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从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政策的支持、商业航天企业的创新成果、转型发展的方向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提及了多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新型号火箭、卫星等项目的进展和计划。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我国商业航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突破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成并成功首发,标志着商业航天真正形成执行发射的完整能力。
关键观点2: 商业航天发展获政策支持
《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地方产业协同加速布局,全国多个省份出台专项支持政策。
关键观点3: 商业航天企业取得创新成果
多家商业航天企业探索运载火箭的回收和重复使用技术,卫星互联网发展迅猛,像生产电脑一样生产卫星正逐步成为可能。
关键观点4: 商业航天产业加速转型
随着政策支持从“基础能力建设”转向“引导创新突破”,商业航天产业正在从“项目制”向“服务制”转型,向新而行。
关键观点5: 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潜力巨大
商业航天正成为新的增长点,发展潜力巨大,有望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
正文
新春伊始,我国巨型星座组网稳步推进,一批新型号火箭蓄势待飞,我国商业航天抓住“黄金机遇期”,创新再升级。
2024年11月底,我国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成并成功首发,商业航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零的突破。
从“0”到“1”,标志着商业航天真正形成执行发射的完整能力,补齐了商业航天的缺口,更见证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创新部署。
《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商业火箭和商业卫星公司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地方产业协同加速布局。
“新型举国体制推动科技创新,商业航天的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加速聚集,为行业发展奠定基础,并在多领域实现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专家范瑞祥说。
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一系列推动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规范不断出台;北京、上海、广东等十余个省份密集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形成多个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通过政策联动和资源整合,全国范围内的商业航天产业协同正在形成。
多家商业航天企业探索运载火箭的回收和重复使用并取得进展,验证火箭垂直起降飞行试验陆续成功;目标成为“万星星座”的千帆星座及GW星座卫星相继发射升空……
“我们计划朱雀二号等火箭在未来两年稳步进入商业运营阶段。”蓝箭航天创始人、CEO张昌武说,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去年已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相信在未来几年内,商业航天领域将出现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大发展的“高光时刻”。
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创始人霍亮感到,随着政策支持从“基础能力建设”转向“引导创新突破”,低轨卫星星座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产业链重构,火箭、卫星迎来需求“井喷”,商业航天产业加速从“项目制”向“服务制”转型。
银河航天的合作伙伴,从2018年的100多家增长到现在的1300余家,供应链涵盖精密加工、铸造、电子集成、能源、机电、材料等领域。
“商业卫星正从‘少量定制模式’向‘批量模式’转变,像生产电脑一样生产卫星正逐步成为可能。”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预测,低时延、低成本、广覆盖、高可靠的卫星互联网,将在未来成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商业雷达遥感星座,航天宏图研发的女娲星座在轨卫星数量已达12颗,为我国智慧城市、水利安全、灾害预警提供“太空支持”。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等十余个境外项目,也得到女娲星座的“安全护航”。
“民营商业航天力量日益壮大,未来还将产生更多技术亮点。”航天宏图联合创始人廖通逵充满信心。
无论是可回收重复使用火箭投入使用进入“倒计时”,还是商业卫星大规模组网进入“进行时”,我国商业航天成绩斐然,潜力无限。
与此同时,不少业内人士也指出,商业航天发展目标不仅是更多的火箭发射和更为密集的卫星组网,而是搭建起覆盖全链条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
“‘国家队+企业’的模式正在成为商业航天领域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九州云箭董事长季凤来表示,两者协同发展不仅能够加速航天技术迭代升级,还能推动航天应用场景的多元化和商业化落地。
“商业航天是典型的重资产、高风险行业,需要政策、技术和资金的多重驱动。”
根据计划,朱雀三号、力箭二号、智神星一号等一批新型号火箭将在今年密集开展首飞任务;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项目于1月正式开工,计划新建两个液体火箭发射工位。
政策引领,厚积薄发。创新,让我国商业航天加速腾飞,逐梦九天。
来源:新华社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