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济研究
发布经济学研究会议信息、经济学研究前沿进展信息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架构师之路  ·  你的提示词根本只是在浪费算力,如何让deep ... ·  2 天前  
架构师之路  ·  你的提示词根本只是在浪费算力,让deepse ... ·  3 天前  
架构师之路  ·  90%的用户不知道!触发DeepSeek深度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济研究

冯晨等:税收稽查体制改革与企业集团资本结构调整

经济研究  · 公众号  ·  · 2024-03-11 14:32

正文



文章标题:

税收稽查体制改革与企业集团资本结构调整

作者及单位:

冯晨,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周小昶,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田彬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牛英杰,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

本文引用格式:

冯晨、周小昶、田彬彬、牛英杰,2023:《税收稽查体制改革与企业集团资本结构调整》,《经济研究》第8期。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下载本刊自创刊以来登载的所有论文


//
选题背景与意义


税收不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税收征管是税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征管效能是税务部门履行职能责任的基本保障,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税收征管实践中,集团公司是税务风险防控和监管的重点领域,原因在于集团公司的纳税规模高且治理难度较大。从纳税规模来看,集团公司对税收的贡献远高于个体企业。从治理难度来看,集团公司凭借其复杂的股权网络和内部关联市场,可以通过海外联营投资、操纵母子公司业务、股权结构变动等多种手段进行避税。因此,与个体公司相比,集团公司避税的监管难度更大、涉及范围更广。在2017年的重点税源抽查工作中,以集团为单位的户均查补税款为11.65亿元,同比增长80.39%。因此,了解集团公司避税的特点、方式和规模,不仅有助于保障税款足额及时征收,而且是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体制的关键要求。
利润转移是集团公司避税的重要方式。凭借着股权关联形成的内部市场网络,集团可以将利润由高税率关联方转移至低税率关联方,以达到降低集团整体税负的目的。费用转移是利润转移的主要手段,指集团将税前扣除项目归集在高税率关联方以减少其应纳税所得额,同时把扣除的利润通过关联收付的方式转移至低税率关联方。作为主要的税前扣除项目,债务利息费用不仅可以产生明显的税盾效应,而且容易被企业操控,因此成为重要的集团内部利润调节和税收筹划工具,而利息费用的转移往往伴随着负债的转移。通过债务转移调节利润的手段不仅常见于海外避税,而且越来越多地被境内集团公司广泛采用,成为反避税工作中不容忽视的关键内容。
//
主要内容和结论


本文利用笔者收集的集团子母公司关联网络数据库,借助税收稽查体制改革的自然实验,探究了稽查对集团网络内债务转移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税收稽查体制改革在促进当地企业纳税遵从的基础上,会激发集团内部的避税动机,具体而言:(1)当母公司所在地实施改革后,集团会将债务由未受影响的子公司转移至母公司,以获得利息抵扣所带来的“税盾”效应,这会导致母公司债务增加,子公司债务减少;(2)税收稽查促使集团通过关联购销和利息收付将利润由母公司转移至未受影响的子公司,后者采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手段降低利润水平以达到避税目的;(3)集团债务转移活动会削减税收稽查真实政策效应的24.78%。
本文可能在以下三个方面对现有文献提供了一定的补充:第一,现有关于集团避税的文献大多考察跨国集团利用海外避税天堂的避税行为和动机,本文区别于国际避税,以本土集团的母子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母国本土内部的债务转移行为,拓宽了集团避税的研究思路,同时为完善税收监管体系提供了政策参考。第二,现有关于我国企业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体企业避税行为和治理方式,更多是在局部框架下去识别征管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本文则从集团整体视角考察避税策略,有助于全面考察税收政策的真实效果。第三,少数文献发现了集团公司存在避税现象,而针对集团公司借助内部市场避税的实现渠道研究还存在“黑箱”,本文聚焦于资本弱化手段,对债务转移的方向、途径和规模进行了深入分析,有助于厘清大企业避税的具体手段。
//
政策启示和建议


第一,注重对税收政策真实性和有效性的评估。作为税收征管机构,一方面,在制定和执行税收政策时要从更加全面的视角出发,综合分析政策异质性及企业的策略性反应,可以建立纳税人重点特征识别系统,搜集典型企业税收遵从行为影响因素和表现特征数据,构建纳税人税收行为分析指标体系,有效地鉴别和监督纳税人行为,确保税收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对纳税人报送纳税申报材料及提供的相关涉税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系统分析评定、核实,从而做出定性、定量判断,进一步对纳税人实施管理和服务。
第二,多渠道加强境内反避税管理,规范企业纳税行为。税收征管机构对我国集团公司利用境内“税收洼地”等差异化税率环境避税的现象关注较少,对其避税的策略和机制认识不足,尚未形成一套具体完整的境内反避税管理制度。因此,应广泛借鉴国际税收治理领域的先进经验,尽快完善全国性反避税管理体系,努力解决反避税中存在的属地碎片化、管理差异化问题,统一管理水平和评判标准。此外,鉴于集团内存在通过内部股权市场进行利润转移和避税的问题,反避税部门和税务稽查部门应加强业务合作,共享补充企业相关数据、逃避税线索等信息,及时准确掌握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状况和逃避税的动机和行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