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刻板印象里,非洲是干旱、贫穷与荒漠;亦或是燥热、生态和草原。从不知有这样一个北非国度:有大西洋之“蓝”,有撒哈拉之“金”,有清真寺肃穆纯净之“白”,有老城里“五彩”的壁画,有舍夫沙万“蓝白相间”之梦幻。
摩洛哥的确并不富有,但我看到的摩洛哥是热爱生活的,从他们热情的大笑,从他们的细细磨来的工艺,从他们对自己屋苑极尽认真地粉刷与装饰。摩洛哥的色彩所透露出的风情,是生活化的艺术,令人惊艳欢喜且愿意亲近。
缤纷艾西拉:比圣托里尼更有风情
“这是一个人类的种种情感和想象力每年都在这里迸发的地方;这里,对海洋的亲密感和想加入到另外一个世界的冲动,会变得十分强烈。”这话是艾西拉知名艺术家Younes EL Kharraz对于故乡的评价。
艾西拉小镇始建于15世纪。1978年,两位当地艺术家穆罕默德•本那伊萨和穆罕默德•梅乐伊提出把艾西拉建造成一个能够作为各类艺术表现形式的共同背景的地方。他们邀请了11名艺术家在旧城的城墙上绘制壁画,随后很多浪漫主义者、诗人、摄影家以及电影艺术家从各地前来举办展览,使老城艾西拉逐渐成为一块焕发新生的艺术圣地。
艾西拉其实是一个在大西洋岸边地中海风貌的小镇,蓝白为主色,也许正因为简单的基色,让所有的艺术家迸发了无穷的创意与灵感。在艾西拉不算宽敞的街道里,每一块白色的空间都被艺术家们泼成五彩缤纷的壁画,你能想象的所有颜色这里都有,大量颜色拼接而成的绚烂,和原本冷静空灵的蓝白色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撞,使得整座老城热情起来。
除了艺术,这里的居民也是能够吸引游客的原因。每家每户都会细心画上彩绘或是粉刷,即便是毫无特色的铁窗,当地人都会沿着窗户的边缘刷上会四笔蓝色以对铁窗作为装饰。街头艺人在彩绘前打鼓唱歌跳舞,偶尔蹦出两句亚洲语言的“你好”,沙滩上小孩儿在嬉笑奔跑地踢球和海水涨潮时的拍打声。
在艾西拉的某个拐角,能见到一半大西洋一半蓝白建筑的场景,像极了希腊的爱情海与圣托里尼,但是因为有缤纷的色彩和热情的壁画,使这里又多了一份独特的风情。你漫步其中,会很想呆坐在某一户人家的窗边,安安静静地放空与遐想。
蓝色舍夫沙万:迷失在梦幻童话
除了卡萨布兰卡以外,舍夫沙万也是声名远扬的地方。据当地人说,在1920 年被西班牙占领以前,舍夫沙万是没有颜色的。把舍夫沙万刷成蓝色最初是为了防蚊虫,后来每家每户的门口、阶梯与墙壁都被涂绘成蓝色。于是,蒂凡尼蓝,湖蓝,天蓝,靛蓝……各种各样的蓝色肆无忌惮地绽放在舍夫沙万里的每一条街巷,每种蓝都不尽相同却又高度和谐,每一步都像是走在一个阿拉伯风情的童话古堡里,梦幻而又风情万种。
这里的每一个当地人都很像一个品味卓越的艺术家。在这无可挑剔的背景里,连阳光下慵懒的猫咪都能成为一道风景。当地人会把花盆刷成不一样的颜色然后悬挂的错落有致,能懂得哪种蓝搭配哪种蓝会更清新动人,更加可以把造型各异的时钟和镜子铺满一整面墙而不显累赘与拥挤。
因为亚洲人很少到访,我们所到之处都会引来注目。有穿着白袍的长者席地而坐跟我们说“welcome”,年轻人争相说着自己的货品最优质便宜,也会有小朋友在街角偷看我们然后交头接耳地偷笑。到访当天,正好连续几架直升飞机在屋顶飞过,大街小巷,男女老少,都放下手中的事抬头看天,小朋友更是兴奋的大呼小叫,很像是世外桃源里纯真的王国。
