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1月,冯玉祥将军通过临时内阁会议,废止旧的《清室优待条件》(以下简称「旧条例」),将清朝逊帝溥仪驱逐出紫禁城。此次行为有理,有据,有节,本身就是依照《旧条例》第三款,对溥仪拖延搬迁违约行为的强制执行。
之后更立新约,则是对旧清皇室参与“张勋复辟”、盗卖文物、勾结军阀图谋复辟等种种不法行为的惩戒;而宣布永久废除逊帝溥仪之帝号,也代表着中国历史又进了一大步。
冯玉祥将军
1、辛亥革命是伟大的,同时也是极不彻底的。《旧条例》本身就是例证,废止是历史必然。
一个堂堂共和国内,居然允许旧皇帝仍在皇宫内称尊,帝号不废,而政府待之以所谓“外国君主之礼”,每年浪费大量民脂民膏,给予财政资金供养,而满清王公大臣的世爵也被承认下来,还给予他们特别保护私产、免除兵役的特殊待遇,让他们非但不为满清皇朝的统治罪恶受到任何清算,反变成高人一等的特别国民。
凡此种种咄咄怪事,无不说明因为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党之动摇性,从满清政权脱胎而出、与其纠缠不清的北洋军阀集团和各地立宪集团的妥协性,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干预,才导致了《旧条例》这样一个奇葩之极的产物。随着时代不断进步,民众不断觉醒,将之废止是时代的需要和人民的呼声,应予充分肯定。
冯玉祥在辛亥革命期间,便积极参加滦州起义,一心彻底推翻帝制,铲除满清皇室。此次起义若能成功,则一众满清皇室、八旗贵族恐都在劫难逃。可惜起义因叛徒张建功出卖而失败,令冯将军耿耿于怀,直到二十年后,活捉张建功将其活埋,方才替当年死难烈士报却大仇。
在“张勋复辟”事件中,满清皇室和旧贵族积极参与,早已违背《旧条例》约定,冯玉祥提一旅之师参与讨伐,扑灭满清复辟阴谋后,力主彻底铲除祸根,可惜人微言轻,被一众北洋大佬无视。等到数年之后,他发动北京政变,夺取北洋政府控制权后,终于一了夙愿。
“辫帅”张勋
2、满清皇室退位,并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大公无私”,而仅仅是人心丧尽、情势所迫。
满清搞了十年新政,到最后搞出个皇族亲贵占2/3的“皇族内阁”来,既是妄图以此抑制革命的骗局,亦是针对太平天国战争后,中枢和各地方汉人实力派的夺权行动。所以举国哗然,汉人精英对清廷幻想彻底破灭,纷纷从清政府的支持者变成反对派,甚至或明或暗与革命党合流。
因此数千新军武昌首义,各地立宪派纷纷倒戈,半年席卷南方十余省。北洋军与革命党南北呼应,轻轻一推便让满清帝国这庞然大物轰然倒地。
民国的建立过程,是北洋集团、革命党、地方立宪派谈判的结果,在这过程中,清廷仅仅是任各方势力宰割的俎上之肉,这种彻底出局的失败者原本是没有资格谈条件的。
南北两军能够停战,辛亥革命不至于陷入全面内战,是因为北洋集团、革命党、地方立宪派达成了分割各自利益的妥协,和旧势力代表的满清皇室基本无关。
清帝能体面退位,已经是各方汉人精英太过于心慈手软的结果,若反过来赞扬他们的“利益让渡”或者“明智让步”,更是彻底的欺人之谈。
唯一能提一下的,无非《清帝退位诏书》这句: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
据说是形式上将满清皇帝作为蒙、藏地区共主的君主权力,移交给了民国政府,因此算是维护了鼎革过程中国家形式上统一完整。
然而,用一个空头的宗主权让渡,换得了二百多年残酷统治,从努尔哈赤兴兵到太平天国战争,上亿条人命的血债不被清算,实在已经是太便宜了他们,而且也并无实质意义。
外蒙和西藏根本就没有因此服从民国中枢,一个最终在俄人支持下独立;另一个是直到解放军进藏后平定噶厦叛乱,才真正巩固了国家的领土完整。
至于东三省和新疆早已设省,本就该和关内各省一视同仁,随着满清的覆灭则主权自动归属于民国政府;根本不需要满清皇帝的《退位诏书》提供法统。
所以,认为清帝退位避免了全面内战、维护了领土完整,所以作为清帝退位条件的《旧条例》不当废止的观点,实不值一哂。
3、《旧条例》第三款已经规定废帝应当出宫,冯玉祥将军是强制执行,合理合法。
《旧条例》第三款云:「
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紫禁城原系大明朝永乐皇帝所建,满清在明朝灭亡后将之窃为己有的行径,随着其自身的灭亡同告终止。而紫禁城内诸多文物,本是历朝华夏人民智慧结晶,为历任满清皇帝二百余年不择手段搜刮所得,在民国建立后理所当然为全体国民共有,又怎能视同废帝之私人财产?
