哪些人是在深入思考问题,他们通常眉头紧皱,眼睛朝着特定方向瞄,但却处于“失焦”状态(
或者干脆就闭上眼睛
),这些都是为了
让视觉刺激最小化
,类似于使大脑“调动更多资源”用于“思考”当前事务。
在“主观意识资源”争夺战中,
视觉占据优势,往往能轻易主导我们的意识
。我们观看视频时,由于它“上下文(
帧
)”之间具有强烈的叙事连贯性,我们的
本能不太乐意打断这种连贯感
……然而灵感、顿悟又往往转瞬即逝,这就产生了冲突。
所以并非观看视频不会触发灵感,而是
大脑不愿意
为了捕获灵感而主动中断连贯体验,导致灵感“来去了无痕”。
文字是符号,我们阅读文字时,视觉
并没有
将之解读为图像,只是将之
作为思维的索引
,我们
看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字背后的“意义”
,因而中途停下来对「顿悟」进行反思毫不费力。
这就是自己
掌控节奏
的另一大
好处
,那些宝贵的
灵感多数都能够“及时捕抓”
,而且你可以很方便的将关键词记录在书上。
这些都是视频不太擅长,或者说,不太符合我们“用户体验”的地方。
对于人类这种基因仍停留在“丛林物种”的视觉动物,视频的
富信息、强叙事特性
,对我们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人们尚未意识到注意力价值同样“神圣不可偷窃”,这助长了各平台对百姓注意力货币的疯狂围猎啃食,这也导致泛娱乐视频的内容向低俗化、成瘾化方向迅速演化。
沉迷其中,很容易身陷“轻成瘾”的一系列病态:低智能、低体质、低品位、低士气、高焦虑、社交障碍等等。
所幸在学习领域,“成瘾”与“学习”相互冲突,因而暂时能躲过一劫。
*但仍需强调一点,视频制作成本相对高昂,因而质量良莠不齐,这无疑又增加了学习时的挑选成本。
视频
学习的
优势
有:
直观、
有他人陪伴感、
支持多元具象化展示、易于开启学习状态
。
因此,我们进行
技能艺术类等涉及到动作、实操、声音的学习
时,
视频拥有天然优势
。
此外,由于
视频更容易开启学习状态
,因此,对于
增长见识类的泛知识
,比如深度专题访谈、优秀记录片、严谨文艺影视作品等,都属于
视频学习的优势领域
。
除此之外的传统学习(
符号学习
),由于需要学习者
主动介入
,需要在
跨越时间维度
的大量符号知识点之间
非线性跳跃
,需要不断
改变学习节奏
,能够便于
随时中断记录
或完善“顿悟”,因而更适合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学习。
毕竟,这也是文字的职责,为了“存储”浓缩现实经验的知识而诞生的符号。
如果你需要深入学习某一全新学科时,将两者结合起来,以
视频入门,调动兴趣
,找到“感觉”,最后再
以文字为主
,深刻
内化
学科知识,如此事半功倍,未尝不可。
本文由作者
李少加
原创首发于公众号(少加点班),媒体转载请后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