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地理学会活动快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CA  ·  一棵树,让我觉得安静 ·  19 小时前  
康石石  ·  我在金匠找到了自己! ·  23 小时前  
桂林晚报  ·  刚刚开幕,免费开放! ·  昨天  
康石石  ·  25年国家级A类竞赛变化一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地理学会

会议报道|第二届“乡村振兴与乡村科学论坛”在南京成功举办

中国地理学会  · 公众号  ·  · 2019-05-08 16:40

正文

2019 4 27 日,第二届“乡村振兴与乡村科学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论坛由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江苏省土地学会、江苏省地理学会承办,中国城乡发展智库联盟、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 IGU- 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自然资源部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协办。来自全国 20 多个省区市的近 400 名专家学者和代表相聚一堂,共话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科学发展。本次论坛是继 2018 4 月首次举办以来的第二届会议,旨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凝聚广大乡村研究科技工作者,探索乡村科学基础理论,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出积极贡献。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袁林旺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李久生教授致欢迎辞。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论坛发起负责人刘彦随研究员致开幕辞,热烈欢迎参会代表积极参会,并期望论坛可持续发展,形成乡村振兴研究重要平台,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参加开幕式并致辞。

袁林旺院长主持开幕式

1

李久生副校长致欢迎词

2

刘彦随研究员致开幕辞

3

张国友秘书长致辞

4

论坛主题报告阶段,由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龙花楼研究员和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大学乔家君教授主持,8位特邀专家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彦随研究员以“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题,指出城乡二元体制下乡村发展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应按照乡村系统的特定组织结构与空间形态,遵循乡村历史的、渐进的发展规律,建立三制(健全法制、完善体制、创新机制)、统筹三域(村域形态、县域空间、区域格局)、实现三划(统筹谋划、近期计划、长远规划);学科发展方面,亟需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的乡村科学体系,按照“揭示规律—制定规划—形成范式”开展研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与科技支撑。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方创琳研究员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机理及高质量发展路径”为题,深度解析了城镇化过程的基本内涵、战略转向,指出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亚健康状态,城市病处在高危期,“城市病”与“乡村病”同病相连,互为病因,阐释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机理,城乡要素深度融合需要协调的“十大关系”,并提出了合并召开中央城乡工作会议、合并编制《国家城乡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合并实施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战略以及同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乡村发展质量的城乡融合发展建议。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黎夏教授以“包容性城市化——中国耕地变化‘图谱’及其保护的更优路径模拟”为题,定量揭示了维持耕地面积稳定带来的“连锁反应”,指出通过“连锁反应”规律,城市的扩张最终以生态安全风险、耕地质量下降为代价,其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化过程中来自于农村的流动人口“城乡双漂”、“两头占地”,建议采取“包容性城市化”,让流动人口顺利转变为市民、平等享有城市资源和服务,释放农村建设用地资源。

英国皇家社会科学院院士Michael Dunford教授以“The right not to be poor: Ending extreme rural poverty in China”为题,从人权的角度阐释了扶贫的重要性,并利用国际国内数据展示了中国乡村减贫的巨大成效,基于2017年的628个县4626个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贫困农户的基本特征、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精准扶贫的综合效应,并指出未来扶贫仍需继续坚持以发展为核心、以最低生活保障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工作内容。

长江学者、南京大学黄贤金教授以“农地改革与乡村振兴”为题,认为城乡二元土地制度造成乡村土地价值被剥夺,不断增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基于城乡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同责的四个维度,提出了从理论同地到规划同地、管制同地扩展,从认识同权到实践同权、管理同权延伸,从过程同价向结果同价深化,从区域、县域同责到村域同责转变的农地改革深化路径,为优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供给提供了深度思考与鲜明视角。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邓祥征研究员以“乡村振兴与发展中的产业富民: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为题,介绍了乡村产业发展的美国的体验式模式、法国的文化引领模式、英国的特色小镇模式、日本的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模式,总结了我国乡村产业的小规模化、有限市场化、本土化与相对封闭等特点,并指出未来乡村产业发展应以全域有机为基础,推动乡村生活与城市生产之间的双向互动。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葛咏研究员以“扶贫空间统计研究与应用”为题,围绕地理时空统计方法如何刻画扶贫减贫空间格局及演化规律这一科学问题,结合典型案例,细致介绍了基于点格局分析和空间相关性分析的贫困探测性数据分析、基于地理探测器和多水平建模的贫困的空间归因分析、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贫困要素空间异质性分析、基于贝叶斯层次模型和 GEE 平台等的贫困要素时空特征变化分析,为贫困研究的方法创新提供了参考。

Cites 主编、北京大学赵鹏军教授以“中国乡村交通与地域系统”为题,指出我国乡村机动化水平不断提升,村 - 县与镇 - 市联系不断增强,推动了乡村地域系统转型,城市群地区乡村传统地域等级结构趋于模糊化和瓦解,建议根据乡村交通现状变化科学开展乡村道路基础网规划、配置村镇公交线站、布局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并重新思考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以科学支撑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居民点布局和生活与生产空间的安排。

刘彦随研究员作大会报告

方创琳研究员作大会报告

黎夏教授作大会报告

Michael Dunford教授作大会报告

黄贤金教授作大会报告

向下滑动显示更多图片

邓祥征研究员作大会报告

葛咏研究员作大会报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