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当一款安卓手机发布时,都会相应的搭配一些颇具特色的画面风格。比如 vivo 的蔡司色彩、质感风格,小米的徕卡风格,OPPO 的大师模式。
有些人将这些风格视为噱头,在我看来,它们丰富了用户的选择,也让普通用户掌握了某种“风格”。
此时压力来到了苹果一边。
尽管 iPhone 也具备自定义相机功能,但可选择的效果并不多(4 个风格,每个风格下只有色调和色温两个可调选项)。
于是,一些机构开始推出适用于苹果的 “德味儿配方” ,但……大多数效果都一言难尽。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想和你聊聊如何用 iPhone 的相册功能去接近我印象中的 “德式徕卡风”。
“德味儿” 这东西是带有相当程度的个人喜好因素的(所谓的“玄学”),不同摄影师对德味儿的理解虽然大致相同,但也会有细微差异。所以下面在提到调整参数时,请将我提供的设定数值当做 “参考建议”,而非 “标准答案”。
“德味儿” 是什么
你可以说 “德味儿” 是一种玄学,是一种信仰(对德系相机迷信的延伸)。但实际上,照片中的“德味儿” 又是有一些可以寻找到的踪迹的。
徕卡 M11 拍摄
但又不损失高光和暗部的层次……”
你可以总结很多,让德味儿变成一篇万字小说。但这里也有一条捷径,那就是看看徕卡相机的照片是什么样子的:
徕卡 M 240 拍摄
徕卡 M-10R 拍摄
徕卡 M 240 拍摄
不过捷径从来都不好走,因为每一代徕卡 M 机型的色彩风格其实也在变。就目前徕卡,我和我周围用徕卡的朋友喜欢最多的是 M 240(俗称“大M”)的色彩。而我尤其喜欢大M上胶片模拟风格的色彩,尽管它有点损失细节。
所以接下来对 iPhone 拍摄照片的调整,我更多会以印象中的徕卡 M 240 画面为参照。
iPhone 相册里的德味儿
不要小看 iPhone,特别是 iPhone 的相册滤镜。因为如今我在修片时,经常选一个相册滤镜就能接近想要的效果。当然是接近,而不是达到。
但是首先要强调的是,不同光线、不同场景,对修片参数的要求可能会非常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某家相机的胶片模拟在阳光下通常表现不错,但到了阴天、夜晚或灯光场景就容易翻车。
所以接下来我会分成几个场景来给出一些参数调整的建议,注意还是那句话,建议,而非标准答案。
2.1 蓝天场景
先看修片前后的 AB 对比:
这里的 iPhone 相册调整顺序是:
相册 -> 编辑
滤镜 -> 鲜暖色
调整 -> 鲜明度+15 -> 对比度+34 -> 晕影+4
说明:这里主要参考了徕卡 M 240 胶片模拟风格对于天空偏青的处理,同时通过增加鲜明度与对比度来强化了照片的色彩。对于晴天场景,我想这样的调整可以作为参考帮你获得不错的结果。
另一组:
这里的 iPhone 相册调整顺序是:
相册 -> 编辑
滤镜 -> 鲜暖色 78
调整 -> 鲜明度-28 -> 高光-56 -> 对比度+7 -> 亮度-46 -> 自然饱和度-10 -> 色温-19
2.2 水面与枯叶
这是一个本该有冷暖对比的场景,但手机拍出来却很容易失去该有的对比,所以需要修片来解决。
废话少说,看下修片前后的 AB 对比先:
这里的 iPhone 相册调整顺序是:
相册 -> 编辑
滤镜 -> 反差冷色
调整 -> 鲜明度-42 -> 高光-40 -> 亮度-32 -> 自然饱和度-26 -> 色温-7 -> 晕影+59
说明:这个场景下很多参数都在做负向调节,目的是保高光细节。其中饱和度的降低或许有点违反你对于“德味儿”的直觉:难道不该更浓艳吗?其实用过 M 相机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徕卡虽然会有色调的倾向(比如在蓝色和绿色上的偏移),但画面并不一定那么饱和。
2.3 街头人物
无论是用手机也好,还是用徕卡也好,怎能不拍人文呢?
