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溪市博物馆,有一件北宋蟾蜍砚滴,它只有三条腿,曾被人用30块钱倒卖,却是越窑青瓷中极其罕见的国宝。它是如何被发现的,背后又承载着怎样的历史和故事?
浙江新闻客户端|视频
慈溪博物馆的文馆员黄亦静说,这“蟾蜍”得名北宋蟾蜍砚滴,是慈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于1983年在慈溪市彭东乡寺龙桥头泥沙中出土,经专家鉴定为越窑青瓷,是越窑青瓷中极其罕见的国宝。1985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慈溪上林湖畔青水悠悠,散落一地的瓷片藏着一段波光粼粼的历史。慈溪是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之一,上林湖及其周边地区的窑场铸就了唐宋时期越窑的所有辉煌,堪称唐宋瓷都,在世界陶瓷史上留下了许多奇迹。
因了此得天独厚的历史积淀,今天的慈溪市博物馆收藏的3000件历代文物中,越窑青瓷超过一千多件,而这北宋越窑青瓷三足蟾蜍砚滴便是这三千后宫里的佼佼者之一。
若问这“三足蟾蜍”的地位,可以从一件小事中知晓一二。那年,国内首次窑址博物馆合作打造瓷器精品展,当时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多达20多件,可慈溪这只“蟾蜍”待遇最特殊,陈列于展厅最显眼的位置,国宝青瓷“北宋蟾蜍砚滴”的名声也不胫而走。传言兴起时,还适逢莫言出了新书《蛙》获诺贝尔文学奖,网友更是烧脑猜测,莫言的案头是否也有一只蟾蜍砚滴?
这只三脚蟾蜍最特别的是背中心有一个圆孔。黄亦静说,这是古人磨墨前,需要滴些清水,但水量难以控制,于是有了砚滴。
在民间,三足蟾蜍又被称为“金蟾”、“金钱豹”,专以钱币为食,寓招财进宝、富贵祥和之意。北宋越窑三足蟾蜍砚滴,金蟾与淤泥而不染的荷叶于一体,形制罕见。“这个造型的青瓷砚滴十分少见,国内完整无损的也只剩这一件了,因此十分珍贵。”黄亦静说道。
1983年12月10日,慈溪文管会办公室副主任袁展如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他听到一阵急促的电话铃,赶紧从三楼跑下楼,一接起电话,对方便火急火燎地说:“彭东乡出土一件罕见的文物,已经被转手了,速派人去抢救。”
袁展如一看手表,已是下午两点多了。这么短的时间,要从10公里以外的浒山赶到彭东,来得及吗?
心牵挂着文物,此时迟一秒便有可能让文物流失。袁展如心里清楚,近年来,慈溪不断出土青瓷等文物,境内的文物投机商已经活跃得很猖獗了,稍一疏忽就会造成珍贵文物流失,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失。
袁展如来不及多想,赶紧派童兆良去现场抢救文物。童兆良骑上自行车便出发了,一路以最快的速度骑行了一个小时才赶到彭东乡政府,并在当地人的陪同下,迅速前往出土地点,距离三华里以外的寺龙村。
一路上,童兆良了解到,这件文物是前一天上午,当地群众在寺龙桥头挖沙泥时发现的。出土后,立刻以30元的价格卖给另外一个社员。社员买入后,秘而不宣,连村干部想看一眼,都被婉转推辞。可终究纸包不住火,因为这件器物的造型特殊,在场的人很多,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
听到这里,童兆良心里大概有了底,他估摸,再晚些时候,这文物便可能流入文物贩子的手上了,一切的关键就在于那位买文物的社员。
到了村子,童兆良不动声色地召集所有社员座谈,认真宣传国家文物政策和保护国家文物的重要性,还和买了文物的社员谈心,几个小时后,那位社员的心意动摇了,坦言: “以前,我们不懂文物法规,只觉得对这件器物好玩,很是喜爱,什么历史价值、研究价值、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等都没考虑。如若没听到这些宣讲,几天有可能要转手卖给上门收文物的贩子。”他当场表态,愿意将文物贡献给国家。
砚滴的出现,也与笔墨的使用和书画的兴起有关。宋时的赵希鹄曾在《洞天清录》中提到:“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你也许见过水盂,一个精巧迷你的小水盆,是用来往砚台里加水磨墨的。最早在东晋时期,就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水盂,人们在使用中发现,用水盂往砚里倒水时,往往水流过量,于是出现了便于掌控水量的器物,这就是砚滴。砚滴也称水滴、水注、书滴、蟾注等。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
砚滴做成蟾蜍状,自汉代就有,到三国两晋,已屡见不鲜。南宋陆游就有“水冷砚蟾多薄冻”的说法。
砚滴做工都比较精美,材质除金属、玉石、玛瑙外,大多是陶瓷材料的。在造型设计上,也是穷其工巧,堪与后世出现的紫砂壶艺术相媲美。它们大都古雅别致,多姿多彩,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从传世品和出土器物来看,砚滴的出现不晚于汉代,最早为铜制,后改为陶、瓷、玉、石等材质。其样式不定,历代均有创新。比如汉代砚滴多为龟蛇熊羊之形,三国时期出现了青釉兔形砚滴,到了魏晋,除了汉时的熊形滴外,蛙龟等青瓷砚滴也开始流行。等到了南北朝时期,砚滴的动物造型更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还出现了青瓷棒槌形砚滴,形状像一条茄子,一端圆鼓上有鸡心状注水口,另一端为细管状流,造型小巧别致。
