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农庄园
中国三农问题研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文明内蒙古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发生3.1级地震 ·  4 小时前  
草原云 北方新报  ·  内蒙古满洲里市发生地震 ·  4 小时前  
江西发改  ·  49条务实举措进一步降低我省物流成本 ·  18 小时前  
都市现场  ·  2月底截止!江西居民抓紧办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农庄园

为什么不能毁掉农村的“庭院经济”?

三农庄园  · 公众号  ·  · 2019-09-22 18:32

正文

文/庄晋财(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 ,广西特聘专家)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猪肉的各种调侃段子非常流行,微信微博,抖音快手都在拿猪肉开涮,没有别的,就是因为近期肉价异动。用时下时髦的话来说,百姓在日常生活消费中最亲近的猪肉面前,也显得有点不自由了。曾几何时,我们为甩掉手中的肉票而兴奋不已,谁能想到如今“肉票”还能再现江湖!在我小时候,农村家庭吃肉很困难,一般都是过年家里杀一头猪,卖一部分换钱补贴家计,留一部分做成腊肉、熏肉,以备农忙季节一天劳累之后餐桌上的慰劳品。那时候农村家庭能够吃上猪肉,得益于家家户户都多多少少有点“庭院经济”。 所谓庭院经济(Courtyard economy),就是指农村家庭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间与资源,发展力所能及的农业种养及加工,以增加家庭收入的一种经营方式。 在我的印象中,庭院经济曾经成为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补充,家庭生活消费结构多样化的重要来源。 比如,房前屋后种的果树,是农户水果消费的来源;家庭散养的鸡、鸭、鹅既是农户平时零花钱的依靠,也是逢年过节餐桌佳肴的指望;每户家庭养一两头牛,一两头猪,就让农家耕田有动力,生活有期冀。 正是农村庭院经济的存在,才使农户家庭消费结构不至于单一,收入结构呈现多元,乡村图景有别城市!

然而,曾经在农村家庭生活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庭院经济,现在正面临着巨大的濒危风险,究其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是农村打工经济抽走了庭院经济的劳动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种粮利润太低,城市闸门打开,加上政府的鼓励支持,大量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开始成群结队奔往城市打工,打工收入渐渐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我曾把这种农村经济形态称为“打工经济”。打工经济形态下,农村的青壮劳动力进入城市,家里剩下被称为“386061部队”的人口,没有能力顾及太多,导致猪栏慢慢空置,庭院瓜果慢慢消失,农家院落逐渐被杂乱的蒿草占据,农村庭院经济伴随着整个乡村衰败由此一片凋零。
二是农村城市模仿毁坏了庭院经济的资源力。 乡村凋敝问题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2002年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2004年开始出台聚焦三农问题的中央1号文件,至今一共有16个 ;2005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7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央政府将原先强调农村城市化战略,转向强调城乡发展双轮驱动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尤其是提出“乡村振兴”,要推动农村的现代化,这让全国农村看到了希望。2007年中央1号文件鼓励农民工带资金带技术返乡创业,之后恰逢2008年后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那时起,有大量农民工陆陆续续返乡。按理说,这些农民工回到家乡,资金实力、管理技能、对经济发展的期望等都要超过他们出去的时候,这本应是农村庭院经济的重要发展契机。遗憾的是,在不少地方政府的决策中,把“新农村建设”单纯理解为“新村建设”。“新村”的标杆是什么?在中国人看来,城市总是一种美好的向往,即所谓的“城市幻想”。于是,在各地的“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一种严重的“城市模仿”偏向,也就是按照城市生活环境来塑造“新村”。如何塑造呢?以农村的条件,不太可能模仿到城市的“里子”,比如产业、服务等等,因此就开始模仿城市的“面子”,比如外观的整齐划一。所以,一些地方政府开始要求农村拆掉猪栏牛棚,确保农村表面整洁,有利观瞻。由此,农村庭院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诸多生产资料,在乡村的“城市模仿”中被拆除,使得庭院经济失去资源力支持而逐渐消失。
三是 农村环境整治限制了庭院经济的能动力。 小时候在农村,房屋建在山脚下,土屋四周布满杂草,加上屋子没有沼气池和排污管道,猪栏牛栏,养鸡养鸭带来的污染,常常惹得蚊子肆虐,我们只能用烧火堆冒浓烟的办法来驱蚊。生生的树叶夹在稻草里一起烧,再堆上一些垃圾,浓烟才够烈,这是每个农村小孩都知道的驱蚊秘诀。后来家里建砖瓦房,有了排水排污管道,有了独立卫生间,有了沼气池,卫生条件好了许多,这是看得见的农村进步!也许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近年来,城市环保整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府环保政策开始关注农村,这是“城乡统筹”的重要步骤,也是政府关心三农的重要体现。不过,由于中国在治理农村环境方面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农村的环境究竟怎样才是符合农村特色,又不背离现代科学的要求?这个问题难住了基层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要求农村把与污染源有关的活动统统停止,于是就出现农村家庭不许养鸡养鸭,更不许养猪的各种规定。为了实现农村环境高水平达标,甚至强制性拆除猪栏鸡圈的做法也屡见不鲜。现在回到农村,基本上看不到猪肥牛壮,鸡飞狗跳了。在农村环保整治一刀切过程中,农民发展庭院经济的动能被切断,庭院经济基本被遏制。
四是农村宅基地制度会弱化庭院经济的驱动力。 前面讲的都是庭院经济已经受到的影响,现在出台的农村宅基地制度,将使庭院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弱化。顾名思义,庭院经济是农户借用庭院空间发展起来的经济,也就是说,没有庭院这一空间载体,也就无所谓庭院经济。发展庭院经济是由于经济利益驱使,因为发展庭院经济没有额外的成本负担,勤劳换得的收成全归农民所有,因此农户特别有积极性。如今的宅基地制度要求一户一宅,固定面积,超出付费,这主要是出于保护耕地和盘活农村资源的目的。但是,中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用一种制度框所有的地方,就会出现偏离“因地制宜”的情况。比如我的老家江西山区,大多数农村住房都依山而建,根本就不影响耕地面积。以前村民们在自己房前屋后搭起猪栏鸡圈,发展庭院经济,既不会影响到其他村民的利益,又能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属于经济学上讲的“帕累托改进”状态。如果严格规定住宅面积不能超出120平米,庭院经济要么因为没有空间发展,要么因为付费使用空间,导致成本增加收益减少。没有利益的驱动,村民发展庭院经济的意愿就自然会低很多。

