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在库尔斯克打了一场漂亮的偷袭战,在众目睽睽之下,俄军被打了一个冷不防。但是俄军反击打得很磨叽,这有两个原因:1、俄军没办法不磨叽,2、俄军不怕磨叽。
俄军没办法不磨叽的原因不复杂。直到8月6日乌军越过边境、攻入库尔斯克地区之前,俄罗斯最高军政当局根本不认为乌军有反攻库尔斯克的可能性。因此这一地区的俄军处于一个“三缺乏”的状态:缺乏战场建设,缺乏战争准备,缺乏战斗兵力。
乌克兰战争打了两年半了。在战争初期,部分俄军就从这里出击,攻入乌克兰,当然后来在“基辅大溃退”中撤回俄罗斯境内。之后在2022年夏秋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乌军也是掩杀到边境才戛然而止。今天,哈尔科夫反击战结束快两年后,库尔斯克边境的俄军依然处在“三缺乏”状态,这是不可原谅的。而现在乌军从这里反向攻入俄罗斯,实属“礼尚往来”。
可以说,俄军毫无防备是政治误判导致的军事错误,就和卫国战争初期西线红军面对闪击过来的德军毫无防备一样,锅不能完全由前线指挥官来背。
俄罗斯库尔斯克州,被摧毁的俄罗斯军用车辆停在郊区。
视觉中国
现在,库尔斯克俄军在不利态势下行动迟缓,实属无奈。战备状态高、机动能力强的增援部队并未大批向这里汇聚,义务兵为主的二线部队在指挥、训练、装备、甚至部分地区兵力上都处于劣势,面对乌军精锐,只能见招拆招,磨叽在所难免。
但俄军也不怕在库尔斯克打得磨叽,这里的原因就复杂了。库尔斯克乌军的战役目的不明。在军事上,我认为乌军战役目的可分三个方面:
1,掌握战争主动权;
2,迫使顿巴斯俄军回援;
3,消灭俄军有生力量。
从乌克兰战争一开始,乌军一直被动应战。必须说,在2022年2月24日的乌军和2024年8月6日的库尔斯克俄军一样准备不足,没有想到对方胆敢主动越境进攻。但乌军的政治误判导致的军事错误很快得到了补偿,在基辅迫使俄军知难而退,在顿巴斯迫使俄军不断硬啃。
只不过,两年半以来,乌军除了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有过短暂掌握主动权的时机,战场选择的主动权基本上一直在俄军手里,俄军可以选择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进行战斗,乌军始终在被动应战,这对兵力、态势上处于劣势的乌军尤其不利。
在顿巴斯的绞杀战中,俄军充分发挥了火力优势,有条不紊地碾碎乌军防御。在巴赫穆特和阿瓦迪夫卡之后,乌军多处战线告急。未来,红军村-斯拉维扬斯克-伊久姆一线要是再失守,乌克兰东部乌军防线可能发生根本性崩溃。
虽然说俄军在乌克兰战争初期曾经占领过伊久姆一线,随后在乌军22年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丢失了,但俄军这次可能的占领将不是“踩进同一条河”。
上一次俄军是经过艰苦战斗才攻下伊久姆的,那时顿巴斯乌军实力保存完好,基辅乌军“击溃”俄军进攻和西方强力支持更是使得乌军士气高昂,俄军反而因为“基辅大溃退”而军心受挫的同时,由于兵力不足并不能将占领战略要地转化为进一步的态势优势。
现在,乌军在两年半的血战中元气大伤。兵力资源枯竭,西方援助的力度和可持续性也开始滑坡,乌克兰军心民心处于开战以来的最低点,俄军“重回故地”有可能是乌克兰不可承受之重。
在乌克兰的设想中,库尔斯克奇袭不仅会使得乌克兰军心民心大振,也在理论上使得乌军在未来的战斗中掌握主动权。也就是说,乌军有可能决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动果断行动,俄军只能被动应战。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调动俄军,迫使俄军从顿巴斯前线调兵,回防库尔斯克,降低顿巴斯乌军的压力,稳定战线和军心。
但这似乎没有奏效。顿巴斯俄军非但没有回防,还在加强对红军村方面的进攻,库尔斯克乌军反而有被迫转入防御的势头。同时,库尔斯克地区内若干重要桥梁已经被精确打击武器摧毁,这样隔离战场的措施既有孤立俄军守军、阻止俄军反击的作用,但也不利于乌军继续深入、扩大战果。
这就牵涉到两个问题:乌军对战果的定义是地还是人?战争中最重要的战果是地还是人?
