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店的店主,其实也很孤独,因为很少有人服务于他们。
撰稿:杨泽华
制图:王思程
四个月烧掉近3000万元,三体云动创始人兼CEO王浩买来的是一个教训和二十张迷茫的面孔。
2015年,创投圈的关键词是O2O,大家都在讲烧钱、补贴、做大规模的故事。王浩和「燃健身」也被舆论裹挟着往前走。
颠覆健身房年卡
模式,让用户随意出入各处场馆,单次使用单次付费。「中国的ClassPass(美国健身O2O模式开创者,累计融资超过1.5亿美元)」足够吸引投资人的眼球。5000万元融资到账,60名BD陆续上马,地
铁和分众的广告栏也被团队买下来招揽用户。
「这时候
已经没有人会独立思考了
。」
但数据很快给团队泼来一盆冷水——复购率接近为零。到店的消费者立刻被引导购买了年卡,烧钱圈来的用户无法形成粘性,公司便永远不可能盈利。
2015年10月,公司账上还剩1000多万,王浩不得不踩下一脚急刹车。停运、裁员,迫在眉睫。
「那时候,从很多机构投资者到我们的高管、员工,都认为公司要倒闭了。」
01
重生
2015年8月,三体云动销售陈涛入职没几天,团队便搬到了越虹广场A座16楼。
那时公司的名字还叫「燃健身」。新办公室的面积超过1500平米,整层楼都被租下,装修和家具全是新的。「感觉从创业型公司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进入正轨的公司。」
很快陈涛就察觉到异样,来上班的人突然变少了很多。装修留下的味道还没散净,房间却一下子空了。研发人员配备的台式机还在,其他桌面上只剩下几个吸甲醛的竹炭包,办公室再也不显得凌乱。
这段时间,王浩已经理性地认识到模式无法跑通,于是决定缩减团队规模。120人的团队很快就只剩下了20人。这其中有一部分是裁员,更多员工则在了解公司情况后主动选择了离开。
王浩回忆,那是他创立三体至今最焦虑的一段时间。「这个焦虑就是说,你走到公司,你会发现今天干什么我自己都不知道。」
随着越来越多人离开,三体云动COO窦赢每次走进办公室都有种迷离的感觉。「很多位置都没有人,也没有什么物料,人也没有什么笑脸,都在承受着各自的压力和对未来的一些设想。」
空荡荡的办公室带来的不只是低迷的情绪,还有高额的租金成本。曾经看上去高大上的办公场地一下子变成了烫手山芋,必须快速转租出去。王浩负责找人接盘,HR则去物色新办公室,直到10月底,王浩带着剩下的20名员工搬到了附近的一个联合办公空间。
在三体云动前,王浩曾有过三次创业。从SP服务商、软件外包公司一直到2012年做特卖网站天品网。「
我创业做的公司,还没有一家是倒闭的
。」
三体云动市场负责人韦笑,在当时选择留了下来。「不怕你笑话,真的就是认大熊(王浩花名)这个人,如果他没有说这个公司我不做了,或者这个公司要倒闭了,他没说出这句话之前,我都认定他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事。」
处理转租的同时,王浩用更多的精力来拜访行业专家、投资机构甚至是与「燃健身」处境相同的公司。裁员结束后,留下来的员工也在尝试摸索新的业务模式。到了11月,团队一共想出了6个方向,开始同时运营、测试。
除了SaaS外,团队还尝试了21天瘦身减脂营、体脂秤、健身用品商城项目,看到映客火起来也做了一个健身直播App。现在三体云动的互联网产品负责人张珂曾任YY产品经理,当时她负责健身社区方向的产品。
六个业务中,只有SaaS产品获得的反馈是乐观的。客户使用黏度高,同行之间有口碑传播,而且会主动给三体提出功能上的建议。
到了2015年年底,其他五项业务都看不到特别大的起色,王浩逐渐意识到,
中国互联网2C的机会已经基本没有了
。「即便有,难度也很大。」
三体云动的创始团队大多来自于阿里巴巴,王浩本人是天猫的创始团队成员,窦赢曾是阿里中供的Top Sales,韦笑此前也在天猫电器城担任营销策划负责人。随着思路越来越清晰,王浩告诉团队:「我们要放弃阿里擅长的平台式思维,创业公司不能搞平台。」
