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I范儿
AI领域四大媒体之一。 智能未来,始于Prompt!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昌吉日报  ·  原来昌吉人都在这里“过年”…… ·  昨天  
小小牛财经  ·  收评 ·  2 天前  
IDC咨询  ·  2025 IDC CIO峰会 | ... ·  2 天前  
西藏发布  ·  藏晚最新消息! ·  2 天前  
西藏发布  ·  藏晚最新消息! ·  2 天前  
数据法盟  ·  华为+DeepSeek,来了! ·  4 天前  
数据法盟  ·  华为+DeepSeek,来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AI范儿

用你的活法抵抗算法:读南方周末2025新年献词

AI范儿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24-12-30 12:23

主要观点总结

该文章是南方周末2025年的新年献词,以人工智能为话题展开论述。文章强调了技术在改变世界的同时,思考的终点仍然是'人'本身。文章提到了AI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融入,同时提醒人们关注技术与人的关系,思考人性价值在AI时代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出了人类如何适应与进化以适应技术革新的时代,以及如何定义人性价值等深刻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以AI为话题展开论述

文章中全面讨论了AI技术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融入,同时也强调了技术对人类思考的影响。

关键观点2: 文章提醒人们关注技术与人的关系

文章指出,尽管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但思考的终点仍然是'人'本身,提醒人们关注技术与人的关系。

关键观点3: 文章关注人性价值在AI时代的重要性

文章强调了在这个技术奔涌的时代,最重要的不是追求完美,而是保持真实;不是竞争效率,而是坚守人性。

关键观点4: 文章讨论了人类如何适应和进化以适应技术革新的时代

文章提出了人类需要做系统的变量,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在创造力、共情能力、道德判断等方面持续精进,成为AI时代不可或缺的力量。


正文

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总是一面映照时代的镜子。阅读2025年的这篇献词,第一次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目光: 全篇都在谈论AI,却处处都在思考"人 "。这很有意思。在一个技术狂奔的时代,一份重量级的年度献词选择了这样的视角,本身就传递出深意。它提醒我们,纵然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但所有思考的终点,仍然是"人"本身。

"当无人驾驶的汽车从你身边闪过,当大模型'写好'你的年终总结,当光影魔法'复活'你的亲人,当虚拟'爱人'向你提出分手......"读到献词的开篇,我们恍然大悟:这哪里是在勾勒未来?分明是在描绘我们的日常!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悄然成为生活的底色。就在一年前,AI还只是科技圈的专属话题,我们以为未来遥不可及,转眼间,它已潜入寻常巷陌,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此刻阅读这篇献词,仿佛在读一部正在上演的现实主义作品,而主角,是你,是我,是每一个身处这个时代的普通人。

令人欣慰的是,献词并未沉溺于对AI技术的奇观式描绘,而是迅速将笔锋转向了对"人"的深刻思考。它敏锐地捕捉到了技术狂飙背后的"奥本海默式焦虑",这种忧思潜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 人与工具的二律背反 "成为时代的重要命题:AI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在重塑劳动价值的版图,海量资源推动信息平权却也制造着新的鸿沟,算力和数据加速认知与决策,却也考验着我们对公平正义的坚守。

当下社会弥漫着一种深深的焦虑:AI越来越强大,人类将何去何从?献词给出了富有哲思的追问:"若将一切抉择都交给算法,人的精神与觉醒是否面临荒芜?如果机器可以从事一切工作、治疗一切疾病、抵达一切远方、对抗一切时间,人类作为创造者,登临那造物之巅,看到的究竟是创世纪的朝霞还是终结者的余晖?"

这不仅仅是对技术发展前景的忧虑,更是对人类自身价值的深刻拷问。正如专家所言,AI的快速发展可能会使人类更加注重情感和感受,进入“情感经济”时代。然而,我们也需要警惕长期人机互动中情感交流模式的程式化,避免忽视真实人际关系中的独特情感需求和体验。

例如,AI的陪伴功能可能会使人们习惯于程式化的情感交流,从而影响真实人际关系中的情感表达和互动。我们需要警惕这种趋势,并努力维护真实人际关系中的情感连接。

"有时这世界就像一个庞大的系统,你对人生所有的规划与努力,或许都抵不过时代洪流一次不容分说的安排。"这句话道出了时代的沉重。是的,技术的浪潮裹挟着每个人向前,有时让人喘不过气来。

但献词并未在悲观中沉沦,而是给出了更具力量的宣言:"生而为人,就绝不甘为无角色的NPC。"正是在这看似矛盾的张力中,献词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要做系统的变量,让存在具有意义 。像一粒火星带来一次绽放,像一只蝴蝶扇动一场飓风。"

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智慧。人类从未停止过适应与进化,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是一次重新定义自我的机会。

“要做系统的变量”意味着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在创造力、共情能力、道德判断等方面持续精进,成为AI时代不可或缺的力量。正如专家指出,AI可以取代大量基础性工作,但设计的核心价值——人文性与体验性,以及涉及隐性需求洞察、人性共情等高阶技能,短期内AI难以复制。

同时,我们也需要培养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保持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不断适应变化。AI可以成为我们强大的工具,解决诸多难题,但最终的决策和价值判断仍需人类完成。我们应将AI视为“他者”,保持敬畏和警惕,并积极探索人机协作的可能性。

献词特别提到:"极致的赋能,令一切'在场'都有'离场'之虞。"但恰恰是在这种看似悖论的状态中,我们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不是与机器竞争完美,而是在不完美中寻找独特的价值 。"程序正在得出最精准的结果,可生命不是通往结局的直行线,那其中,应有你百转千回、一咏三叹的人生印记。"

这段话道出了生命的本质: 价值不在于完美无缺,而在于真实的历程。

在这场人与AI的对话中,最令人深思的是关于人性价值的重新定义。献词告诉我们:" 用你的活法定义世界的算法,将你的真实汇成世界的真相,真正点亮黑夜的并不只有太阳,还有内心的火、眼中的光。 "

当AI追求完美和效率时,人类的价值恰恰体现在那些无法被程序化的特质上:在于选择的自由、情感的真实、责任的担当。

"因为你无法计算,所以无可估量;因为你并不完美,反而独一无二。"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悖论:正是人类的不完美,才造就了生命的独特性;正是因为人类的局限,才诞生了突破的可能。

献词最后写道:"这个世界不会因为技术变得简单,复杂才是它的本质,我们也终将在这复杂中找到存在的意义。"

"我们之所以在这颗星球上行走,不是为了成为最快最好的机器,而是要在这浩瀚的星辰大海中找到自己、确认自己、喜欢自己。"这番话既是对AI时代人性价值的再确认,也是对每个个体的温暖告白。它告诉我们,在这个技术奔涌的时代,最重要的不是追求完美,而是保持真实;不是竞争效率,而是坚守人性。

在2025年的门槛前,这篇献词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也提供了思考的维度。或许,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给出完美的答案,而在于保持持续的探索与反思。因为最终,决定未来的不是技术的高度,因为最终,决定未来的不是技术的高度,而是我们如何用真实和人性,定义这个时代。

© AI范儿

要进“ 交流群 ”,请关注公众号获取进群方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小小牛财经  ·  收评
2 天前
西藏发布  ·  藏晚最新消息!
2 天前
西藏发布  ·  藏晚最新消息!
2 天前
数据法盟  ·  华为+DeepSeek,来了!
4 天前
数据法盟  ·  华为+DeepSeek,来了!
4 天前
美国高中留学  ·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