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
有一名来自
中国能建
一线的职工代表,
他名字叫刘加军。
刘加军,
中国能建北京设备公司金属结构厂铆工二班班长。
北京设备公司优秀共产党员,
十杰党员之一,标兵职工,
中国能建劳动模范。
自1983年参加工作至今,
始终奋斗在生产一线,
练就了过硬本领,
成为了公司公认的“铆工专家”。
今年,刘加军光荣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我感到责任重大,使命神圣。作为一名电力建设行业的基层代表,这一次,有机会把平时的实际感触和体会、基层职工的心声带到人民大会堂,我也感到很光荣。我将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认真履行好代表职责,
当好电力建设行业一线工人的“代言人”
。
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中,刘加军经历了很多个第一次。
1988年,第一次参加了ZGM95型中速磨煤机机壳、分离器的生产试制任务;
1996年,第一次主持完成盘山电厂ZGM133磨煤机分离器铆焊件的生产试制;
2006年,带领组员试制了第一台干燥机样机铆焊件;
2010年,成功试制了矿渣磨BRM36.4生料磨铆焊件;
……
每一次对他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每当遇到困难工作时,刘加军就用
“温室里养不出参天松,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
这句话鼓励自己,也鼓励身边的同事。
面对岗位的特殊素质要求,30年来他一直刻苦钻研铆工技术,无论多么复杂的图样和工艺文件,他都能准确无误的拆图和理解,生产技能水平在全公司的铆工中首屈一指。
2014年,分厂接到美国FW公司旋转分离器的生产任务,该产品“天圆地方”的外壳形状在国际上也非常少见,在当时的美国也从来没有生产过,国内更是没有成功的经验。
原来外壳都是像碗一样形状的,这个天圆地方的外壳怎么做?
没有相关信息,更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刘加军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自己摸索。
外壳的制作难度非常大,经过几次压制都没有成功,外方监造非常着急。
“靠机器压制可能是不可能了,职能是找有经验的技师人工制作了。”刘加军下定决心,挑选了另外两个技师,誓要攻克难关。
一共需要压制24道线,任何一道线压过了或者没压到位都会影响产品质量,一旦压过了,工件就只能作废。
刘加军带领大家反复论证和放样,制作压制工装的胎具,
终于攻克了“天圆地方”的工作难题
,最终制作出符合设计要求的部件。
外方监造得知产品试制成功后,冲着刘加军竖起大拇指:“这么难得生产工艺,据我所知就没几个国家能干的,你们居然能干成功,真是不简单!”
刘加军也凭借在此工程中进行的革新获得当年的公司技术革新二等奖。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对工作、技能、产品的完美追求。
应该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追求细节完美,磨煤机铆焊工作,需要“提起来、沉下去”。提起来,指的是对待每天的工作,要始终保持新鲜感和热情,表现出精气神;沉下去,指的是对待每道工序细节,要心如止水、心细如丝,永远追求最高品质。二是追求过程完美,无论干啥,要想做出真正的精品,离不开永不懈怠、持之以恒的韧性。
作为班长,带领班组员工高效高质量完成各项生产任务是刘加军的不懈追求。
为提高班组队伍整体素质,激发个人潜力,实现优化管理,他想办法定措施,采取
“以赛促学、以学促赛,学赛结合”
的方式,经常性地定期组织开展独具铆工班特色的技术培训、岗位练兵与技术比武活动。
他鼓励大家学习新技术,掌握新知识,提高新技能,形成了
“以工作为师,以同仁为师,以问题为师”
的团队互动式、分享式的学习机制。
经他带领,班组员工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具备了静态分离器和旋转分离器两大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提升,使班组真正成为了无违章、高效率的班组,多次被评为“五星级班组”、“标准化班组”、“工人先锋号班组”等荣誉称号。
刘加军在工作中牢记
“擦亮党员的牌子,干出党员的样子”
,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以集体荣誉为先。
他带头加班加点,任务急时经常一个月无休息日;家人生病住院,他仍不忘工作,白天上班晚上陪床,总是怕因个人事情影响生产工期。
多年来,他多次提出小改、小革、小发明、小创造、小建议,在生产施工中广泛应用并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多次带领铆工二班打硬仗,出色完成一项项艰巨的生产任务,以实际行动得到了分厂及公司的高度认可。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北京设备公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先后签订了巴基斯坦胡布、印尼爪哇等磨煤机制造合同。
生产高质量的铆焊件这一神圣而光荣的任务落在了分厂、落在了铆工二班的肩上。
刘加军最大的梦想,就是通过他的努力,把产品做成“精品”,在中国制造上深深刻上中国能建的闪亮烙印。
“我要以铁锤和焊枪做笔,写好公司发展的新篇章,写出中国制造中的工匠精神!”他说。
刘加军接受记者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