到目前为止,乌军已经在库尔斯克占领略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突出部,这是可观的一块土地,但乌军并没有大量歼灭俄军有生力量。俄军仅有少量的边防军被击溃、被抓获了一些俘虏,但都不足以伤筋动骨。
俄罗斯依然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即使只算乌拉尔以西的欧洲部分,依然幅员广大。要击败俄罗斯,只是占领一些土地是不够的,俄罗斯也损失得起,需要决定性地歼灭俄军有生力量。
不管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都曾占领过大片俄罗斯/苏联的土地,甚至歼灭了相当多的俄军/苏军有生力量,但都没有达到让俄罗斯/苏联崩溃的临界数量。宽广的回旋空间和雄厚的血条最终让俄罗斯/苏联恢复过来,反向碾压入侵的强敌。
现在也一样,乌军只有大量歼灭俄军有生力量,才能决定性地改变战争。但库尔斯克乌军正确选择了俄军防御薄弱的环节,但未能大量歼灭俄军有生力量。事实上,俄军防御薄弱环节也意味着这里不存在大量俄军有生力量可供歼灭。只有以库尔斯克为突破口,果断实行深远穿插,大胆包围,才可能实质性地歼灭俄军有生力量。
这里最经典的战例对比来自1973年十月战争的埃军和以军,这两支部队在战争中都曾突破了对面的防线,但双方结局完全不同,根本区别就在于突破后是否能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
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埃军成功地突破苏伊士运河上的“巴列夫防线”,以军西奈师在分兵防守中被击溃。当埃军大部队登上运河东岸的时候,西奈半岛大门敞开。这时的埃军有条件长驱直入,不说直捣特拉维夫,在西奈沙漠里进一步大打机动战,迅速逼近加沙和内盖夫沙漠,寻机歼灭以军有生力量还是有可能的。
但埃军既怕以军空中优势,又对坦克战没有信心,所以一过运河,立刻转入就地防御,意图用夺回的桥头堡作为未来谈判、政治解决的筹码。诚然,整个西奈半岛确实在后来通过谈判和政治解决归还了埃及,但这与埃军桥头堡没关系。
在战争后期,以军开始反向突破埃军防线。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包围并歼灭运河东岸埃军,因为这里有埃军最精锐的有生力量。在歼灭这些埃军后,以军就可以威胁开罗,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在沙漠里通过机动战彻底歼灭残余的埃军有生力量。所以当以军反向渡河成功后,运河南段东岸的埃军第三军团就被包围,陷入绝境。而运河北段的埃军第二军团如果不赶紧撤回运河西岸的话,被包围也只是时间问题。如果不是联合国的强制停火决议,渡河埃军魂断桥头堡已经板上钉钉了。
十月战争说明了一个问题:夺取土地但回避歼灭有生力量的突破最终可能让自己在战争中夺取的土地都保不住,只有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才能可靠地赢得胜利。
库尔斯克乌军的错误正在于夺取土地而回避歼灭俄军有生力量。确实,丢失这点土地让俄罗斯很丢面子,但它不伤筋骨。有人说,18万居民背井离乡是大事情,但相比于顿巴斯战事导致的难民数量,这也不是多大的事。几十、上百被俘俄军更是如此,卫国战争初期被俘的苏军还少吗?斯大林的儿子都被俘了,照样不影响红军最后打进柏林。
在乌军突入库尔斯克之后,俄罗斯恼羞但不成怒,还是将其定性为“恐怖事件”,而不是外敌入侵。必须说,这可能有俄罗斯将攻入乌克兰定性为“特殊军事行动”有关,否则太难自圆其说了。但俄罗斯也确实没有过激反应,立刻全国总动员什么的。原因就在于认定库尔斯克乌军翻不出太大的浪花。
低估乌军越境攻击可能是俄军的错误,但认定库尔斯克乌军翻不出大浪花不是大错。俄军不怕失地,怕失人。但库尔斯克乌军缺乏足够的兵力和后勤支援,不可能形成深远突破,包围顿巴斯俄军,造成十月战争中以军渡河那样的战果。
诚然,库尔斯克乌军是精锐,也高度机械化,但兵力规模只在1万人级。在库尔斯克大草原上只有风吹草低才能见到牛羊,一万人还要深入顿河下游和罗斯托夫,那就直接成了大海里的水分子了。而在苏梅600公里外的莫斯科,虽然也不算多远,但更是远超过库尔斯克乌军的兵力所及。