我从小到大受益于农村庭院经济,对这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如果不是小时候母亲勤奋,常年在农家小院里喂上几头猪,养上几只鸡,种上一点辣椒青菜,每逢赶集日就将这些庭院里的收获拿去集市上换点钱,我就没有可能通过读书走出那个村庄!所以现在每当我看到庭院经济在各种干扰之下日渐萎缩甚至消失,心里就有着无限的酸楚。难道中国农村真的不需要庭院经济了吗?这些年我有空就带着学生到农村走走,以我所见,除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企,城乡已经没有太大差别,在其它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庭院经济都还有存在的必要,毁掉农村庭院经济将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一是影响到农户收益。 如今尽管农村人外出务工的打工经济还在继续,但二代农民工的打工追求与一代农民工不太一样,他们的目标主要不是赚钱,而是转换一种生活方式。由于一代农民工慢慢步入中老年,因融入不了城市而陆陆续续回到农村老家,他们的子女即二代农民工,拖家带口举家进城,遇上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自己匹配的工作机会少而且工资水平低,城市生活压力陡增,无力顾及在家的父母。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现在的打工者基本上没有汇款回家的可能,一代农民工返乡之后的生活来源只能依靠自己。这些五十岁上下的一代农民工,还有相当的劳动能力,在家种上几亩地,搞一点庭院经济,日子过得也算悠哉。如果毁掉庭院经济,单靠一亩三分地的收成,手上的零花钱就够呛。庭院经济在很多地方仍然是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补充。
二是影响到消费水平。 农村消费水平高低,可以从两方面来衡量,一是总量,二是结构。如前所述,以往的农村庭院经济,除了能够给家庭带来收入,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满足了农家自给自足的多元消费需求。比如,农忙季节劳顿之后杀只鸡鸭打打牙祭,院子里水果熟了尝上几个解解馋,这些在农民看来可有可无的消费,由于庭院经济的存在,就变得常有,如果庭院经济不存在,就变得常无。行为经济学理论说,要一个人把口袋里的钱拿出去,总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自家不花钱的东西,消费起来不心疼。农民赚钱本来就不容易,如果不是自家院子里有,要花钱去集市上买鸡买鸭买水果,恐怕这类消费就会骤减,从而严重影响农民的消费总量与消费结构,导致消费水平降低。如今农村已经很难见到鸡鸭成群,呆在农村的人这些方面的消费自然减少了许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是 无益于环境保护。 大家或许会认为这是奇谈怪论,许多地方不允许家庭养鸡、养鸭、养猪,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认为这会带来环境污染。可是,从我自身的农村经历来说,感觉这是一个教科书式的结论。以前农村家庭养鸡养鸭养猪,这些牲畜家禽的排泄物作为有机肥料用来种蔬菜瓜果,确保了农产品的一流品质,也使污染降到最低,对分散居住的农村环境,基本不带来什么影响。如今的城市模仿思维,总认为家里养鸡养鸭养猪,会造成多大的环境污染,我觉得这是单向思维的结果。我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环境要求也在提高,这没有错,不过社会进步过程中技术也在进步,这也是事实。尽管如今很少有人愿意干把鸡屎猪粪挑进田的活,但是一方面养殖技术提高,很多猪栏鸡圈不再象以前那么脏乱差,加上农村家庭修一个沼气池只需区区千余元,既可以解决环境污染源,又可以提供清洁能源,为什么一定要用禁养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呢?更进一步, 农村庭院经济的养殖属于零散养殖,一家一户养殖的牲畜,排泄的污染物总量很少,通过还回农田或者建一个沼气池就可以解决,与零散养殖必然造成污染的逻辑相去甚远。 反倒是,那种大不大,小不小,三五十头猪,一两千只鸡的所谓“集中养殖”, 以家庭养殖方式处理,规模太大,以现代方式处理,规模太小,结果就成了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污染最危险的方式。 所以我觉得,把农村庭院经济看作是环境污染源,用禁养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污染源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治理这种污染源有更经济实用的办法,并且能够一举多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