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木文摘
清华学子创办,新媒体第一文摘,中国人的心灵读本,每日精选好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澎湃新闻评论  ·  夜读丨灵魂深处有个家 ·  20 小时前  
澎湃新闻评论  ·  夜读丨灵魂深处有个家 ·  20 小时前  
深夜书屋  ·  一路繁花的庆奶,被75岁的她狠狠圈粉! ·  昨天  
每天60秒知天下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  2 天前  
青年文摘  ·  今年的压岁钱,你打算怎么花? ·  3 天前  
洞见  ·  乙巳年:活着的顺序,不要搞反了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水木文摘

每天静读一本书

水木文摘  · 公众号  · 美文  · 2019-08-18 22:30

正文

查看图书解读稿全文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点击“每日读书”菜单


水木君说:

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是《分开旅行》。



《分开旅行》

作者:陶立夏


点击下方音频,放下手机

听水木君为你解读这本书

点击音频,边听边读



无论是新闻里,还是日常八卦闲聊中,我们常会听闻谁与谁在一起了,谁和谁又分了。这仿佛在告诉我们,世上的情事是最难把握的。


那么,当一段感情结束,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呢?


今年七月底,马伊琍和文章离婚,多年的婚姻就此结束。官宣的当天,马伊琍在微博里说:“你我深爱过,努力过,彼此成就过。此情有憾,然无对错、往后,各生欢喜。


或许每个女人应对这样的离别,都有自己的方式,有的像马伊琍一样冷静自持,有尊严的离开;有的纠缠不清,企图来个鱼死网破;也有的心怀仇恨,伺机报复。



可见,与爱告别的态度,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理性、智慧与勇气。


今天我们要读的《分开旅行》,是作者陶立夏与恋人分手后,选择十三场旅行,来与过去的自己说再见时所写。


她一个人先后去过意大利、伦敦等多个国家,并用细腻而优美的文字,将自己一路的所见所闻,以及心路体悟记录下来。用每一场遇见醒悟内心,最终完成与过去感情的告别。


正如她在书中所写的:“原来走这么远,我不是要寻找你,而是要寻找自己。


让我们一同走进本书,通过作者的视觉和内心感受,去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份心绪与感悟。



葆有独立,才能维护自尊


当我们谈“爱”的时候,总离不开“独立”二字。比如诗人舒婷就用她的诗歌曾表达过爱需要保持独立的姿态——不做那攀附的凌霄花,而做一株木棉和对方站在一起。


就算哪天失去了对方,也能以一棵树的自立继续开花,而不必像凌霄花一样落得狼狈不堪。


在本书中,作者陶立夏用自己的爱情故事,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独立。


陶立夏和男友M相识于伦敦,当时陶立夏在一所艺术大学学习服装设计,而M在另一学校学习建筑。


两人在一起七年。


后来,男友M移情别恋,M的新女友独自找上门来,以房子未来女主人的身份,趾高气扬地宣示着对房子的所有权和支配权,表示与M结婚后会把陶立夏住着的这套房子租出去。


在她看来,房子是属于M的,即使写了陶立夏的名字也没有关系,反正是M出的钱,如果陶立夏硬要霸占着房子,那就法庭上见。


此时,陶立夏笑而不怒,底气十足地告诉她,房是自己出的钱,与M无关,并表示不是每个人,都靠M吃饭。这位带着挑衅前来炫耀的女人,只能灰溜溜地走开了。



一个女人遭遇情变或婚变并不可怕,失去了最后的尊严和独自生活的能力才是最糟糕的,而陶立夏用自己的独立挽回了属于自己的体面。


其实,我们从书里也可以看到,陶立夏去意大利旅游中,结识过一位同样是女设计师的法布丽兹亚。


无论是恋爱里,还是婚姻中,优秀而独立的法布丽兹亚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艺术家梦想。在经历了一段五年感情的破碎后,法布丽兹挺过了悲痛的折磨,和妹妹共同经营一家酒店,并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室内设计工作室。


法布丽兹亚对陶立夏说:“你瞧,我还是回到了酒店业。恋爱、分手。结婚、离婚。大概人都是在向着自己的命运亦步亦趋,因为它存在于你的血液之中。


所谓的命运,我想,不过是一个人内在的一种原始渴望和真实自我,当你发现并遵从它时,它会带着你到达心之所往之处,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而你所有的经历,无论欢乐与伤痛,都只为成全一个完整的自己。


