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Mr. Wu的狗血“恋情”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结果到头来不过是出闹剧。
要说这明星谈恋爱吧,真不关咱吃瓜群众什么事儿。
人家爱跟谁谈跟谁谈,男的女的都跟咱没半点儿关系。
比起这些周边八卦,毒药君更关心的是吴先森的业务能力。
好歹,人家的正职是歌手。
然而翻翻他最近录制的节目。
不看还好,一看,发现还真是……不咋地。
这几年,吴亦凡靠自己的freestyle“红遍”大江南北。
可真到了嘻哈文化纯正的外国,连张口的勇气都没有。
这种水平,能坐上说唱节目的导师椅,堪称“奇迹”。
▲老外发歌diss过老吴
其实,对于音乐,毒药君向来是来者不拒,什么都听。
但听也要讲方式方法。
说唱、摇滚、电子这些外来乐种,毒药君更倾向去它们的根源地寻找答案。
因为说到底,没那个背景和环境,不管你技术如何娴熟,出来的味道就是不一样。
针对嘻哈,相信很多即便号称喜欢它的人,也不能立马说出其历史渊源。
所以今天决定做个简单的科普。
如果你真的热爱hip-hop,而又缺乏对嘻哈的系统认知。
看它就对了。
嘻哈正史
Hip-Hop Evolution
说起这部纪录片,毒药君马上想起陈冠希的一个采访片段。
他当时点名了一部电影让大家去看。
并表示,看过这部电影,就明白了何谓嘻哈文化。
电影名叫《Wild Style》,是一部夹杂着纪实和剧情的老片。
作为历史上第一部反映嘻哈文化的电影,该作的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但片子本身的质量因为低预算,加之启用素人的关系,呈现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整个作品看下来,除了了解到嘻哈包含的涂鸦、霹雳舞、说唱等元素。
实际观感更像是碎片化的堆积,而没能对该文化形成一个系统性认知。
直到3年前,一个黑人小伙——同时也是嘻哈达人——Darby Wheeler决定对嘻哈文化进行重新归纳。
至此,观众才有机会真正接触到嘻哈发展的来龙去脉。
英文名中的evolution,除了本身的“进化”之意,说的正是嘻哈30余载的风雨变迁。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上世纪70年代的纽约。
那时候,嘻哈连萌芽都谈不上,迪斯科才是主流。
在迪厅,你经常能见到一些衣着光鲜的上流成功人士。
慢慢的,迪斯科就和身份象征划上了等号。
以至于,人们一提到纽约市,就以为那里是无忧无虑的天堂。
可真实的纽约并不长这样。
以布朗克斯为首的黑人社区,当时正处在一种绝望和无助的氛围中。
失业、犯罪、毒品、帮派火并等系列社会问题,正把人们搞得精疲力竭。
受这种氛围影响,当时的黑人决定改变。
怎么做呢?先从音乐场地开始进行变革。
如前面所说,当时的迪厅吸纳的相当部分人,都是社会的体面人物。
人们进入迪厅前,会好好装扮一番。
而一些贫穷的黑人因为买不起衣服,经常被拒之门外。
既然主流社会不欢迎,为什么不办一场属于自己的派对呢?
