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调性、思想和我们匹配的,我们都愿意和他们一起玩。”
“所以在奇点艺术节上,艺术家无需支付主办方任何费用,只需要参与进来,一起办这个party。我们还会和品牌合作,邀请艺术家做联名作品。”
“我们(Walka和先生ETH)会在这种状态里,作为两个独立的人去和朋友交流,大家就能成为我俩各自的朋友。”
2018年9月初,广州海珠区太古仓3号仓外,等待入场参加第二届奇点艺术节的人群排成一条长龙。仓内,有艺术家在墙上即兴创作,有插画师拿着画儿向观众解释自己的创作思路,也有参展的抽闲托了朋友帮看会儿摊,溜达出来看看别人的作品。
在不了解奇点艺术节的外人眼中,这可能只是一个卖稀奇古怪的画的创意市集。但对于来参加奇点艺术节的艺术家和粉丝而言,“奇点是一个大party”。“原创”、“地下”、“多元”、“好玩”……当你问及到场者对奇点艺术节的印象时,这些词会频繁地从他们口中蹦出。
打开奇点艺术节官方纪录片《自然而然》,你可以看到许多参展者兴奋地分享自己的感受:“其他的展览是人和画的相遇,但这个展览是人和人的相遇”、“好玩的都来了,而且它可以召集到一些不仅是广州、还有上海、香港一些好玩的视觉艺术的年轻人过来,非常好”……
这也是Walka期待看到的,“我们想提供一个机会:让一些平常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人、还有那些平常很努力创作自己作品的人,有一个比较大的,像party一样的聚会。”
“无中生有”:从零开始搭建奇点艺术节
Walka现在和她的先生ETH共同经营着“奇点计划”。在筹办“奇点计划”的过程中,Walka从最初的小白,成长为如今能在艺术家和商务伙伴面前独当一面的人。在她看来,自己和“奇点计划”的关系是“自然而然,共同生长”的。
2013年,毕业不久的Walka开始和ETH在广州小红楼打理“大脑热气球”工作室,售卖一些独立艺术家的出版物和作品。但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2015年关闭了工作室。
2017年,受国外艺术节的启发,ETH、Walka和他们的另外两位朋友开始筹备第一届广州奇点艺术节,希望有一个渠道让那些有独立创作能力的年轻人展示自己的作品。
但此前,国内并无类似的操作。于是,他们开始“无中生有”:自掏腰包租场,规定艺术家必须报名参加,筛选出合适的参展艺术家后,为他们免费提供展位。
2018年奇点艺术节现场 ©️奇点计划
靠着之前积攒的人脉和艺术家之间的口口相传,第一届奇点艺术节办成了,而且反响还不错。今年是奇点艺术节举办的第三年,且已拓展至成都、深圳两地。接受采访前,Walka还在为即将开始的成都奇点艺术节忙碌。
“奇点就像一颗我们栽下的种子,我们也没法想象它会种出什么来,”Walka回忆道,
“从一开始我们只是把模式给建立下来,很多细节都没有被细化。其实也没有人去引导我们说应该怎么做,就完全是凭空把这个事情从零开始,慢慢把它搭建出来的。”
“自然而然”:
把奇点艺术节打造成“Party”,和别人合作搞事
每年,奇点艺术节都会公开招募艺术家,并根据递送的作品在几百个报名者中盲选,筛选出近一百人成为参展者;入选参展的,不乏名不见经传者。
Walka向我介绍了他们筛人需同时衡量的五个标准:内容要有系统性、有独立创作的状态和欲望、有独特的表现风格、画作技法、遵守契约精神。
“其中,技法对我们来说是很次要的,因为画画技法厉害的人很多,但我们希望在报名者的作品中看到思考、创作者自己的表达和风格。”Walka解释道,“此外,契约精神很重要的。
因为艺术家来参展不用花钱,所以在奇点艺术节上,艺术家无需支付主办方任何费用,只需要参与进来,一起办这个party。我们还会和品牌合作,邀请艺术家做联名作品。
如果某个参展者无缘无故违反了契约精神,我们就会把他们放入‘灰名单’中,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后续报名。”
对于成功入选参展的艺术家们,为了保证展览质量,“奇点计划”还要求他们在展览期间“必须在现场”,并禁止售卖如手机壳、包包等“小商品”。
提及背后的考量,Walka说:“我们希望那些不了解艺术家作品的人,能通过艺术家的分享讲解让大家更了解艺术家。同时也希望整个展览是大家去看画的场合,艺术家的作品是首要关注对象。而且现在可以卖东西的地方非常多,但能把你的画展示出来的地方非常少,假如能获得这个机会,希望要珍惜。”
2019深圳奇点艺术节现场合照 ©️奇点计划
在奇点艺术节上,你会发现它的构成非常野生、多元,还有一些打破规则的“搭配”。“我觉得奇点像‘海绵’”,Walka笑着对我说,“只要是调性、思想和我们匹配的,我们都愿意和他们一起玩。”
来参展的艺术家们涵盖了不同风格、不同职业状态的人:有此前默默无闻的学生,也有混迹圈子很久的大佬……Walka还看到,有广州美术学院的老师和自己的学生同时成为了参展艺术家,“感觉这个状态挺好的。”
如今,每过一年,参观奇点艺术节的人群都会更多样一些:从最开始的死忠粉,扩展到今天既有美院学生、对艺术感兴趣的年轻父母,也有设计公司和广告公司从业者。Walka很好奇即将到来的成都场,“不知道有没有搞音乐的过来玩?”
在这样的氛围下,
奇点艺术节形成了一种野生、包容、又有生命力的气场,
许多人都非常期待来参加这一年一度的“面基大会”。
“等于说我们开了一场party,然后邀请了完全不是同一个圈子的人过来,但是party的整个氛围让他们觉得很舒服、很开心,然后他们就愿意慢慢地在里面去认识新朋友。”Walka说道,“我们后来发现,很多艺术家后续会有更多的合作和交流,还有各种小群;有些当时认识的人,后来成了好朋友,还有些发展成情侣的!”
“火”和“土”:理性独立的“夫妻档”
Walka喜欢独处,并把自己形容为“忍者”。在工作中,她也有很多崩溃的时刻,但她鲜少在外人面前展露自己工作有多累,也很少生气。有时,看一看动物、或者和朋友聊一聊,吸收他们的“好情绪”,她就能自愈。
如今,在“夫妻档”的工作模式中,她的先生ETH主要负责大方向的把控,比如设定世界观,决定去哪里办展;Walka负责更偏行政类的工作,需要和很多人沟通,比如联系合作品牌与艺术家。Walka调侃,两人“工作时像战友”。
ETH是一个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的人,Walka则是一个非常擅于倾听的人。“我是土、我先生是火,就是烧不起来,”Walka如此形容彼此的关系。
相处了9年的他们,有一个默契:工作时先把夫妻关系放一边,工作结束后再切换回“夫妻模式”。他们经常会因为工作争吵,但工作上的矛盾不会带到私底下的生活中。“比如我们回家后还要研究怎么把工作上的事情做好,中间可能会有一些争吵;但等我们吵完、把事情做完,把电脑盖上,就会回复到正常的夫妻状态了。”
ETH(左)和Walka(右)©️Walka
当Walka因为工作忙得焦头烂额无法做决策时,ETH会出面“快刀斩乱麻”地帮助Walka把事情处理清楚,“在两人关系中,我先生更多时候是个决策者。”
Walka和ETH基本每天晚上都会和一些艺术家吃饭,但在饭局上,他们从来不坐在一起,看起来像是两个单身的人。“这种关系无论是对艺术家,还是对我们来说,都是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