然而,因为开发与商业,小镇与来此之前想象中的静谧稍显距离,多希望他们可以永远生活在童话里,不被外界改变。
金色撒哈拉:最美的风景是人
旅途中的惊险与奇遇才能激发爱。对撒哈拉确实有万般憧憬,因为三毛与荷西浪漫的撒哈拉的故事,因为影像中光影绰约的骆驼队倒影还有撒哈拉无边无际的空旷感。但不可否认,我并非冲着撒哈拉而来,而它却成了我整个摩洛哥之旅的最美回忆。
凌晨四点出发,非常舒适凉爽的风,当地人席地而睡,我们坐上酒店的车,漆黑中颠簸一路,隐约能见到杂乱的草堆和前方车尾扫出的漫天风沙。十多分钟后,我们下车见到了休憩的骆驼队和牧人。骆驼毛很硬,脚在他们的身体两侧晃来晃去觉得有点儿扎。但它们很温顺,见到人也不害怕,四五只牵成一队,慢慢悠悠地出发了。
天光微亮,撒哈拉并不如印象中粗粝,一路也并未见到想象中的骸骨凄景。流沙绵延万里,相机呈现不出万分之一广阔。
我们一队16个人,有四个当地人陪同。导游说,他们是少数民族柏柏尔人,要比其他民族纯朴热情与快乐。带我们队的男孩子叫阿塞斯,今年25岁,是四个人中最腼腆的,他用不太流畅的英语努力跟我们聊天,说从小喜欢唱歌跳舞(虽然还是害羞地拒绝了我想看一段表演的要求)。
聊开了之后,他和他的同伴开始在我们的镜头前扮鬼脸,跟我们比试中国功夫,正如渐渐光亮的撒哈拉,原本昏昏欲睡的我们也被感染起来。
当你赤脚踩在细软的沙上,环顾四周的空旷,会有一种与天地接壤的感觉,让你心生包容,忘记时间和空间,一并忘记你的烦恼和纠结。这是大自然才会给你的能量,才能体会三毛与荷西执意来沙漠流浪的情怀。
再见摩洛哥:愿你永葆天真
我没有办法笼统地概括摩洛哥给我的印象,总有被热情淳朴的人民而感动,也有被强行要小费的无奈。记住美好的,幻化成生活的动力,才是旅行该有的意义。我私心不希望那里受到太多的开发,愿那里的每个人都能保持天真。
红色的阿伊特本哈杜村里红土与稻草结合的古老智慧
阿伊特本哈杜村里的商贩
拉巴特的街边夕阳
色彩杂乱又排列有序的马赛克艺术
TIPS:
关于气候:
在上海夏天40摄氏度的天气里,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拉巴特均只有30度左右;但是菲斯、梅祖卡等地方还是会有45度的情况,要注意防晒。
关于服装:
长袖长裤可以有效防晒。清真寺内,女性不可以穿任何看得出女性身体线条的衣物。另外建议提前看一下目的地的色彩,采用强烈的对比色来拍出美美的照片。
关于食物:
以色拉或摩洛哥汤为前菜,主食一般为鱼、鸡等,烹调比较一般。对饮食有要求的朋友可以去当地开的西班牙或法式餐厅。
关于住宿:
沙漠特色Kasbah Hotel Tombouctou, 是我整个旅程印象最深刻的旅店。整个旅店就是置身沙漠城堡的感觉,外在建筑与房间布置都非常有特色,骆驼也由旅店提供。
关于安全:
大部分地方民风纯朴,但热情地搭讪就要留意,95%会问你索要小费。晚上还是不建议单独出行,尤其是女性。
关于语言:
阿拉伯语为母语,因殖民地关系,大部分人会说西班牙语和法语;从事旅游业相关的人以及年轻人会说英语,但基本也说的不太流畅。
航班信息:
如果从上海出发,可以乘坐阿提哈德航空到阿布扎比转机再到拉巴特;如果从广州出发,建议乘坐法国航空在巴黎转机前往拉巴特;如果从北京出发,可以乘坐法国航空在巴黎转机前往拉巴特。
编辑:YAO
撰文:Sindy Wang
摄影:Sindy Wang
👇点击视频帮小编加鸡腿!👇