看下修片前后的 AB 对比:
这里的 iPhone 相册调整很简单:
相册 -> 编辑
滤镜 -> 反差色
调整 -> 鲜明度-28 -> 晕影+48
说明:iPhone和许多手机拍摄的街头作品,往往都包含大量细节,但也都会显得很平,缺少突出主体的氛围。所以才会降低鲜明度,把过多的细节去掉,加强晕影,来突出画面中央的人物。对了,反差色这一滤镜本身也会淡化色彩而适度增强对比——这正适合人文题材。
当然这里也暴露出相册修图的短板——无法局部调节,如果在整体偏暗的基础上保留人物亮度,画面应该会更好。但这就是 Snapseed 之类的 App 才能完成的了。
另一组:
这里的 iPhone 相册调整是:
相册 -> 编辑
滤镜 -> 鲜暖色72
调整 -> 鲜明度+19 -> 阴影+6 -> 亮度-28 -> 自然饱和度-8 -> 晕影+1
说明:第二组对比是晴天的,与第一组的阴天相比截然不同,调整的思路也是要让天空更好看,画面整体的色彩更加强烈。
第三组街头人像,则是既非晴天,也非雨天,而是白天的阴影中:
相册 -> 编辑
滤镜 -> 反差色
调整 -> 鲜明度-25 -> 阴影-14 -> 亮度-13 -> 色温+16 -> 色调-21 -> 晕影+55
说明:与多数人觉得 “德味儿” 偏蓝偏冷不同,在这样的场景里,我印象中的徕卡相机会让画面适度偏暖,或至少不那么冷。晕影加的也比较多,因为阴影中拍摄本身就容易开大光圈形成四角失光(即晕影),另外对这一场景来说,晕影也能突出画面中央的人物。
2.4 人像
老实说我觉得人像并不是特别需要“德味儿”,但是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吧。这里我调得其实不是很满意,姑且当做一个参考,特别是对喜欢美白的朋友来说。
先看下 AB 对比:
iPhone 相册调整步骤:
相册 -> 编辑
人像 -> 景深 -> f3.5
滤镜 -> 反差色
调整 -> 曝光+26 -> 自然饱和度-25 -> 色温-22 -> 色调+4 -> 晕影+10
说明:值得一提的是,这张照片是我用 iPhone 11 Pro Max 拍摄,然后在 iPhone 15 Pro Max 上处理的,所以说老照片也是可以修的。在参数方面,这样的调节会让画面偏冷清一点,人物的肤色也更白一些。当然,如果你拍的是深色皮肤的人,那么就需要重新考虑了。
还有,景深调节到 f3.5 而不是更大光圈,一方面是因为人像不是越虚化越好,另一方面也是小光圈可以降低边缘识别的瑕疵,特别是对于老手机而言。
2.5 室内复杂光源人像
同样是人们不常拍,但可能爱好者会拍的场景。并且不仅涉及到人物,还有逆光和乱七八糟的光源——即使对相机而言也是不容易表现好的。
看下 AB 对比:
iPhone 相册调整步骤:
相册 -> 编辑
滤镜 -> 反差冷色
调整 -> 鲜明度-21 -> 高光-17 -> 亮度-4 -> 自然饱和度+14 -> 色温-10 -> 晕影+38
说明:这里调节的宗旨是在整体偏冷(德味儿嘛)的同时,适度保留人物的肤色,并增强画面的对比,可以观察画面中手、刀和鱼肉的变化。
事实上在滤镜选择时之所以选“反差冷色”,而不选“反差色”,也是这个道理。
人 VS 算法 & 好照片 VS 好色彩
看到这里,或许你还在期待兔子老师给你提供更多的场景、更多的配方……但,我已经感到疲惫了。你应该也发现了,没有一个滤镜,没有一个调整的配方能适用于所有场景,万能配方是不存在的。
难道你觉得那些安卓手机厂商千辛万苦研发出的风格,就只是一个滤镜配方?而不是一套针对不同场景做不同针对性优化,并借助 AI 来进行细微调节的复杂算法?
特别是对于有人物出现的照片,对人物的处理和对背景环境的处理往往是不同的。
不过这恰好说明了在修片时,人的重要性。图像处理算法的目的是让人觉得好看,所以如果你知道什么样子的色彩风格好看,你就能自己调出来,而如果不知道,那么就只能在别人给的配方和滤镜中去选。
另一方面,还有一个问题我从一开始就回避了,那就是好的调色是否能挽救一张照片?
在我看来,一张好照片经过好的调色处理,是可以更好的,甚至一张合格照片而非优秀照片也是如此。
并非德味儿但很好看的 “自调” 画面色调
但一张有明显硬伤的随手拍照片,往往再怎么调也不会好看,或者费尽心机调整,也只能看看色彩而无法看内容。
所以在本文最后,我希望分享给你的不是某一个或几个配方,而是一个 “格局” :
手机摄影的好玩之处在于降低了这种创造的门槛和操作难度,
太过依赖别人,只会让自己获得的乐趣打折扣。”
好啦,话题有点沉重了。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给了你一些参考,接下来不妨试试,看能不能让自己的照片更具“德味儿”~
我是李白兔子
是这个订阅号的创始人
是编辑、摄影师、自媒体人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我是 IPPA 2015、2017、2018、2021 、2022、2023获奖人
我是《摄影之友》2019榜中榜年度影像人物
Title 还有很多,意思一下就好……
我有一门课
叫作
「 超凡手机摄影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