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生大学
学习学习再学习,七年就是一辈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新生大学

我这么拼,还不是为了60岁以后还能ZUO

新生大学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4-08 08:1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阅读时间
4 分钟



中午正吃饭,电视里播着 “银发飘飘” 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为了医改法案正在舌战群儒。

特兄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气场逼人……

有个同事好奇问了句:“这哥们多大岁数啊?”(注意,用的是哥们,不是老头、老家伙之类的词语。)

手机一查,71 岁!这一下炸开了锅。

大家开始纷纷感慨:“天呐!这哪像 70 多岁的人?”

正好同时段播放的还有我们习大大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新闻。

大家顺便一查,习大大已经 63 岁,普京也 65 岁。

然后整个午餐,大家都在讨论身边六十岁左右老人的状态。

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 天壤之别

同样是 60 岁,为什么会差别这么大?

从人的生理结构上来讲,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说,按照正常衰老规律,60岁的人精神状态、生理状态应该是差不多的,可是事实上呢?


特朗普 71 岁 “高龄” 还掌管着这个星球上最牛气的 “世界警察”;


普京 65 岁 “高龄”,还带着战斗民族和老美互怼;


习大大 63 岁 “高龄”,还在率领全国人民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而身边步入 “花甲之年” 的老人,工作退休后大都进入了 “养老” 模式。不断重复 “单循环” 内容:看电视、遛弯、打麻将、带孩子、关注养生……

这是个有趣的对比现象。我又特意查了查:


比尔·盖茨 62 岁
沃伦·巴菲特 86 岁
李嘉诚 89 岁
……


60 到 80 岁,甚至 90 岁,还在抒写人生传奇的 “老人” 大有人在。

由此可见,60 岁,对现代人而言,从精神和生理上,都远没有达到真的需要 “养老” 的地步。

这里实际上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宝藏, 那就是每个人都能 “延年益寿” 啊!




我们希望更长寿,肯定是希望 “长寿” 的那部分很快乐,能够经历更多未经历之事,有更多的人生体验,而肯定不仅仅是时间的延长。


如果 “长寿” 的每一天都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甚至痛苦、抑郁、孤独、无聊,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和石头有什么区别?

但要怎样才能获得这个 “宝藏” 呢?

巴菲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我 83 岁了还要工作?因为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因为有那么多人为我喝彩。” 他形容每天早晨去工作时的心情,如同 “跳着踢踏舞去工作” 一样。

有句名言: 我们不能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把握生命的宽度。

最好的保养品,不是灵丹妙药,而是持续学习和工作。

科学家曾做过研究, 所谓 “幸福感”,实际上取决于你与这个世界的联系程度。

换句话说,这个世界有多需要你。越离不开你,你的幸福感就更强,反之越弱。

而我们和世界建立联系的基本方式,就是通过工作为他人提供价值。

世界是否真的需要你,60 岁是块试金石。

60 岁前,还没退休,好歹有份工作,要尽到自己服务社会的责任,在工作中,总会被需要。

可是到了 60 岁的退休年龄,不必再尽这份责任时,突然间,你从法律意义上,变成了一个 “不必再被需要之人”。


你卸去了职位、退下了位置、淡出了视线,而你实际上是否仍然真的 “被需要”,此时就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过去 60 年的积累。

前阵子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则老人投资被骗的新闻,骗子许诺高额利息,结果把许多老人一生的养老钱骗得血本无归。


在最后采访这些受骗老人时,有个被骗的原因引起了我的注意:许多老人表示,之所以冒险参加这些 “投资”,也是不服老,想证明自己老了还能挣钱,甚至想着挣了钱在孩子面前炫耀一番。

人呐,都不想变成无用之人。 哪怕穷,也不能无用,不被任何一个人需要。



我真的好怕将来老了,每天醒来没有任何人需要我,仿佛世界把自己遗忘。我也不知道要干嘛,要么看一天电视,要么出门瞎遛弯,和每个认识的人打招呼唠嗑?或者在小区路边看人下象棋一看就是半天光景?

不不不……

我现在如此努力,就是希望自己 60 岁以后,还能幸福快乐地被世界所需要,我还可以探索未知,认识更多的人,去更多的地方,为大家提供有价值的思想和作品,还能被人喜欢、惦记和尊重。

而这一切,我很清楚地知道,都需要我从现在的每一刻起,都努力去拼。

拼,也讲究个策略。

变老的优势是什么? 那就是时间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相对来讲越是知识型职业,老的优势和价值反而越来越大,比如作家、画家、科学家、书法家、医生、老师等等。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如果你从事的工作本身就是知识型工作,恰恰又是你喜欢的,那么就认真去做好,你的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拉长越来越大,最终让你在 60 岁自然而然成长为泰山北斗。


比如,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之一,87 岁高龄的 “两弹一星” 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再比如,中国著名导演,66 岁的张艺谋。

如果你从事的工作偏体力,知识壁垒又不高,或者越老不利因素越多,比如销售、运动员、程序员(程序员真的很需要体力的)等等。


那么,建议你尽快培养自己的多维度竞争力,选择一到两个你热爱的知识沉淀型领域发力,将它们结合起来,打造出自己持续的影响力。


比如你可以培养写作能力,然后把自己的专业素养,通过写作凝固下来,传播得更远,影响更多人。

除了以上我提到的之外,还有很多技能值得越早开始培养越好,比如理财、演讲、外语等等。另外一些服务型能力,也是会被持续需要的,比如律师、营养师等等。

当然,还有个上上之选,如果条件合适,创业吧少年!一旦创业成功,并且一不小心到 60 岁还基业长青。


我想到那时候,你定个 “小目标”,都会让世人惊叹不已。



作者简介:


队长,新生大学作者、读者、践行者。新生大学号:GJBC66。曾在《新生大学》刊发 《父母受骗,我的责任是什么?》 《在跑步这件事上,你是不是又半途而废了?》 《大咖区别于吃瓜群众的重要标签:“变现能力”》 《像孟母三迁一样重建你的微信社交圈》


校订:吴巍、姚色丰

图源: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一句话,一张图



新生大学精选文章,建议你也读一读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应文章)



戳原文,了解新生大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