如果乌军有意进一步突破,那就需要大大增加兵力和重装备。比照战争初期的俄军和战场范围,派出20万部队只是门槛级,50万才有点意思。但凡乌军要是还有那么多的后备兵力,战争早打成另外一个样子了。
乌军的兵力困境在各种反攻中不是特例。反攻至少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防线正面打退敌人进攻后的反向进攻和追击,第二种是绕开敌人进攻锋芒的迂回进攻和纵深突破,而库尔斯克反攻属于后一种。
问题是,绕开敌人进攻锋芒一般只会在正面防御压力已经很大的时候发生。这时候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后备兵力充足的时候,将防线上的精锐部队抽调出来,用于反攻,防线本身用后备兵力填补。另一种情况更糟,就要用少量兵力固守防线,才能抽出反攻兵力了。
1973年以军在渡河反攻的时候,以色列高层也是决定从运河防线上调下精锐的沙龙师和阿丹师,但这时更多的预备役师已经开上来了,实现了在运河前线阵地换防,并无防御空隙。随后,沙龙师和阿丹师成功渡河,阿丹师向南方苏伊士城进攻,沙龙师在向北方伊斯梅尔伺机发展,并掩护阿丹师的侧翼。
阿丹师进一步前出后,阿丹的副师长卡尔曼被调出,独立指挥新组建师担任侧翼掩护任务。同时,更多的预备役师也渡河跟进,巩固和扩大后方和侧翼阵地。总之,以军渡河不是轻装狂飙,而是一马当先、万马跟进。
库尔斯克乌军则不同。进攻部队是乌军现存精锐中不多的机动兵力,大量增援不能期望。而在顿巴斯正面,乌军的防御压力已经很大,不可能抽掉。乌军统帅部后备兵力枯竭,无力增援,所以库尔斯克乌军注定打不成大纵深突破战。这是俄军不怕磨叽的最大原因。
在这个局面下,“斯崔克”轮步战甚至“豹1”坦克可以四处流窜作乱,但遇到利用村落、树丛隐蔽袭击的俄军反坦克导弹小组就一点没脾气了,这和战争初期打俄军埋伏的乌军实现了角色互换。
但库尔斯克乌军现在要转入固守都不容易。库尔斯克处于东欧平原之上,苏贾只是小城市,难成坚固据点。而且乌军在这里不可能得到任何亲乌民众支援。面对俄军攻势,光用装甲推土机挖几条战壕是不够的,如果要将少量村落和城镇堡垒化则需要时间和建材。
此外,与很多人设想不同,反坦克“龙牙”铺设也不那么简单。这些东西必须非常沉重、坚固,否则带推土铲的坦克就可以轻易推开了。“龙牙”制造也需要时间、材料,要运往前线更需要时间和运力。俄军有扎波罗热的经验,不会坐视乌军按部就班地把这些笨重的东西大量运到库尔斯克前线。
在早前,俄军也在赫尔松-扎波罗热前线也转入过防守,但情况完全不一样。当时俄罗斯的目的就是守住乌东四州的土地,并利用乌克兰寸土必争的心理,吸引乌军反复进攻,在坚固的静止防御中消耗乌军有生力量,间接达到歼灭乌军有生力量目的。
同时从宏观看,俄罗斯在扎波罗热与顿巴斯的部署形成犄角之势,部队可以互相支援。而乌军攻入库尔斯克形成的是一个单纯的突出部,对单一部队需要防御的方向更多,不仅有正面防线,还有侧翼防线,防御压力更大。
在理论上,乌军也能重演在坚固的静止防御中杀伤俄军有生力量,但我们并不能以“扎波罗热俄军行”为理由,就说“库尔斯克乌军也行”。
俄军反攻磨叽,但迟来不是不来。对俄军反攻会到来这一点谁都不会心存幻想。但是这次库尔斯克战线,俄军来的还是义务兵部队为主的二线部队,而不是顿巴斯前线的一线精锐兵力。这并不是说,俄军不行了。
只要给点时间,俄军义务兵部队的指挥、训练、装备和兵力都会跟上来。在卫国战争初期,很多训练有素的苏联红军部队在第一波战斗中就损失了,但新组建部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两三年里迅速成长为使得德军闻风丧胆的劲旅。在库尔斯克战线,二线俄军恰好有时间成长,这库尔斯克突出部则是绞杀乌军有生力量的好机会。
虽然传统上兵贵神速,但乌克兰战争本来就性质特殊,俄军在度过最初陡峭的学习曲线后,已经在军事和经济上转入可持续战争的亦平亦战的轨道。在可预见的将来,即使战争今天结束,欧美之门依然紧闭,外贸依然只能与全球南方进行。所以从经济角度来看,战争结束否对俄罗斯经济内外循环不会有太大变,再耗个两三年问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