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峡小微  ·  三峡国际正式签署西班牙映界光伏电站收购协议 ·  22 小时前  
三峡小微  ·  新春走基层丨安徽六安:智慧赋能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教学札记 | 夏雨:一个青年教师的备课日常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10-30 00:00

正文

NEWS

按语

2024年10月17日,合肥六中高三年级部举行了青年教师座谈会的第一次分享活动。会上,本人作为青年教师第一组的组长给全体青年教师进行了分享。这次分享活动本身从专业成长来看其实并不具备重要意义,但对我而言却是一个契机——一个引发我思考的契机。当时,我以《浅谈教研》为题,实际上谈的主要的备课日常和参赛经历。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的?我的备课日常怎么样? 这些分享不一定客观准确,但却贵在真实。 在此,将自己的汇报课件和分享内容分享之,以作纪念。 分享内容为录音转文字,略有删改。

课件与分享内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青年教师,大家好!很感谢年级部搭建这样一个青年教师交流分享平台。今天我站在这位给各位青年进行分享,并不是因为我比各位优秀,而仅仅是因为我比大家早来了几年。接下来我分享的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今天我想分享的内容是心态·实践·反思——浅谈教研。这也并不是因为我教研工作完成的出色,而是因为我一个兴趣导向型的人,教研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件事,所以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稍微多一些,因此不免有一些心得和想法,值此机会分享给大家。

今天我想从心态·实践·反思这三个角度进行分享。

我想谈谈我对教研的心态。一句话概括之,我觉得教研不是一项工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为什么呢?有的人可能觉得这是一个暴论,似乎是我在刻意夸大或者逢迎领导。但实际上,这是我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一种认识。

首先,我想说,教研的本质其实是学习。我想问的是,如果没有教研活动,难道我们身为教师就不需要进行学习了吗?如果我们不是教师,而是律师、医生又或者是其他行业,难道我们就不需要学习了吗?显然,不论是否有教研活动,不论我们是否是教师,终身学习都是21世纪每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观念,是我们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必然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教研活动只是一种更加有组织、更加目标化、更加具体化的学习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说,教研其实并不只是发生在教研活动中,并不是只有公开课、论文等等才能够称之为教研活动。相反,教研活动其实是随时随地发生的,我们读一本书、思考一个问题、交流一种思想,其实都是教研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把教研当成一种提高生命厚度和质量的方式,而不是一种工作。

其次,教研不同于教学、班主任等工作。绝大多数时候,教研其实并不是一种指令性的、强制性的任务,而是更依赖我们的自觉。坦白的说,我认为教研是学校各项工作中最容易去糊弄的一项工作——无非就是花费若干时间去糊弄一些材料而已。即便这项工作完成的不好,实际上也很难有实质性的处罚。这并不意味着教研这件事不重要,相反它很重要,因为它是每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毕竟之路。一个教师想要从一个“教书匠”转变为一个“大先生”,教研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最后,教研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作用和强烈的正外部性。它能够为管理、德育、教学等学校工作提供一中强大的正反馈,从而推动我们各项工作的改善。

以上是我的一个基本心态,不免有说的不准确的地方。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种看法,仅供参考,并不是说我希望所有人都是这样。

接下来,我想谈谈教研三分之一定律。这个定律并不是我提出的,而是我在和我们历史教研员交流的过程中听说的一个定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什么是教研三分之一定律呢?我的理解是,简单来说,就是有组织的教研活动通常只对三分之一人有效。按照对于教研活动的态度,我们可以把教师分成三部分。

头部三分之一人:教研活动随时随地可以发生,而非依赖于指令性和计划性的教研活动。 中部三分之一:对他们而言,教研活动能起到比较好的作用。因为他们并不是总在学习,而是需要外界的督促。尾部三分之一:对他们而言,教研活动的形式大于意义,参加教研活动也是貌合神离,毕竟教研是最易糊弄的环节。也可以这样理解三分之一定律:头部三分之一,是一种无限制教研活动,也就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拘束,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中部三分之一,是有限制教研活动,也就是受到形式和场合的制约,但这也不失为一种可接受的情况;尾部三分之一,是根本没有教研活动,这是我们一定要避免的情况。

我想说的是,我们并不是都要做这头部三分之一人。因为每个教师的兴趣不同,在不同的岗位和角色中都能发挥贡献。但我想,无论如何,如果成为这尾部三分之一,是一定会被时代发展所淘汰的。

接下来,我想谈谈具体如何实践。

(这一部分是列举了一些教研活动经历,因在公众号发布此文,将这一部分作了模糊处理)

我的第一个心得是,勇于尝试,开始就成功了一半。

我记得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参加教研活动是2019年,当时代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参加第七届全国高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比赛。在此之前,虽然也参加过一些粉笔字比赛等类型的活动,但并没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这次比赛是我人生中的一次转折点。因为它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一节课是可以好好打磨的,是可以倾注大量心血的,一节课是可以尝试追求完美的。我记得我们参赛团队一共三个选手,两位指导老师,我们提前准备大半年时间,每两个星期集中磨一次课,课件数易其稿。别的学校队伍可能只是提前准备若干课,而我们计划把比赛范围内的每一课都认真准备了一遍。 最终,参赛团队斩获2个一等奖以及1个二等奖。当时,规则有默认的限制,几乎不允许同一单位获3个一等奖。

当然,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如今我再回看当时参赛时的课件,会感觉“狗屁不通”,简直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但这不妨碍,在当时我设计出的课,就是我能设计出的最好的课。

正是因为这样一次经历,在工作以后,当我初次面对课堂时,我不会感到过于紧张。当我初次面对比赛时,我会有一种熟悉之感。

我的第二个心得是,我们一定要给自己定一个比较高的目标,哪怕我们不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 以一等奖第一名为目标,可能只是一等奖; 以一等奖为目标,大概率是二等奖!

