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曾是逸飞女装辉煌时期的设计师,也是与爱马仕合作的为数不多的亚洲设计师。他的作品曾被英国V&A博物馆收藏,2005年,张达创立女装品牌“没边”。
我觉得在服装上也是一样的。比方说做一个非常出奇的外形,以及没有理由地夸大一个服装,还有在服装上使用非常激进的但其实完全是噱头的口号,也是一些比较廉价的获取关注的方法。
我是张达,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更大》。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因为最近一两年在流行时装这个领域,有一些设计师做出来超大或者超长的衣服,我在这儿试图来讨论一下这个行为背后的一些原因。
我先讲四个小的现象。第一个是我们经常可以在野外生存手册里看到,如果人遇到大型掠食动物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当然这种手册通常会告诉你克制住自己想逃跑的愿望,站着不动,尽可能把自己的衣服、帽子或者睡袋张开,使自己的轮廓变得非常大,弄出尽可能大的声响来吓退动物。
同样的,如果野生动物遇到相同的情况,它们会做出什么样的应激反应?左边这个是豪猪,它们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把钢针一样的毛发竖起来。右侧是河豚,它们会把整个身体胀起来,变得比原来的身体大两到三倍,同时皮肤上的硬刺也会挺立起来,从而避免被大型鱼类吞食。
左边这是北美的大臭鼬,当遇到危险的时候,它会把尾巴竖起来,同时把毛发张开。蝴蝶也是一样的,蝴蝶身上有一些保护色和色斑,让它们看起来像是一个比较大的动物的头部,这也是一个逃生和求生的策略。
第三种情况是动物在求偶时的反应。这是一个松鸡,它会把胸前的嗉囊鼓胀起来,把尾巴的羽毛立起来,整个身体的轮廓就会加大;同时它还会鸣叫,从而吸引异性的关注,获得更多的求偶机会。
这是一个健身房的照片。科学家做过一些调查和观察,在健身房里头,无论男女,当他(她)做运动的时候,如果他(她)意识到有异性在打量和观看自己的时候,他(她)动作的幅度会不自觉地增大,说话的时候音量也会不自觉地提高。
上面这四个现象,前两个是求生,后两个是求偶,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为了生存下去。
时装界最近两年多的时间里头也有一些类似的情况。有些设计师在最近的几季里头设计了非常夸大的衣服的外形,比如非常巨大的毛衣、很长的袖子、两个加大号甚至三个加大号的西装、非常庞大的羽绒服,还有在衣服的表面或者后面做很多附带的支撑物来增大整个身体和衣服的面积与体积。
也有设计师在衣服的局部来加大或者夸张整个细节。比如说第一张照片就是把通常尺寸的拉链放大了三四倍甚至更大;第二张是把肩部加了硬衬、肩垫,做得非常夸张;最后两张是把袖子加到了比臂长多很多的程度。
也有很多设计师采用绳带这些局部的设计,一方面是把不同部位的衣服连接在一起,并且加长这个绳带。当你走动或者旋转身体的时候,绳带的末端就会把这些动作的幅度放大,这样的话也会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就像我们看到的松鸡一样,它把尾巴的羽毛立起来之后,整个身体的轮廓就变得非常大。
同样的,动物在求偶的时候,它的嗉囊会变红,或者是会换新的羽毛,变得非常鲜艳。(当然我们不能完全用生物学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的行为,这里头潜在的因素是有共同点的。)这是GUCCI的衣服,用了很多很多的颜色和非常漂亮的图案。
第四个就是在衣服里使用很多文字以及口号,这也是一个很简单的获取关注的方法。就是使用一些很极端的标语和口号,或者是单词,包括用DHL或者星球大战这种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东西,作为很有利于传播的话题性的东西做在衣服上。像有些所谓的脏话印在上面,就会引起更多的议论。
所以在我们前头举到过的自然界的例子和时装界的例子之间,它们的共同点到底是什么呢?从表面上看,无论是动物为了求生和求偶,还是人类在时装界做的一些手法,都是用不同的方法来增加自己轮廓上的大小和颜色上的鲜艳程度,来获取更大的关注或是把自己凸显出来。
那为什么设计师要做这些事情?我们试着来分析这个原因。当然每个设计师在处理具体的设计工作的时候,他们的动因和起因肯定是非常不一样的。因为我也没有采访过他们其中任何一位设计师,所以我没有办法回答他们个人的私人的一些想法,我只能去试着解释一个一般性的动机。
第一个就是今天的传播方式。我认为传播方式是导致设计师做出这样的反应的外界因素之一。其实今天每个人都可以切身地感受到,我们的阅读方式和传播方式已经从阅读变到看,从文字变到图片。我们所接触的电脑、手提电脑,还有iPad和iPhone,远远比我们手上拿的报纸和书要多得多,所以我们的传播方式是在屏幕上进行观看的。