正如美国作家梭罗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决定了他的命运,预示了他的归宿。



接受变化,对失去说“是”


赫尔辛基,是北欧的一个小城,陶立夏去往那里,只为看一看这个城市的中央火车站。


第一次听说这个地方,是在她与M刚认识的那一年,两人一起去听建筑系的公开课。课上老师提到了赫尔辛基中央火车,同时提到设计它的著名建筑师埃利尔·沙里宁,他是建筑师心中的偶像,也是M的仰慕对象。


从那以后,陶立夏一直梦想着,要与M一起,从这个中央火车站出发,到北极看极光。


现在,当她一个人置身于这个车站候车厅时,尽管心中对M想念地无以复加,然而,另一种落寞和凄怆油然而生,冲撞着思念,使她清醒认识到:现在,他们已经不在一起了。


想与喜欢的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是一种内在渴望,也是一种多年习惯。


陶立夏在新加坡逗留时,她坐在面朝大海的书桌前给M写信,尽管写满了三页纸,最后却并没有寄出。


此刻,她领悟到,一些原本想说给他听的话,还是留在心底会更好,那些习惯什么都倾诉给对方听的日子,早已不存在了。



其实,内心清楚一个人已离开很容易,但是要接受这个事实,却是很难的。克制内心的冲动和欲念需要勇气,改变爱的习惯更需要毅力,这是一个持续努力的过程。


我们在爱情里,太爱执着于长久,太想守住一个人一辈子,然而,就像书里所写的,这个世界最难的事莫过于在多变的世界里维持不变的关系。成年人的世界没有永恒。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求不变,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不改变”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哲学家尼采早就告诉过我们:如果你时刻都在不断地成长,在生活中改变着自己,那些曾珍视的东西,也会让你继续珍视,而不是厌倦它。


很多时候,我们似乎并不十分了解自己,一如张小娴所说的那样:有时候,你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爱一个人,你只是无法接受他不爱你。


可见,只有承认一段关系的结束,对某一样失去说“是”,学着去接受一切变化,并尝试去作出改变,才能开启一段新生活,打开一扇心窗,让阳光照射进来。



走出来,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从悉尼到墨尔本这段海上旅程,陶立夏所乘坐的 “海洋迎风号”给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算得上是一艘豪华邮轮,一共有十一层甲板,设有九百九十九间客房,配备的娱乐设施相当齐全,比如第六层的歌舞厅、剧院、商城,第九层的露天泳池等。


可这些都不算什么,真正触碰到陶立夏内心的是这邮轮的座右铭——Get out there,意思是走出去。船上的所有用品如毛巾、房卡等,都有这句话,很难让人不注意。


这句话,还体现在一个人身上,他是邮轮上的摄影师麦特。


麦特是一个从小就从事娱乐业的英格兰人,常年漂泊于海上。对他来说,与现实世界保持一段距离,是他所喜欢的生活方式。


轮船于他而言的意义就是,让他能够“往后靠靠,看世界经过”,一如一个人应该多走出去,走到一些别的地方,让生活慢下来,看更多有趣的风景。



麦特带着陶立夏参观船上所有的娱乐设施,舞池里那些正兴高采烈学着跳舞的白发老人,让陶立夏感受到了热情、欢乐和活力。


此时,麦特邀请她跳一支舞,并用鼓励而真诚的语气对她说:“来,笑一个吧。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是啊,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恐怕就没有机会了。人生的快乐从来都是一种选择,它不只是来自于爱情。在我们的一生里,除了谈情说爱外,还有别的一些风景值得我们去期待、欣赏和珍惜。


就像陶立夏在意大利,面对那片深蓝色的卡布里海,心中升起一股想要纵身跳下去的冲动时,她就告诉自己绝不能这么做,因为还有许多的风景自己没有看。


诚然,爱一个人和放弃一个人很难,甚至放弃会更难。正如书中所说的:最难的是真正离开一个人。当你离开一个人,她并不会瞬间消失在街角,她是慢慢在你生命中消失的,就像渐渐干涸的水渍。


可见,时间才是最好的疗愈,我们需要的是等待。当记忆退色,淡去了原本浓重的色彩,到那时,无所谓忘记,也无所谓原谅,你会发现你内心不知在何时早已释怀。


当你觉知放下的那一刻,即是自由,这是生命给你的最好馈赠。


若是发现自己很久没笑了,不如像陶立夏的朋友问她那样问问自己:“这么年轻,为什么不快乐?没看见吗?这个世界都是你的?


