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两个朋友聊天,颇为感慨。
他们今年都大四,都面临人生的抉择岔路口,听惯了「真实社会比象牙塔凶残百倍」的传言,每一步走得小心翼翼。
别说他们,就连我,平时看似自由洒脱自信心爆棚,但想到「出路」二字,觉得突然被一双手拎到摇摇欲坠的钢丝上,如履薄冰冒冷汗,哎,这个浮躁的世界对年轻人太不宽容。
一个朋友叫小健,在小城市念完大学,父亲托人把他塞进了家乡小镇的国企的办公室,就是传说中「钱不多事少离家近」的稳定工作。
他说,“就是处理些办公室的杂事,几乎没什么活儿,有时看看新闻一天就过了。”
我问他,“你想好了吗?”
“有什么可想的呢,有一份无忧的好工作,朋友们都羡慕我。”他撑着脑袋。
“那你自己喜欢吗?”我还是忍不住发问。
“无所谓啊,反正家人很满意。”说,学校大部分同学也都考了公务员或进国企,做整齐队伍里的一员总是没错的。
当然,他不会被亲戚朋友议论为剑走偏锋的异类,有一份稳定工作在家乡也会备受姑娘追捧,父母不会为他的动荡操心,他当然是家乡舆论中的「绝对正确」。
我当然是为他开心的,只是和他话别后,心中难掩压抑,像冒失跌进了枯井。
过几天又遇到了朋友小辉,他选择从北京回到老家,也成了公务员。
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他拥有令人艳羡的设计才华,一头很酷的莫西干发型, 也是乐队贝斯手,像一只狂野旋转的陀螺,每时每刻跟天地尽情媾和,一言以蔽之,酷。
我们以为他一定会留在一线城市做独立设计师,只为自己打工。
特别是在「大组织崩析,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的未来,自由职业已经成为都市时尚,大家拒绝依附,独立创造价值。谁都没想到小辉会逆潮而行,回老家的体制内工作。
“我骨子里是恋家的人,每天晚上能吃我妈煮好的白米饭比什么都重要,回老家很踏实,就像冬天把厚厚的袜子塞进秋裤的感觉。”小辉说。
一线城市太多年轻人嚷着,再也无法回到小城琐碎的人情世故和庸俗的价值观中去。阿涛几乎顶着大家们劝阻逆流而上,追求他的舒适安稳。
我却丝毫不为他遗憾,发自内心地为他的选择鼓掌。
两个朋友都选择了家乡小城的「稳定」生活,我没有资格站在高处评价任何一种选择的优劣,但在我心里,两个人是不同的。
小健选择的并不是「稳定」,他甚至没有做选择,没有跟自己对话,只是随波逐流,木讷地跟随汹涌人群的方向,选择成为他环境里的大多数,在整齐划一的队伍中寻找安全感,却忽略了人生最重要的命题——他深切爱着的事物到底是什么。
而小辉似乎跟小健选择了一样的归宿,拥抱家乡小镇温吞的柴米油盐,却是跟他所在大环境背道而驰的,他身边没人几乎追求稳定。他忤逆了人群,却遵从了自己的内心。哪怕在他周围朋友看来,「稳定」成了被时代鄙弃的名词,成了滋生倦怠感的温床,但他喜欢,所以无惧他人目光。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太散漫也惶恐被太多规则束缚,除非自己创业,未来不会选择要坐班的工作。但如此选择,并不是我憎恶所谓的「稳定」,只是性情使然罢了。
而价值观是多元化的,追求稳定的人一样应当被尊敬,每个人要「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哪怕时代在呼唤年轻人挣脱枷锁创业,哪怕励志作家们鼓励每个人挣脱安稳的生活,但只要你喜欢那种朝九晚五的踏实,就无视那些浮华的喧嚣,淡定做自己就好。
但是,在选择「稳定」之前,一定要问清自己,是真的喜欢过踏实无忧波澜不惊的生活,还是只因为你忘记了独立思考,忘记了叩问内心,所以听从了长辈的耳提面命,选择跟随周围人的脚步,去追求千篇一律的生活。
想到罗曼·罗兰说: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亲爱的,我只是不希望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能用最简单的「稳定」来敷衍自己的人生,潦草埋葬那颗跃跃欲试的心。
希望当你选择了稳定,是因为你发自内心爱这种选择,而非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Good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