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顶刊收割机
什么都有,汇集全网精华学习资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Kane的小K屋  ·  资本家最喜欢的15个“经济学武器库”! ·  19 小时前  
一条漫画  ·  男子花300块怒砸豪车!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顶刊收割机

IF=37.2!上海科技大学,最新Nature Materials!

顶刊收割机  · 公众号  ·  · 2024-09-27 08:30

正文

【高端测试 找华算】 专注测试分析服务、自有球差电镜机时、全球同步辐射资源,20000+单位服务案例!
经费预存选华算,高至16%预存增值!
成果简介
在一系列工业应用中,在苛刻的条件下铂(Pt)会被氧化,包括暴露于氧化气体气氛和高温下。因此,深入了解Pt的氧化行为对于优化催化剂的效率和寿命至关重要。其中,理解Pt氧化物的形成和特征尤其重要,因为它们在这些不同的反应中显著影响Pt基催化剂的反应活性,并且是Pt基催化剂的效率和功能的核心。尽管有大量的研究报道,但各种氧化铂的动态演变和结构复杂性仍然不清楚。
基于此, 上海科技大学王竹君教授、刘志教授、柳仲楷副教授和杨波副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人 报道了利用一套原位方法鉴定了具有显著热稳定性(二氧化氮下1200 K)的二维(2D)氧化铂晶体。理论模拟表明,这种2D氧化铂的特征是由包裹在双氧层之间的Pt原子的蜂窝晶格形成六角星结构,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具有最小的平面内应力和增强的垂直键合,有助于其高热稳定性。
此外,作者还利用多尺度的原位观察追踪了这种2D氧化Pt的形成,从原子尺度到毫米尺度提供了其形成机制的见解。这种2D氧化铂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独特的表面电子结构,颠覆了以往认为氧化铂在高温下不存在的观点,也可以呈现出独特的催化能力。本工作扩大了对Pt氧化物种的理解,并揭示了Pt氧化物在高温环境下的氧化和催化行为。
相关工作以《Two-dimensional crystalline platinum oxide》为题在《 Nature Materials 》上发表。
王竹君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新一代原位在线表面敏感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研制。
刘志 ,2012年获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回国,现任上海科技大学副教务长,上海科技大学大科学中心主任,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同步辐射谱学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应用研究,特别是利用近常压光电子能谱对材料表界面的原位表征测量。
柳仲楷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任助理教授、研究员,主要使用同步辐射光源,利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技术表征和研究先进材料电子结构,从而理解其量子现象及输运性质。
杨波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终身副教授、研究员、博导,研究兴趣包括多相催化、表面化学、计算化学和催化材料设计等方面,专注于解决可再生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基础催化问题。
图文解读
在1 mbar NO 2 存在下,Pt(111)衬底在1000 K下退火,形成表面氧化物。原位SEM观察结果表明,在大气NO 2 、1000 K条件下,在Pt(111)表面上形成一致的均匀分层物种。从室温到450 K,表面被吸附的NO*(531.6 eV)和化学吸附的氧原子(529.8 eV)所覆盖。随着温度的升高,PtO 2 逐渐形成,表现为O1s峰(530.4 eV)和Pt4 f 5/2 峰(72.0 eV)。进一步增加到1,000 K时,出现了含氧物种,O1s峰约为531.5 eV。Pt(111)表面既没有显示N,也没有显示其他污染物。因此,表面物质由Pt和O组成,比例约为1: 2.7(Pt/O),将表面薄膜命名为PtO x
图1.在NO 2 作用下Pt(111)表面上形成PtO x
图2. PtO x 层的H 2 蚀刻过程
低能电子衍射(LEED)测量显示,最外层有6个点来自Pt(111)基底(绿色虚线菱形标记为β),另外6个点来自PtO x 膜(亮蓝色虚线菱形标记为α)。研究发现,PtO x 的晶格常数与α-PtO 2 的晶格常数非常相似,它与Pt(111)表面对齐而不旋转。此外,MD模拟表明,这种结构形态有助于释放面内应力并使氧化层变平。作者将PtO x 的化学式修改为PtO 3 -Pt,呈现蜂窝晶格结构,其中Pt原子夹在双层O原子之间,从平面外观察时形成独特的六角星结构。
图3. PtO x 层的表征
图4.PtO 3 -Pt结构的真实空间图像
利用原位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作者观察了在300、620和1000 K下(111)平面表面Pt氧化物的面外演化行为。在清洗后的Pt(111)平面上显示出,在300 K下获得的Pt纳米颗粒的高角度环形暗场STEM图像。(111)平面的间距为0.23 nm,在气-固界面上保持均匀。在500—700 K温度范围内,在Pt上形成了一层厚度为几个原子层的无序氧化物,该结构属于α-PtO 2 。当升温至1000 K时,气-固界面发生转变,形成单层氧化物,位于距离(111)平面0.30 nm处。在NO 2 作用下,Pt(111)氧化过程的原位STEM成像揭示了在PtO 3 -Pt形成过程中处于过渡态的无序α-Pt O2 层。
图5.原位STEM直接观察Pt氧化
作者对比了整个氧化过程的原位LEED、STEM和AP-XPS结果,以进一步了解层状PtO 3 -Pt的形成。在相同的条件下,Pt(111)氧化过程的原位LEED结果如图6c-e所示,从干净的Pt(111)表面开始。随着温度的升高,Pt(111)衬底的LEED图案逐渐变得模糊和扩散。结果表明,表面结构变得无序。当升温至1000 K后,无序表面转变为有序结构。因此,原位AP-XPS实验证明原位STEM/LEED与原位ESEM的比较是合理的。此外,准原位STM显示,在α-PtO 2 形成阶段,表面呈现无序结构。
图6.从Pt到PtO 3 -Pt的演变过程
文献信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