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契机,让我彻底放弃了通过外语考试获取高薪职位的想法。
一天晚上看报纸,被一条消息吸引,这是一个社会调查新闻,我记不住具体内容是什么了,但在文章中居然使用了“抽样调查”、“量化分析”这种很有社会学专业味道的字眼。
一看就知道,撰稿人有一定的社会学基础,受过相关方面的培训。当时国内社会学有本科学历(不含本科以上)的年轻人,加在一起不足百人,不过从报告中,我似乎嗅到文章背后,应该有受过社会学专业训练的人。
文章署名单位是中国**社会调查所。
名头不小。我闲来无事,跑到北大,打听到这个单位,并拿到地址和电话。
据我所知,我们班没有在这个“中国**社会调查所”工作的同学,我无论如何得去这个调查所见识见识,看看是何方神圣玩得如此风生水起。
很顺利地就约到了所长老岩先生。
这个老岩,当时约莫三十四五岁了,是文革后考进南开大学的,在校期间参加过一期社会学的学习,对社会学有浓厚的兴趣。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务院某部委工作,他还是有些想法的,居然弄到了一纸批文,组织和开办了这个中国**社会调查所。
您会问,咋就这么简单?答:有了这一纸批文,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这是我知道的信息,至于其中的内情,意义不大。
这个调查所是一个靠自筹项目经费,实现自身运作的单位,有很大的自由、自主和灵活度,在当时的北京,只要涉及各种调查特别是市场调查的项目,都可以开展,开办不久,业务很多,干得不错,在业界如鱼得水。
这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市场调查、分析、咨询性质的单位(这一行国内尚没有公司类型的组织形式),起码当时算是进入市场经济的业内领先者。
老岩算是眼光独到,顺着这个思路发展,前途不可限量。
更重要的是,到了1987年底,当时国内经济已经很活跃,新鲜事物,比雨后春笋出现的速度还快。
而国内相应的法制体系的构建却相对滞后,这种速度的不等,恰好给国内很多行业的起步和打基础提供了“完美”的创业环境,使得新生行业进入一种空前的“野蛮生长阶段”。
谁的手快、谁的思维超前、谁胆子大、谁敢于在市场中去抢这些“肥硕的螃蟹”、谁就会率先完成原始的资本、信息、人才、渠道等方面的积累。谁率先完成了原始积累谁就抢占了先机。
当时的我还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不久以后,我看得越来越清楚了。
而老岩无疑是早已经看出其中的一些端倪,或者对当时的形势有非常强烈的预感,他利用调查所这个响亮的招牌,招兵买马,建立团队,放出政策,让大家甩开膀子,拿出想法,拓展关系,大干快上!
来到他位于礼士路附近租借的办公区,单位里基本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儿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充满活力,干劲十足,每个人似乎都在忙忙碌碌,整个单位有一股子朝气篷勃、大干事业的氛围。
和老岩接触,我本人觉得老岩不是一个长于理论的人,应该算是一个行动者,擅长鼓动、组织、开拓。他建立了一个特别好的平台。
我这种屌人,原来每到一个新地方,第一时间都是扫描有没有美女入眼,但在老岩的地盘上,我却忽略了这一“习惯”,瞬间被这里的气氛所感染。
和老岩谈得很是投机,他告诉我,现在就有工作给我做,作为社会学专业的毕业生,在这种地方,有天然的优势。
面对这么好的机会,我果断答应,干!
就这样,我马上参加到老岩组织的一个市场调查项目中,当天我是午饭后去的单位,一直忙到夜里十二点,老岩让司机用一辆老旧的上海牌小轿车,后备箱夹着我那辆有十几年“工龄”的飞鸽牌28大链套,把我送回家了。
司机师傅临走前,告诉我第二天上午九点接我上班。
大概不到一个星期,调查所人事部门的负责人,就把我的组织人事关系(档案)给调到调查所了。
记不清我具体是哪天在调查所入职的,到1988年春节前夕,我大概完成了最少三个调查项目,而且报告完成得也算不错。不仅如此,我很快对调查所的性质、业务特点、人事、财务、政策、管理等方方面面,还有如何开展业务等,基本摸得点门道了。
当时在调查所,我不仅是自己项目的负责人,而且还帮助其它项目组做设计、调查、分析和报告,这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忙得臭死,很少晚上十点以前到家。
老岩在调查所率先引进了“有项目有工资,没有项目没有工资,项目多的多拿工资,引进项目有提成”,这样一套眼花缭乱的鼓励政策。
调查所行政部门(行政管理和财务)和技术部门的工作人员有固定工资,其它业务部门,都没有“保底”一说。在单位几乎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浮于事、扯淡闲聊、拉帮结派等破事。
基本属于“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一种管理制度,在这里我还遇到了我的同年级校友,他居然两个月没有项目,没有领到工资。
我记不住我当时一个月到底赚多少钱了,但似乎没有低于200元水平,最高时达到800元水平。
我在中成地产,工资单七七八八全加在一起,不到60元。
我个人认为,能力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开拓型、执行型、管理型。
而我属于那种“十三不靠”型的,三种能力都有,但都不算强,也不算弱。
由于专业对路,加上我们这批北大社会学毕业生在社会调查这方面所接受的教育,在当时国内确实是超前的,因此在调查所所有项目的应用上,确实有点“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的感觉。
干了一段时间后,我觉得自己绝不能只停留在项目操作这一层面,我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项目的策划上,这对提升自己将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