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2017中国电视剧编剧(北京)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为:确立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出席论坛的有:国家新闻出版电影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中广联副会长李京盛,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戴维。中制协副会长刘江,首制协的会长刘燕铭等。
一起参会的毛羽司长针对电视剧创作,对编剧提出几点希望:对于剧作来说,要求每位编剧应该有板凳坐到十年冷的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
而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要传递好中国价值观,这是一部成功电视剧的基本要求。无论从思想、艺术的角度,还是从影视产业发展的历史与趋势看,价值观始终决定了一部影视作品的价值。讲中国故事,需要有能工巧匠,巧妙的表达承载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价值观。真正做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不当市场的奴隶。
工匠精神之死磕到底
在著名影评人李星文老师的幽默主持下,几位金牌编剧与导演在一起探讨了何为“工匠精神”?
编剧刘和平老师并没有明确回答什么是工匠精神,但他说到,在创作电视剧《北京无战事》时,为了配合剧组拍摄进度,他夜以继日的口述,两个打字员轮番配合他敲字。不仅如此,他晚上还要到剧组去看回放,直到过度劳累导致尿血,才不得不去医院。因为他知道,最终呈现的作品会受到千千万万观众的检验,所以自己该何等的认真与努力!
清华大学著名教授,尹鸿老师表示:“一个多变的时代,不变的是情怀和匠心。我所理解情怀和匠心,应该是多一点对艺术创作的敬畏,多一些人性的描写。情怀的核心就是人性,对人的生命、情感,尊严、信念的尊重表达。好剧就是在人性上,刻划出它的复杂性,而不是为了完成剧情的需要无理由的撒狗血、打鸡血。”
著名编剧赵冬苓老师理解的工匠精神,是在创作的内容上要求真、求实。所谓的求真就是所写的故事一定有真问题,真困境。真问题就意味着一旦作出选择,就要付出巨大的人生代价。而求实,就是不浮夸,不悬浮。在创作态度上,工匠精神应该是求严,和自己死磕,并一丝不苟。
她还提到,在创作《青岛往事》时,大纲就做了14稿。这并非偶然,而是她创作的常态。她还提到正和公安部合作的《猎狐行动》大纲也写了八稿。因为每一稿代表一个思路,这个思路不理想,就再换一个思路继续创作。
总的来说,编剧不光只是完成一个快销品的工匠,而是得在自己的编剧事业上真正的有所作为,并拥有一种死磕到底的精神。
工匠精神之自我修炼
著名导演刘江坦言自己拍过几部还不错的戏都得益于跟优秀编剧的合作。比如说王丽萍老师的《媳妇的美好时代》,黄珂的《黎明之前》等等。他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要珍惜自己的饭碗。因为饭碗是老天爷赏的,老天爷其实也是观众。他还提到,好剧本也是编剧赏给导演的饭碗。除了对饭碗尊重,还得有良知,这样才能不糊弄,因为糊弄来糊弄去,追究是糊弄了自己。
著名编剧兰晓龙谈到自己这些年创作的苦与乐,称自己没有把“工匠精神”当做新的词汇,而是理解成“榨取快乐”、“苦中作乐”与“契约合作”。
因为行业太辛苦,编剧其实也是一种苦力劳动,但当别人在榨取自己的劳动成果时,自己不光要学会“苦中作乐”,还要有自我榨取快乐的本事。而这个过程,就是编剧释放自我个性的最好途径。
而所谓的“契约合作”,就是把编剧这个职业看成所有生产链中的一个“齿轮”,而资方、制片人、统筹、导演、美工等也都可以看成一个齿轮,编剧需要做的就是和这些其他的齿轮互相碰撞与打磨,然后完成这个共同的契约。
结语
正如国家新闻出版电影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所说:“像《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工匠一样,把握时代的变迁与进步,每位编剧应该有饱满的追求,通过认真成熟的故事技巧和符合当代的表达去吸引和影响观众,从而与观众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一个德艺双馨的编剧应当拿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工匠精神,即使是坐在冷板凳上写文字,也要时刻拥有饱满的热情,用一颗精雕细琢的心去打造能出现在“影视橱窗”里的精品佳作!
何为匠人?何为匠心?匠人就是心无旁贷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终其一生磨炼自己的技艺与耐力,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生命和工作中的匠人,才能修得一颗匠心,以技养心,以心修技。
当我们还在稀罕那些故宫修文物的工匠时,我们的这些好编剧们都已经在冷板凳上坐了数十年,但就像宫墙之中,梅花香自苦寒来。宫墙虽高,高不过天,天地之间,唯有将匠心持之以恒才能傲立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