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开智学堂
未来的创造者,从这里起步。开智学堂是一个学习社区,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编程和写作等21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开智学堂

开智沙龙杭州站回顾 | 真正的教育应该怎样?

开智学堂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11-24 19:4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1 月 23 日,开智沙龙在杭州菲比咖啡举办,这是开智沙龙第一次来到杭州,30 多位同学从徐州、上海等地赶来与老师们相聚。沙龙现场,除了阳志平老师,还有几位在学术研究和在线教育领域成就颇丰的老师到场:周欣悦老师、洪一鸣老师、戴俊毅老师和翁恺老师。老师们的精彩分享增加了沙龙的知识密度,碰撞出了不一样的思维火花。

主题分享

沙龙一开始,阳志平老师和大家分享了关于「古典教育与未来教育」的理解和思考。

为什么传统教育无法解决现实问题?阳志平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当你的车库里塞满了旧的自行车,这时你又买了一辆新的特斯拉,很明显特斯拉比旧自行车更好更强大,可车库已经没有空间了。如果说这些旧自行车在数学上是二次元方程,那概率论就是那辆特斯拉。在今天,概率论明显比二次元方程更实用,但传统的教育体系依然花大量时间教学生二次元方程。

那未来教育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未来教育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认知雪球,从利基理解到全局理解,从封闭问题到开放问题,将小雪球滚成大雪球,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当这些知识体系建立后,再不断地进行跨学科研究,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心智对谈

围绕教育这个话题,在场的老师们还进行了精彩的交流对谈。

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多年的 周欣悦 老师,表达了自己对未来教育的看法:1)民主化,即每个人都可以学到最专业的知识;2)体验化,即在虚拟的游戏过程中也可以学习;3)行动化,为什么在你学习的时候感觉醍醐灌顶,回去之后依然改变不了人生?因为没有行动,只有把知识转化为行动,成为工作生活的指导,教育才是有用的。

认知心理学博士 戴俊毅 分享到:很多人说有这么多知识需要学习,完全学不过来,我认为只要弄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每天都能学到新的东西,这就是成长的过程。每个人最终都要走向灭亡(笑),只要你享受这个成长的过程,这就是人生的价值。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双语演讲会创始人 洪一鸣 问大家:如果学了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那还要不要学?我想引用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一句话: 教育并没有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本身 。受到教育,成为更好的人,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提问答疑

分享结束,在场的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几位老师则从各自的角度解答了这些问题:

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阳志平老师回答说:西蒙曾经给心理系的研究生做过一个精彩的演讲,叫《漫谈科学方法》,我从中总结出一个「721 法则」,即生活中 70% 的时间应该去解决最重要的问题,20% 的时间用于满足自己的好奇,剩下的 10% 的时间,分配在随机搜索上。

同时你还需要掌握自己的秘密武器,避免陷入与别人的同质性竞争里。我给我们公司研发人工智能自动写作的「写匠」团队讲过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去重复别人做过的实验,那样只是浪费时间,主动去寻找自己的秘密武器,才能开发出有前景的技术。

当社会的期待和自己的期待之间有矛盾,自我与自我产生对峙,要如何处理这种关系?

阳志平老师回答:当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发展两股力量相互博弈时,我会选择坚持自己的个性化发展。打个比方说,当一个妈妈疲于照顾孩子,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孩子并不会感受到。只有妈妈对自己好,孩子感知到了这一点,才会相信妈妈也会对他好。

戴俊毅老师表示自己同意阳老师的看法,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社会的要求是会变化的,所以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周欣悦老师补充说:如果你的内心不够强大,就就模仿别人,别人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是最没有阻力的。如果你坚信有一个强大的自我,就用勇于表达自己的欲望。在不重要的地方选择接受社会要求而不是对抗,在重要的部分坚持自己,这样对你的生活会很有帮助。■

开智好文

认知学者 司马贺 | 斯坦诺维奇 | 平克 | 莱考夫 | 诺曼
认知工具 执行意图 | 必要难度 | 工作记忆 | 第二序改变
认知技能 认知升级 | 认知写作 | 成为黑客 | 人工智能

开智全新认知升级计划 第一模块「有限理性」现已开放预约,用认知科学升级你的大脑。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预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