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生产是为了传播,新闻传播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达,主客观对立统一规律是新闻学的重要规律,也是专业领域的特殊规律,应当成为贯穿全部新闻学的一条主线。
新闻生产的过程和各种传播载体虽有不同,但它的规律性是一样的,都是客观事物与主观认识的对立统一,一切新闻活动应当按照这个规律办事。有人认为,在多点多元传播的条件下,“谁是记者”不确定,媒体的定位不明确,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看不清谁是主体、谁是客体,还有什么规律性?这是不正确的。技术改变的只是传播方式,把纸变成屏、把文字变成形象,并不能改变它的主客关系。从新闻内容的采集到传播到公众中去,依然有它的客观规律,现代新闻学就是探究新媒体出现后新的变化。
(1)无论是时政新闻、财经新闻还是社会新闻、自然现象和灾害,新闻源头都是实践,凡是离开实践编造的新闻信息都是不真实的,这是铁的规律。这是因为一切新闻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一切事件的发生、发现,一切自然现象的记录和观测,一切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一切社会活动的产生、发展,都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事物,它们的运动、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地进行着,只有真实而准确地采集信息、记录事实、编辑加工、传播出来,才能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闻价值。这是所有新闻生产的源头和新闻内容的现实基础,没有这个本源就没有新闻。这是客观与主观对立的一面。
(2)人的主观要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这个过程就是争取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的统一,是最大限度保持新闻内容客观、准确的根本保证。尽管有许多技术手段已能及时拍摄、记录、监控某些事件、事物和现象的现场和过程,智能机器人也能在太空、战场、自然灾害进程中发送新闻报道和照片、录像等,但也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要传播有思想、有情感、有质量、有分析的新闻,必须要靠人的主观认识能力,必须要有具备专业素养的记者、编辑、评论家。而这些新闻工作者又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认识主体,他们必然带有主观色彩:立场、观点、方法、态度、感情,这就使得客观存在的新闻事件不可避免地加上传播者的主观意识。为了保持新闻的真实性和真理性,就要使主客观的高度统一。我们对记者提出的要用“脚板”写新闻、深入深入再深入、坚持“三贴近”等等,都是为了防止因不深入新闻现场而造成客观认识的失误。因为没有主客观的高度统一,就难以守望公平正义,就难以对得住职业良心。
(3)新闻传播中的“先入为主”和“黄金时效”,也是新闻受众主客观对立统一的认识现象。人们在接受外界信息刺激时,常常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即第一个信息作用最大。尤其在新闻信息,人们常常以“知道”为止,不太深究。例如从互联网知道的第一个是假新闻,中央电视台的第二个、《人民日报》上的第三个发的是真新闻,但受众反而认为后者是假的,从认识上讲它已经反客为主了。无数事例证明,第一个新闻信息落点最有效,这是一种“黄金时效”的规律性。所以好记者、好媒体,都是“抢新闻”,而不是“等新闻”,抢的就是第一落点、抢的就是“黄金时效”。
(4)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解疑释惑的。新闻是舆论的对象和内容,有时可能成为社会舆论的导火索,引发社会公众的激烈情绪和铺天盖地的跟帖、点评,这反映了社会公众的主观认识。而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与新闻报道质量有很大关系。我们提出的新闻传播的“时、效、度”就是出于对坚持正确导向的考量。这里有一个重大原则:不能用主观愿望代替新闻事实。就是不能假造新闻事实去导向,一旦事实造假就失去了道义的制高点。在今天大数据技术条件下,一切新闻真相都会大白于天下,造假的结果就会适得其反。这里的导向,就是用深度分析和高水平的评论,用真相真理说服人,只有主客观高度统一才能起到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