我工作后第一次参加比赛是2020年,当时是合肥市历史基本功比赛。我当时想法很简单,我认真准备,态度端正,拿到一个一等奖就可以了。但是最后的结果很羞愧,我只拿到了一个二等奖。这件事直到现在我也经常想起,因为对我而言,参加基本功比赛只拿到了二等奖,仿佛就再说:“这个老师基本功不行”,让人无地自容。

所以这件事之后,我就始终告诉自己,一定要给自己定一个比较高的目标。2021年,合肥市举办“大练兵、大比武”活动,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比赛。当时,我很努力的进行了准备,但是最后,还是只拿到了一等奖第二名。第一名是合肥八中一位优秀的老师。我想,如果我还是抱着拿一等奖的态度去准备,可能最后依然只是一个二等奖。

2023年,参加合肥市高中历史优质课。坦白的说,这次活动我觉得我准备的不够充分,也发挥的不够好,因为赛前基本都是我个人单打独斗,没有经过充分的磨课。但是,我想,还是那句话,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可能我觉得我没准备好、没发挥好,而别人其实也可能没准备好、没发挥好。至少,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我已经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熬几个大夜,把我能做到的基本做到了。至少我能不看ppt背下来2000多字的说课稿。至于剩下的那些遗憾,那超出了我的认知和能力范围,是课的遗憾而不是我的遗憾。正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去准备,所以,最后,很出人意料,说课阶段我拿到了合肥市第二名,上课阶段拿到了合肥市第一名,最后得以参加安徽省优质课。

在准备安徽省优质课的过程中,我感觉我准备的已经比较充分了,但最后只拿到了一等奖的第四名。当然,这没什么好遗憾的,因为我已经尽力了,而且比赛那天我还感冒了,嗓子甚至说不出话,这些都是主观因素以外的问题。况且,省优质课本来就是高手如云,能同台竞技本身就是幸运之至。

以上就是我想说的观点,我们因准备不足而带来的遗憾才是真正的遗憾。而只要我们在自己认知和能力范围内尽力准备了,我想,这种遗憾只是课的遗憾,并不是我们的遗憾。

我的第三个心得是,常态课公开化,公开课常态化。

什么是常态课公开化呢?我的理解是,就是要把每一节课当成公开课去对待。这里我随便截了我备课硬盘中的三个文件夹。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到上面的时间戳,每一年,每一改。因为我们学校历史教师曾经比较充裕,因此从2020年到2022年,这三年我一直在带高一。所以我的高一课件几乎全部都有三个版本。我个人有一个习惯,就是每较大幅度修改过一次课件,就另存为一个新的版本。2020年,一改二改三改,2021年一改二改三改,2022年一改二改三改,几乎我的每一课都是一路这么修改过来的。为什么要反复修改课件?因为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再好的一堂课,总归有修改的空间,可能是一个问题的设计,可能是一则史料的解读,甚至可能只是一句对学生的反馈。我个人做了一件事,坚持到现在,就是每一节课的课件都是自己设计。从每一幅图片的选取,到每一则史料的选取,以及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是我自己通过互联网资源,或者通过书籍去寻找的。比如一些文献史料,基本都是通过阅读去摘编的,而绝不会从其他老师的课件中去拾人牙慧。而且我备课有一个习惯,就是在课件完成前不去看任何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因为我觉得别人的东西会影响自己的思路。这就是我备课的习惯,这个习惯是好事是坏事我也不知道,但我自以为还是收获很多。

做到了常态课公开化,才能做到公开课常态化。九月份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合肥市教研活动,合肥八中方海霞老师说了一个话对我启发很大。她说,一些真正优秀的名师,设计一节课可能只需要两个小时,但在这两个小时的背后,可能是十几年的积累,可能是几十本书甚至是几百本书的阅读。我想,为什么我们总是把公开课,把赛课当成一种负担?因为我们平时的教学和公开课是割裂的,我们没有把平时的课当成一节好课去设计,而是经常抱着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反正学生也看不出课的好坏。尤其是我们历史课,如果不去进行设计,而是随意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学生甚至可能会觉得听的很舒服、很精彩,但这样的课究竟能收获多少呢?

我的第四个心得是,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听见最多的抱怨就是,没有时间阅读,没有必要阅读,以及买书太贵,等等。其实,阅读就是最好的教研活动。功利的来说,阅读可能是为了备课,为了解决学科问题。但其实,阅读的本质是提高生命的厚度,提高生命的质量,让人找到生命的幸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