2016年3月,王浩决定砍掉其他五项业务,专注SaaS产品。决策刚一出来,内部便存在不同意见。这时,王浩展现出他强势的一面。他对其他高管说:「不要再跟我讨论,我们之前讨论过了,SaaS也验证过了,大家不要再去说其他的东西。」
▲三体云动创始人王浩(花名大熊)
王浩身材高大,尽管有些发福,仍给人孔武有力的感觉。在青海格尔木长大的他,性格豪爽、直接,
涉及公司战略制定,有时会表现出非常偏执的一面
。
在窦赢印象中,公司内部,王浩针对一个问题最多只讨论两次。「他会很开放地让你说出你的想法,说完之后再与你讨论。当时你认可了(他的想法),其实可能也只是当时认可。你可能还会第二次找他,再次讨论以后,结论出来了。到第三次,不谈了,你赶紧执行吧。」
韦笑最初并没有参与SaaS项目,对于砍掉其他业务线的决策,他也有疑问。「当时也是先走一步看一步,老板说什么咱们就做就好了。因为只要认定这个人,他说什么我就暂且认为是对的,干了再说。」
02
「只有涨价才能体现我们的价值」
A4纸上印着一个20行的表格,最左列标注序号1至20,代表着会员购买的20次健身课程。每完成一次课程,对应的一行都会附上三个人的签名,分别来自会员本人、私教老师以及健身房前台。传统的健身工作室正是用这种方式进行会员课程的记录。
这张A4纸是财务人员的噩梦。每逢月底,他们需要手工统计当月所有会员的上课情况,录入Excel表中上报。
也正是这张A4纸,
让绝境中的王浩看到了生机
。全国范围内,包括健身工作室、瑜伽馆、舞蹈室、拳击室等在内的健身机构门店总计约20万家。除了少数大型连锁机构会投入成本开发软件系统,大部分场馆的信息化程度很低,管理还停留在用纸和笔记录的阶段。
2015年的OneFit就是其中之一。据其合伙人孟莹介绍,她就是在OneFit徐汇店的办公室里,第一次见到王浩。
那时王浩的身份还是「燃健身」的创始人。但在第一次「尬聊」中,他已经开始询问OneFit是否有系统方面的需求以及对功能的建议。也正是在这时,王浩看到了传统工作室使用手工帐、台账的记录方式。
2015年11月,三体云动第一版SaaS产品正式推出,OneFit就陆续让旗下每一位教练都开始使用。
张珂介绍,第一版产品主要实现的是约课、消课和卡购买功能。在她看来,这是健身场馆对于SaaS工具最核心的需求。
三体云动第一版的会员端是一个基于微信的H5,商家可以将H5配置到公众号下方的链接上。会员点击进入H5,便可以看到商家信息、排课信息,进行私教课预约以及个人信息查询等操作。会员端这种H5嵌入公众号的模式,一直被沿用至今。
▲三体云动会员端
三体云动前三个版本的迭代,主要围绕着场馆运营的「提效」展开。依据使用角色不同,张珂将健身场馆对提效的需求划分为三层:
○
最顶层
的角色是老板,老板最关注的功能是数据。第一版产品就可以在后台呈现不同维度的流水数据。后期也陆续加上了教练业绩、人流量、课程上座率、会员结构等内容。
○
往下一层
是健身房的中层管理者,他们的需求主要是监控。例如会籍经理和私教经理,需要监控分配的Leads(销售线索)有没有被跟进,最终是否成单。于是三体在后期做了健身房的CR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
最底层
的使用者是教练和学员,涉及的功能以约课、消课、卡购买等为主。
「三体的策略是先从最顶层和最底层切入,进而逐步完善中间层的功能。」张珂告诉新经济100人。
TWM健身创始人叶瑞表示,
三体云动的提效主要体现对于前台人员的成本控制
。「对于只有私教会员没有年卡会员的工作室来说,完全不需要再设置前台。」叶瑞说,「如果不用他们的系统,前台至少要有两到三个人轮班。」
TWM健身目前共有4家直营店,他们的陆家嘴世纪金融广场店位于二层连廊,从广场的6座楼下来都可以看到TWM白色的LOGO。
▲TWM健身(陆家嘴世纪金融广场店)