而屏幕上的软件,在最近几十年的开发使图片的还原和逼真程度已经非常高了。大家更愿意看到逼真的、赏心悦目的画面,觉得这个东西比枯燥的文字更容易阅读。在这个基础之上,肯定是图片会更有优势。因为大家觉得大脑来解析一个图片比解析文字要更轻松一些。这个事情导致设计师也更愿意把自己的设计更加图像化。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说的注意力经济和粉丝经济。这两张图片来源于不同的时代,第一张图片来自于60年代,第二个是网上的截图。它们共同点都是在围观。第一个是真实生活里的围观场面,有一个人穿了一个很特殊的衣服,周围有很多人在看她。第二个就是有几千个人点赞,也就是几千个人同时看到了这个人发布的一些图片和消息。所以这个共同点就是都是被关注了。
但因为今天的数码技术和网络技术,使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可以在更大的范围里被看到,所以形成了一个被关注的资源,而这个资源又有商业价值。当你被几百万个人关注的时候,你的账户就变成一个炙手可热的、被商家盯住的一个账号。之前的60年代在街上的照片,再多也不过是三四百人在围观你,而网络上面可能有几百万人在围观你。所以这种注意力、这种被关注成为一种资源,同时带来商业的价值。
对于设计师来讲的话,他们当然也不会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外,他们也知道这样的价值。所以怎么能够让自己的作品和产品,从小到十几厘米长的手机,到大到电脑屏幕这样的一个环境和渠道当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设计师想问的问题。
这种强烈的愿望——能够站出来、能够从屏幕上跃出来这种愿望,使设计师不自觉或者自觉地选择更奇特的外形、更夸大的表面积以及用更强烈的对比的颜色和图案。这样他们才能在上千张图片当中跳出来,不至于淹没在这个海洋里头。所以我认为最近20年传播方式的改变,使设计师在有意无意当中会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来凸显自己的产品。
而另外一个内在的原因,就是人们在身体里头其实存在着一个最原始的动机。
下面我们想讨论的就是通常和反常这样一个话题,这也是我们针对超大的尺寸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反常现象来进行的一个讨论。
我们先很快地说一下通常是一个什么情况。先来说一下人的尺寸。这个是跟人相关的一些尺寸,比如说人的手臂长度和手臂活动范围、弯腰以及站立和坐下之间的尺寸测量,这导致了我们做多高的桌子,做多宽的桌面以及多高的椅子。所以这些跟人有关的用品和物品之间的尺寸,全部都来源于人自身的一个尺寸。
从古代到现在的服装尺寸其实也在不断地变化,这些超大的服装其实不是说最近一两年才出现的,实际上在整个历史上是出现过很多次的——如果大家对服装史有一个简单了解的话。基本上这种从宽大到合体的尺寸之间,其实不断地在进行钟摆式的变化,有的时候变得很大,人们开始觉得厌倦,就开始回到正常尺寸,然后又回过去,这样不断地变化。
所以针对尺寸来讲,通常和反常完全是一个相对而言的。这个是手工织布的机器,因为在有电或者是有动力之前,人们织布完全靠双手来织。梭子是要靠人手在两部分纺纱之间左右来回交替,因此手张开的长度就决定了布料的宽度。所以在过去没有动力的情况下,你织的布也就只有这么宽,人手的尺幅决定了布料的宽度。
上面这个图是手工抄纸的一个照片,宣纸的宽度通常是一个人操作或者是两个人操作,所以它的宽度也决定于人手臂的宽度。因为他只能拿那么大的一个筛网一样的东西来捞纸浆,所以纸的宽度也只有手能够张开的宽度。而下面这个是一个工厂想做一张超大的宣纸,所以动用了二三十人来做,他们做了一整张超大的丈二的宣纸。
其实人的基因里始终有这种因素,就是要做一个最大的、最高的或者最重的什么东西,来凸显自己在一个方面的力量。
我们来看一下另外一些侧面的例子。这个是飞机上的卫生间,当然坐过飞机的人肯定都用过。这个卫生间,从你如厕的需要,到洗手、纸巾、扔纸巾的垃圾桶,这些都是齐全的。作为上厕所这个功能来讲的话,这样的面积这样的大小是完全可以解决大家的需求的。
但是为什么大家还需要这么大的卫生间呢?你可能在住所和豪华的公寓别墅里会看到这么大的卫生间,比如说三十平米、四十平米,甚至六十平米那么大的卫生间。
这个显然就不是功能上的需求,是心理上的需求。当然这个分析起来其实是比较复杂的,我们没有时间在这儿多做分析。但是如果只有一两平米就够上厕所的话,那多出来的几十平米显然是心理上的需要。
对应到服装里头其实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用衣服来覆盖整个身体,或者说只是遮羞避体这些基本的需求,或者说为了达到冬天保温、夏天凉爽的目的的话,其实就可以像左边这个照片一样。我们用这样一个基本的尺寸的衣服就可以满足这样的需要,但为什么要做右边这样的衣服?为什么有些人会穿右边这样的衣服?