溥仪及一众满清王公、太监低价向外国盗卖文物,致使众多瑰宝至今散居海外、难以追回的行径,是对中华民族和全体国民的重大犯罪行为,本应受到严厉惩处。
废帝溥仪与其妻婉容
因此更不能以民国政府因财政困难,拖欠了旧清皇室的生活费,来作为溥仪拖延十余年不出宫移居的理由。真正以违约而论,溥仪代表的旧清皇室的过错远重于历任民国政府。冯玉祥将军强制令溥仪移居,将紫禁城故宫收归国有,同时也制止了溥仪一伙进一步盗卖国宝文物的行径,
功在国家,利在千秋。
4、旧清皇室一直积极图谋复辟,
“伪满洲国”并非冯玉祥强制溥仪移居引发。
溥仪为代表的旧清皇室,不止积极参与了张勋复辟闹剧,同时民国建立十余年来,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联络各帝国主义列强、各路军阀武夫,图谋复辟清室,这些行径不但在溥仪自传中有详尽描述,当时也为时人所共知。
其实没有砍掉一排满清皇室和亲贵人头,就已经是民国政府宽宏大量了。
想想二百多年前的1646年,满清是怎么用“私藏金印,意欲勾结”罪名,将包括福王、璐王、秦王、晋王、荆王、衡王等十个明朝亲王与王世子一齐杀光的?
难道冯玉祥将军不迫使溥仪离开故宫,他们就会痛改前非,不再图谋复辟,老老实实当民国的公民么?能相信这一点的人,恐怕需要验证自己智商。
甚至包括后来的孙殿英毁清陵事件,难道没有这一出东陵大盗,溥仪一党就不会为了复辟满清,和日本侵略者狼狈为奸么?谁信?
毁陵事件本身,反而让他们找到了心安理得出卖国家和民族的藉口,当溥仪为了“伪满洲国”皇帝,不惜认日本皇室供奉的“天照大神”为祖先,迎回“日本三神器”的复制品来参拜时,即使对爱新觉罗家族的列代先祖而言,他也仅仅是个数典忘祖的忤逆子孙,这样半生执迷于皇帝梦的人,在乎的可从不是乾隆慈禧的几根死人骨头。不妨看看他自己的自白:
【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满清宣统帝、“伪满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伪满康德皇帝”溥仪
5、辛亥革命后,溥仪及旧清王公便再无资格代表满族,“伪满洲国”更加不等同满族。
辛亥革命同时也是对那些热爱、拥护、认同中国的满族民众的解放,彻底解除了他们与满清皇帝、与爱新觉罗家族从奴隶制后金汗国一直沿袭下来的主奴关系。
从那以后,广大满族同胞再也不是爱新觉罗一族奴役中华各民族的帮凶,而变成了堂堂正正的中华之国民。
溥仪或旧清皇室、王公贵族的任何行径,皆只能代表他们自己,而绝代表不了满族这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