要知道,你的世界,永远在那里等着你,也只有你自己才能找得到。如果你勇敢“走出去”,你将会与你的世界握手言和。



真正的生活,需要灵魂的参与


陶立夏从米兰飞往罗马的途中,认识了一位在罗马长期从事葡萄酒业的生意人。飞机着陆后的第二天,这个热情好客的男人为尽地主之谊,邀请陶立夏一起去看海。


在众人眼里,出身富豪之家的他,生活富裕,人生风光,着实让人心生羡慕。


然而,当他谈及自己的生活时,却语带悲凉:“好像这大半辈子,从没有过真正的生活。


原来,他从小就只能按照家长的意愿生活,不得不放弃艺术理想学商科;为了与另一家族联姻,不得不娶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女人;常年忙于料理生意,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个人时间。


得知陶立夏要往南而行后,他让陶立夏代他好好享受南意大利的海与阳光,因为在他看来,“大海与阳光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存在。


或许,大海与阳光,代表着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诗和远方,那是灵魂之渴望。



曾经有一位瑞典医生,放弃了国内作为宫廷御医的尊贵身份和优渥待遇,来到意大利卡布里海,住进了海边一处建在悬崖上的修道院,过着一个平凡人的自由生活。


他平日里免费救治穷人,收养流浪动物,这一待就是十四年,直到自己生了眼疾,受不了这明晃晃的阳光,才回到瑞典。


他曾说:“灵魂比身体需要更多的空间。


或许,没有灵魂参与的生活,是贫瘠而乏味的,就像走过、看过的风景,不流淌过心灵深处,便不会留下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


后来,陶立夏去了内蒙古的戈壁荒漠,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大草原、拉穆古镇,感受到了世界的辽阔与旷远,人世的复杂与人的渺小,碰见了以海鲜和驴为生的拉穆人,在自己的宗教信仰的指引下,所过的自给自足的简单、安宁的生活。


这一切都无不在告诉陶立夏:“在时间的河上,人的一生何其短暂。我们索取得那么多,而真正需要的,又是这么少。


或许,一切外在的束缚,只不过是我们内心对自身的一种强加。当我们渴求越多,越容易迷失在自己的欲望里。只有当我们把活动限定在自身财力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时,我们才能感觉到真正的踏实、满足与安定。



活在当下,自在快乐


游览日本奈良慈光院时,陶立夏有幸被寺庙里的一位住持邀请进去喝茶。我们都知道,日本的茶艺是非常讲究的。


然而,当陶立夏问及怎样的坐姿才是喝茶的正确姿势时,住持的回答是:“没所谓,你觉得自在就好,休息下,看看风景吧。


在随后的泡茶过程中,这位住持自有一种沉稳和气韵,这份恬静和自在把世界的一切喧嚣都挡在了外面。


喝茶就如同品人生滋味,茶要慢饮,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就像陶立夏在书中所说:茶的滋味只有品茶的人知道,人本身的修行也只有自己内心知晓。


茶只能保持片刻的新鲜,人的一生“死生事大,无常迅速”,所以要珍惜片刻当下。


然而,对于当下,我们常常抱怨多过满意,吐槽多过赞誉,我们很难感到满足。有时,不妨通过对比,获得一种优越感和幸福感。



陶立夏在日本丰桥镇的一所资料馆里,看到了江户时代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


当时此地居民以50户为一个单位,有事必须向官府报告。如果需要出行,必须先向官府申请,获得一种文书后才可以。这文书上面有一条明文规定,说的是,若在旅行途中遭遇不测,由当地官府掩埋。


这一对比,不是应该庆幸自己活在这个时代吗?再一细想,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旅行呢?


李白写过一句诗:“天地者万物之逆旅。”而梁实秋也曾说过,“人生本来如寄”,我们终究不过是世间的一个过客而已。


既然“人生是一期一会的事”,一如日本的樱花一样,一年一开,而每一次都是新鲜、夺目、充满活力的,像极了我们生活过的每一刻,每一天,每一个阶段。


那么,就让我们学着去享受当下,以自己觉得自在、舒服的方式。不沉溺于过去,不忧患于将来,这或许是对生命最好的应答,也是爱自己的最佳方式。


也让我们像海子所写的那样: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