于是在1973年的一个晚上,一个名叫Kool Herc的DJ,举办了嘻哈史上的第一场音乐派对。
派对上,他并没有使用当时迪厅流行的迪斯科曲目。
而是选择了很多自备的、更对黑人口味的唱片。
除此以外,Herc放唱片的方式也非常独特。
他并不是让一张唱片完整放完,而是会选取里面的间奏部分做循环。
这些间奏,大部分都带有极强的节奏感,且几乎没有旋律。
受这种节奏的感染,霹雳舞应运而生。
这个情景,欧阳靖(美籍华裔说唱歌手)在节目中也曾提到过。
总之,第一场嘻哈派对的效果非常不错,并在社区间形成了影响力。
渐渐的,类似的派对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在黑人部落里生根发芽。
为了让派对变得更加有趣,需要有一个人出来调节气氛。
所以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说唱也成为一种固定形式被保留下来。
有意思的是,这种新曲风不单单改变了当时的音乐环境,还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治愈了黑人社区。
那时,纽约黑人社区存在各种帮派(现在也如此),人们会因为屁大点儿的事儿就互相残杀。
而嘻哈乐的出现,让各帮派成员放下仇恨,冰释前嫌。
嘻哈乐第一次超出了音乐范畴,以一种抽象的方式唤醒了年轻人的良知。
在嘻哈的带领下,黑人的生活开始重回正轨。
舞台已经搭建,剩下的就是对乐种的丰富和完善上了。
说到对嘻哈乐形式的构建,有两个人不得不提。
一个是“闪耀大师”,另一个是Marley Marl。
他们分别从技术和声音上,定义了嘻哈乐的独特属性跟风格。
前者通过对Herc的演出技术改进,让唱机上的两张唱盘接驳得更加自然。
后世将这项技术称为,打碟。
而后者,则通过引入不同音色的鼓点,并辅之以更多元的音效加以混合,让嘻哈乐的街头风更浓。
形式上的东西确立好以后,还需要往里面填充内容。
这时候,就涉及到嘻哈的灵魂——说唱。
关于谁是嘻哈史上的第一位rapper,其实存在争议。
因为纵观整个黑人音乐史,你会发现他们一直很擅长处理节奏和词韵。
从30年代到70年代,从未间断。
因此,很难真正意义上把那些早于嘻哈诞生的黑人艺术家排除在外。
尽管first rapper不好精准定位,但嘻哈从地下走向主流的轨迹却有迹可循。
自73年的那场派对后,嘻哈乐一直在不断壮大。
可大部分时间,这种音乐形式仍旧只是在黑人内部流传。
真正让其为人熟知,要“归功”于一首名为《Rapper's Delight》的单曲。
1980年,随着此曲爆红,全世界才第一次了解到一种名为嘻哈的音乐。
不过对于这首商业EP,业界元老却相当反感。
因为它涉及严重的剽窃和抄袭。
这就牵扯到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嘻哈如何通过商业渠道表达自己?
通过片中的介绍可以看到,嘻哈当年曾遇到过被资本大量复制,进而变得同质、廉价的阶段。
在商人眼里,嘻哈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音乐,而是一门生意。
当人人都可以进来掺和一脚,自诩为嘻哈大师。
真正的嘻哈,却因为无法被更多人听到,而陷入越挣扎越低迷的怪圈。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后来,同样作为亚文化的朋克圈,和当时拥有包容心的白人,将真正代表嘻哈精神的唱片引入到了主流社会。
当人们头一次接触到这类嘻哈,他们才意识到:
原来Hip-Hop并不只谈春花秋月。
它也可以很现实,很政治。
但与此同时,嘻哈也有它不太光彩的一面。
比如美国西岸兴起的匪帮说唱,里面就有超多关于帮派文化的细节描写(写词的人本身就有黑帮背景)。
尽管这一定程度上响应了嘻哈 Keep real的诉求,但却忽略了歌词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不过大体上来看,早期嘻哈作为一种反映现实的艺术,多少还是表达了黑人的诉求的。
这些诉求,来源于一个已经被反复说烂的话题——种族歧视。
可以说,嘻哈的诞生,很大程度上和当时黑人的处境是息息相关的。
面对有门槛的迪斯科,身无分文的底层黑人,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来发泄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公。
看似偶然诞生的嘻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其实也伴随一些必然。
因为即使不是嘻哈,也可能是另一种别的艺术形式来替代它。
而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替堕落的现实找到一个发声的窗口。
毕竟,压迫久了,你不可能指望被压迫者一直忍气吞声。
就如同摇滚一样,嘻哈同样有一种叛逆感。
这份叛逆背后,是一种面对逆境的不妥协。
也正因此,它们才能支撑陷入迷茫期的你我,并用更成熟的心态去迎接困难。
如果你曾对Hip-Hop抱有误解,那你最好看看这部纪录片,了解一个更真实的嘻哈。
任何音乐,说到底只是一种载体,它传递的精神才是真正感染人的地方。
之于嘻哈,不装,是它的本色。
而这,是吴亦凡们永远都学不会的。
P.S:
今天推荐的小说,感兴趣的小伙伴记得关注~
书名:《不朽神王》
作者: 薛定谔的帅
关键词:玄幻 仙侠
简介:唯我独尊乾坤中,掌指覆过日月空。
大道无涯身作岸,仙登绝顶我为峰。
有版权合作意向者欢迎来电垂询~
18600038437 刘先生
近 期 热 点
直接点击即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