TWM刚刚在这里组织了一场名为「运动会」的活动。当天他们设置了飞镖、折返跑、平板支撑等8项挑战。这个「运动会」便是使用了三体云动营销工具中的「活动报名」插件。客户使用三体后台生成报名H5,可以嫁接在公众号内。
三体云动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陆续推出活动报名、全民砍价、多人拼团等营销工具。张珂介绍,此类产品的研发主要是为了满足场馆在提效之外的另一大需求——拓客。
帮助门店拓客的想法最早来源于客户访谈。「原来健身行业的老板都不擅长互联网营销,而我们在阿里淘宝最擅长的就是营销运营。于是就快速加入一些营销的工具,立马反响很好。」窦赢说。
▲三体云动营销插件
帮助健身房获客、增收,自然就有了向客户收费的底气。现在客户在支付年费之外,部分营销工具的使用需要额外付费。
2016年8月,三体云动的SaaS系统开始全面收费。最开始团队小心翼翼地把价格定在2600元/年,到9月便涨到了5600元/年。
三体云动一共涨过三次价,现在平均一个门店一年收费1万元。「我觉得只有涨价才能体现我们的价值。」王浩说。
2016年12月,三体云动月收入接近100万元,公司实现月度盈利。相比于2015年O2O的浮躁,这个阶段王浩内心最大的感受是孤独。
「最主要的是我们先把自己养活了,哪怕投资人过来说,你们挣这点小钱没意思,我不管。
一个创业的CEO一定得能忍受内心的孤独
,因为没有人能一开始就认可我们的业务,甚至有些人还会说你做的东西都没什么价值。」
03
复制中供铁军
「三体的销售简直是疯子。」锐思展会的微信群中,300多名参会者都被三体云动的销售加了好友,成为了后者推销三体产品的对象。
见到此情此景,锐思的老板一面开着玩笑抱怨,一面也对自己的员工说:「和人家三体学学。」
在2017年8月以前,三体云动销售团队的工作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在三体云动CHO傅晓凤的认知里面,最初的销售工作并不能算是完全的销售。窦赢对彼时的销售工作定义为「坐商」。「天天坐办公室,别人来咨询,线上演示一下,介绍一下,付钱;参加展会,也是坐在展台上等人来。」
形成「坐商」状态的原因是,刚开始推广时整个销售团队只有10个人,售前售后一把抓;另一方面,通过推广和口碑传播获得的销售线索又足够排满团队的日程,整个团队也没有余力外出拓展资源。
2017年,这样的模式遇到瓶颈。为了推动营收继续高速增长,王浩和窦赢意识到,必须扩建销售团队。两人一边从网上扒来大众点评、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的数据,筛选开设分公司的城市;一边开始抓紧寻找销售大牛。
原阿里政委、去哪儿HRD傅晓凤,就是在2017年8月加入三体云动的。与她同期入职的,还有一位阿里中供历史上的传奇人物——贺学友。
贺学友曾经是中供的全国年度销冠,与马云还有「跳西湖」的赌局流传于世。为邀请贺学友出山,王浩和窦赢曾三番五次跑去杭州拜访,对方才答应过来帮忙。同时,韦笑也在王浩的劝说下,从家乡广州调来上海,负责市场工作。「第一是冲着老贺过来的,第二也是觉得做市场能够帮公司做更多的事情吧。」
▲
三体云动管理层,左起:何全、窦赢、张珂、王浩、傅晓凤、韦笑
贺学友到三体帮忙的时间总共只有一个多月,很快他便和窦赢一同组建起一支销售团队。陈涛回忆,这段时间内,陆续入职的销售多达40余人。
不仅是人数激增,团队的打法也完全改变。2017年9月,上海区域销售李想入职,那时三体销售管理的体系已经大致形成。
李想每天早晨9点来到公司开早会。小组每人要轮流讲述当天的行程安排,提出需要团队协助的地方;同时主管也会
讲一些公司的政策,以及鼓励团队的话。早会结束,小组成员会把手叠在一起,齐喊口号。
「奋斗队,加油!」李想和其他组员都会用自己最大的声音喊出这五个字。
三体现在的办公室是在一个联合办公空间。「有时候一喊所有公司都听得到,我们都习以为常。」李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