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型降脂药物的相继问世(主要是针对PCSK9蛋白的单抗和siRNA药物),他汀在降脂领域的地位受到了挑战。然而,目前几乎所有以心血管事件为硬终点的RCT研究,新型降脂药物均是在他汀治疗背景下取得的显著性获益。他汀独特的降脂抗炎作用一直被人们提及。那么他汀在高度炎症状态的HIV患者中的作用如何,目前证据较少。近期,JAMA:Cardiology杂志发表了REPRIEVE研究,探讨了普伐他汀在HIV患者中的疗效。
该研究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RCT试验,从2015年4月至2018年2月在美国31个临床研究中心招募了参与者,纳入了未确诊心血管疾病(CVD)、正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且10年CVD风险低至中等的HIV感染者。数据分析时间为2023年4月至11月。治疗组的干预措施为口服匹伐他汀钙,每日4毫克。测量指标为基线和24个月时进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A)和炎症生物标志物测量。主要终点为非钙化冠状动脉斑块体积的变化和非钙化斑块的进展。
研究结果显示:在804名入选的受试者中,774名至少有一次可评估的CTA数据。611名完成了两次CT扫描的受试者进行了斑块变化评估。在611名分析的受试者中,513名(84.0%)为男性,平均(标准差[SD])年龄为51(6)岁,中位数(四分位数范围[IQR])10年CVD风险为4.5%(2.6-7.0)。匹伐他汀组有302人,安慰剂组有309人。与安慰剂相比,匹伐他汀组的平均非钙化斑块体积减少(平均[SD]变化,-1.7 [25.2] mm³ vs 2.6 [27.1] mm³;基线调整差异,-4.3 mm³;95% CI,-8.6至-0.1;P= 0.04;与安慰剂相比减少7% [95% CI, 1-12])。在基线有斑块的亚组中观察到更大的效应大小(-8.8 mm³ [95% CI, -17.9至0.4])。与安慰剂相比,匹伐他汀减少了非钙化斑块的进展可能性(相对风险,0.67;95% CI,0.52-0.88;P= 0.003)。与安慰剂相比,匹伐他汀组的平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平均变化:匹伐他汀,-28.5 mg/dL;95% CI,-31.9至-25.1;安慰剂,-0.8;95% CI,-3.8至2.2)。在24个月时,与安慰剂相比,匹伐他汀组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29% [95% CI, -32至-26] vs -13% [95% CI, -17至-9];P
本研究通过经典RCT研究证明了,普伐他汀2年的治疗可以在HIV患者中显著逆转通过冠脉CTA评估的斑块进展,在既往有斑块的患者中则更加明显。其主要机制与其对低密度脂蛋白的降低(-28.5mg/dL)和抗动脉血管炎症有关。本研究在一个高炎症反应的特殊人群,利用大剂量的匹伐他汀(4mg/d),实现了显著的抗炎与降脂作用,并由此带来了冠脉斑块的逆转。本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他汀稳定斑块的机制的了解,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cardiology/fullarticle/2815081
张毅 MD, PhD, FACC, FESC,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同济大学科管部副部长(挂职)。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执行委员,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每日毅讯》专栏作者,上海拳击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Lancet 2020(评论性文章)、Nature Aging 2024、Adv Sci 2020、Cardiovas Diabetol 2019、Eur J Intern Med 2024、Hypertension 2011/2021等杂志发表论文,H-index 23,ESI高被引论文1篇,主要工作被202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引用。曾获中国中医药促进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申请2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