显然这已经超出了基本的服装的功能的需要,是有更多的心理上的需要。就是他要借由服装来传递一个信息,当然这个传递的信息肯定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接下来我想再说一点技术进步和人类的野心。这儿有两个织机的照片,左边这个是数控的喷气织机,连飞梭都不需要了,完全是电脑控制的一个织布机。右边是传统的织布机,完全要手工来做的。
数控机器它的好处首先是效率非常高,织布的速度非常非常快。因为这样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人口增长那么快,那么多人需要穿衣服,你的布料生产首先要跟得上。
第二是这样的机器制造的布料,宽度可以达到一米五甚至更宽一些。这样的话,你在裁剪衣服时的可能性会更大,不需要那么多拼接的拼缝。所以我觉得这个是技术进步和人对于某一些方面的挑战的渴望,给人的生活创造了更多的便利。
下面是建筑方面的一个例子,请大家看一下它的窗户的部分。从左到右,第一张照片是在尼泊尔拍的,一个传统的木头和砖砌的建筑。第二张是很有名的柯布西耶做的萨伏伊别墅。第三张是赫尔佐格他们在纽约做的高层公寓。
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中间的一个递进,就是窗户会变得越来越大:从原来非常小的一个窗户,到一个很长的很开阔的窗户,甚至到落地的窗户。所以这个是人通过自己的技术发明改造,超过了过去只用双手能够达到的一个尺度。
像尼泊尔这种砖砌结构,如果窗户跨度过大的,上面那个木的横梁就会被压断,因为它没有办法承重那么多。到了萨伏伊别墅,它有钢的话承重就会更好,所以窗户可以开得跨度更高。到了纽约高层公寓,今天的建造技术和材料就更好了,这个就不用说了。
这两张照片,一个是迪拜的高塔,现在是世界第一高塔。第二个是英国设计师Craig Green有一季的产品。它们至少外观上看起来有相似的地方,一个是高,一个是要扩展人的面积。一个是在地平线上显得更突出,一个是在人群当中显得更突出。
我觉得人在做这个事情时,好的一面是人总是通过挑战和实现有难度的,或者是非比寻常的一些事情,来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表彰自己存在的一个荣耀,我觉得这是正向的。当然也有一些负面的东西,就是像这样很高的高塔,以及人的一些造型夸张的服装,应该说是人自身的身体和意志的延伸。
比方说一个城市为什么会选择建地标性的高塔?当然是像一个宣言式的来标识这个城市的标志物,让更多人很容易通过一个简单外形的建筑来记住这个城市。当然有好有不好,肯定每个人对此有不同的评价。
我自己认为这个可能是过于简单了。你可以发现,在建超高层建筑的地方,一是发展中的国家——在历史上也是;一是那个地方其实没有太多的可以拿来输出的东西。只有这样的地方才会做这样的事情。迪拜当然也是了。
这个可能就像十年前的马来西亚一样。马来西亚盛产石油,但除了石油之外好像没有更多的可以被人耳熟能详的东西。马来西亚的总理说那我们就建一个双塔,世界最高的双塔,我们也不缺钱。建了双塔可能一下子这个双塔就会被记住,肖恩·康纳利也在这个双塔上拍了电影,让很多人知道吉隆坡或者说马来西亚这个国家。
我自己认为这是用一个很廉价的方法来获取知名度和关注。
当然可悲的是,几年后有更高的塔建起来。所以通过这种高塔的竞赛,你可以看出来人的野心,以及在我看来是一个比较低浅的竞争的方法。——因为你没有能力,或者说你没有那个耐心从别的方面来输出东西,才靠建高塔来让世界关注你。包括台湾的101高塔也是一个目的。因为台湾被边缘化,除了电影没有更多的可以被人关注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过于简单的方法。因为那个塔,只要有钱有技术,你都可以建,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
我觉得在服装上也是一样的。比方说做一个非常出奇的外形,以及没有理由地夸大一个服装,还有在服装上使用非常激进的但其实完全是噱头的口号,也是一些比较廉价的获取关注的方法。
这其中的原因,有人自身潜在的基因里头的原因,同时因为传播方式的改变,导致人们非常想在屏幕当中被看见、被识别,所以采用这些过激的方法,甚至有时候表现得太用力过猛。
而另外一个我觉得不好的地方,因为大家这种愿望,使原本就是以视觉化作为出发点的服装设计变得更加视觉化。就是大家更注重图案在服装上面的应用,因为这更容易,比裁剪要容易得多。所以这导致最近几年裁剪方面的水平在下降,同时缝纫的水平和质量也在下降。
大家都是在十来厘米的小手机屏幕上看一件衣服,你是看不见所谓的那种裁剪细节的和缝制细节的。包括网购,你只有拿到衣服的时候才能看到衣服的质量。所以这种原因导致了这两个方面的品质在下降,我觉得这是不好的地方。
很多时候,设计师和穿着者实际上是把衣服作为一个表达自己愿望的载体。既然把衣服作为一个载体来使用的话,其实我们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设计师和穿着者到底用服装来干什么?想说什么?
其实每个穿着者都是用自己的穿着行为,有意识或者完全无意识地来回答这个问题;设计师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意识地回答这个问题。当然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在这儿就不去说这些了,不过每个人可以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我的讲演结束了,谢谢大家。
吕燕:像我一样
王一扬:时装不装
蒋晟:为佛造像
热门演讲,请点击 阅读原文
微信ID:yixiclub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