黄亦静说,砚滴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当研磨的墨汁要干的时候,滴几滴水进去,防止墨汁变干,但又要防止水放得过多冲淡墨汁,几滴水恰到好处,虽然这件东西个头不大,但作用其实不小。
细看,会发现这蟾蜍砚滴是中空的,背上有个小孔,便是注水孔,出水孔,当然是蟾蜍微张的嘴,水一滴一滴滴入砚台,慢慢把墨推磨开,这个细而漫的过程,雅致的调调就随着墨色渐浓而出来,制瓷大师将情态优雅、形神兼备的蟾蜍,与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符合文人雅士的美好祈盼心态和审美情趣,实在是一件富含艺术美感、价值连城的越窑瑰宝。
重磅消息:
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入围项目之二十一: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
经过4月11日全天、4月12日上午的项目汇报和答疑解惑,4月12日下午,终评评委会经过评审和投票,最终产生了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与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等共同入选。这是我市继1998年上林湖寺龙口青瓷窑址、2002年元代庆元路永丰库遗址后第三个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考古项目。
有关专家在评审会上表示,越窑在长达数千年的生产时间里,最引人瞩目的是“秘色瓷”的生产,古代文献中有许多相关的记载和赞誉。同时,其含义和生产情况也始终是学界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后司岙遗址的发掘使我们对秘色瓷的生产有了详细而直观的了解。首先,确定了秘色瓷的生产地点在今上林湖的核心区域的后司岙遗址,产品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可以完全对应。其次,秘色瓷的生产从晚唐大中年间到五代中期。第三,后司岙窑址是一处生产水平高超的窑场,秘色瓷是其中专门用于贡御的产品,同时还生产民用瓷器,为我们提供了晚唐五代时期瓷器贡御方式的实例。第四,在生产工艺上,秘色瓷的成功烧制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使我们了解了贡御瓷器在生产上不计成本,精工制作的生产方式。
“千峰翠色”的故乡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项目负责人:沈岳明 郑建明
“夺得千峰翠色来”,便是唐代诗人陆龟蒙赞誉越窑秘色瓷的著名诗句。越窑在长达数千年的生产时间里,最引人瞩目的是“秘色瓷”的生产,古代文献中有许多相关的记载和赞誉。同时,其含义和生产情况也始终是学界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后司岙遗址的发掘使我们对秘色瓷的生产有了详细而直观的了解。首先,确定了秘色瓷的生产地点在今上林湖的核心区域的后司岙遗址,产品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可以完全对应。其次,秘色瓷的生产从晚唐大中年间到五代中期。第三,后司岙窑址是一处生产水平高超的窑场,秘色瓷是其中专门用于贡御的产品,同时还生产民用瓷器,为我们提供了晚唐五代时期瓷器贡御方式的实例。第四,在生产工艺上,秘色瓷的成功烧制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使我们了解了贡御瓷器在生产上不计成本,精工制作的生产方式。特别要提到的是,这项考古工作在方法上的创新,一,窑址的发现,是先期进行了专题性区域考古调查,这是比一般发掘更高一等级的系统性的考古工作,在勘查了上林湖地区一百多个窑址以后才确定了秘色瓷的生产地点。二,水陆考古相结合,对今天已成为水库的上林湖进行了详尽了水下勘探,弄清了窑址所在位置当年的自然地貌,为探讨原料的来源和产品外运提供了重要资料。三,面对海量的人工制品,在发掘中如何处理出土资料,尝试了九宫格发掘方法和三维化全纪录的方法。这些都是陶瓷考古工作中的有益尝试并居于领先地位。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远景
▲窑址航拍全景
▲窑址发掘现场及激光三维扫描
▲秘色瓷薰炉
▲秘色瓷盏与盏托
▲秘色瓷净瓶与装烧匣钵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浙江新闻+慈溪新闻等综合整理,如涉及到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同行转载请署名古玩元素网整理编辑!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
也可关注我们的微信号:shgudong 阅读更多精彩的文章。
购买古董、参加拍卖加微信:15201921803(微信号:guwanyuansu)
鉴定与古董买卖 请加微信:shgudong (给我们留言)
全国热线:4000897882
订阅古玩元素网,请扫一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